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小燕 《语文天地》2012,(22):22-23
语文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还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如何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呢?对话教学是一个好途径。一、深入文本,探究主题师:同学们,下面请再次深入阅读文章,思考本文的主题到底是哪一个?(出示投影)关于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承担着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任。而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是以学生的语文学习智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等)为基础与依托的。尤其思维能力与审美能力,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更具普遍性的价值,因此更值得语文教育者重视。鉴于此,本文试从思维和审美两方面谈谈落实语文“人文性”的方法和思考。  相似文献   

3.
人文素养的概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欣赏能力,还是人们审美能力与价值观的表现。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对学生初步进行母语教学的主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可以增加学生的爱国精神,提升学生的文化气质。结合具体案例,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诗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本文从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趣、文化素养、情感和人文关怀以及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提升文化素养、培养情感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5.
人文素养是中职生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素养之一,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融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具体可以分为分阶段提升、三位一体的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这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很大的作用。基于此,现对中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学科是最为基础性的一门学科,只有学好了语文,学生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周围的人进行顺利的交流,才能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自主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切实提升小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最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7.
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主要手段。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学生的联想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倒篋地说的,  相似文献   

8.
赵宏 《教学与管理》2012,(27):90-91
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知识性、基础性和工具性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语文素养的具备和语文能力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20,(43):29-30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语文教学以"审美鉴赏与创造"为核心素养,其宗旨就在于满足人性的需求,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带给人的愉悦、情趣,唤醒学生对文学的渴望与热爱,在审美鉴赏过程中培养个性创造力。语文课本剧充分发挥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基本特点,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本文就课本剧的开发对语文素养的提升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素养,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其中包含了语文知识、语言能力、学习语言的方法和习惯,还包括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其内涵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课程需重点培养的目标,还是学生学好其它各科课程的基础,也是让学生长远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素养,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效促进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1.
将人文素养教育融入中专语文教学过程,具有加强学生情感感知与审美能力的重要意义。本文简要分析了中专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教育、课堂结合人文精神的解决策略,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人文素养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张敬莲 《考试周刊》2014,(44):43-43
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前提;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在有效的课外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在阅读古今中外名篇中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教学急切呼唤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明确的把语文的人文性摆到重要位置,语文学科除了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因此.我们要重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主义的教育.培养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4.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美育就没有任何教育。语文学科作为促进学生心灵和谐发展的特殊课程,教师在语文授课中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通过应用有效的授课方式和手段,提高小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对此,笔者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文学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及优越性展开讨论,并针对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提升的策略展开探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语文教学中应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发挥语文学科展示社会生活、陶冶精神情操和培养审美素养的作用。语言是思想的载体。语言能力的高低,实际上是由人的思想修养决定的。语文教学应处于人文精神的滋养之中,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人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阶段,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之一,不仅能够对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还能让学生积累知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有效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周瑾 《小学生》2024,(3):139-141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现代化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经验不足,语言文字的表现力以及创新力有待提升。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应积极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通过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来增进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为学生深入感受、理解作品传递出的情感和意义提供平台,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可以与他人就文学作品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提高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水平。本文对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学生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整体提高.语文教育是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也是一种审美的人文教育,应该把学生审美能力的教育放在语文教育的重要位置.语文教材选编了很多优美的中外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蕴含着美的语句、美的形象、美的品德、美的意境和美的情趣,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宝贵资源,所以,让学生在阅读、学习这些美文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是大有可为与非常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与完整。"这些新理念给我们当代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思考。我认为语文的人文性是通过工具性体现的,工具性又是人文性的基础。语文课程就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的实用能力。  相似文献   

20.
人文底蕴是中国学生发展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指出:人文底蕴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其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语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将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针对审美能力所包含的几个方面,将这种审美内涵具体化为形象美、语言美、情感美和意境美四个部分,并结合二十年来的一线教学经验,就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