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课程改革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具有简洁明了的课堂导入十分重 要‘苏派课改提倡的“清简”之风能够使课堂高效和目标凸显。 本文通过课堂实例,分析小学数学课堂导入采取“清简”设计的 策略,抛砖引玉,希望能给读者一点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态课堂呈现出的是“清简而丰富”“灵动而扎实”的教学风格。生态理念观照下的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将语文课堂教学的姿态放低,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文章阐明了生态理念观照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必须具备简、实、趣的特点。同时围绕三个特点展开论述,结合教学实践层层深入,阐述了生态课堂“清简灵动”的教学风格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  相似文献   

3.
萧统在编纂《文选》时,其东宫文人集团对《文选》的选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萧统身边的文人学士大都出身士族名门,著作丰富,并通儒悉礼,生活清简中和。这些特点在影响萧统的同时,也使《文选》的选文带上了贵和、提倡教化、素雅守礼的色彩。  相似文献   

4.
苏派语文教学清简灵动,厚实精致,具有江苏独特的地域人文风格。"清简"的教学方式,以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为主体,尊重教与学的科学规律。它摒弃掉教学中的各种故作姿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本真。而我们在追求"清简"之风的同时,更要明确"清简"的目的,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为儿童创设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儿童言语智能的丰盈成长。  相似文献   

5.
《文选》"序"类所录的任昉《王文宪集序》是别集序的代表作。别集序一般分为对文集本身的评论和文集作者的评价两个板块内容,以前者为主。《王文宪集序》却以评价文集作者为主,体现了王俭一生以立德立功为要、立言只是余事的抱负和任昉的评价。序描绘了王俭出身名门、参与易代、清简寡欲、奖掖后进的一生,堪称南朝名士的剪影。  相似文献   

6.
数学是培养自律性、条理性、创造性及精确性的一门学问.高斯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女王.”教育家加里宁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堂好的数学课,能让人回味无穷,也许并不一定每一个环节都无可挑剔,但是它一定清简而不浅薄,精致而不拘束,绽放自己独特的魅力,让学生穿行其中,自由生长.  相似文献   

7.
冷静从容的魅力cK Classic Summer 这是今夏的至热新品,却也是款能够“降温”的佳品。极其清简明净的设计,简洁流洒的线条,浑然造就了一种从容不迫、落落大方的魅力。让人一眼望去就舒心怡然,备有男、女及中装款式。让它在任何场合都能够绽放冷静的光芒。  相似文献   

8.
那年那月     
西南联大中文系的教授有清华的.也有北大的.应该还有南开的。但是哪一位教授是南开的.我记不起来了.清华的教授和北大的教授有什么不同.我实在看不出来.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是轮流坐庄。朱自清先生当过一段系主任。担任系主任时间较长的.是罗常培先生。学生背后都叫他“罗长官”。罗先生赴美讲学.闻一多先生代理过一个时期。在他们“当政”期间,中文系还是那个老样子.他们都没有一套“施政纲领”。事实上当时的中文系主任“为官清简”.近于无为而治。中文系的学风和别的系也差不多:民主、自由、开放。  相似文献   

9.
谢氏家族六世九任吴兴郡太守。谢安居任,治郡莅政,推行“镇以和靖”,由此步人中枢,不仅使东晋王朝走向强盛,也使谢氏家族地位达到鼎盛。谢瞻、谢瀹、谢览等承继家风.以各自的政绩丰润着莅政“镇以和靖”的文化蕴含,使吴兴郡境内逐渐出现轻松宽缓、清简宁静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尚文崇美、喜山乐水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0.
《诗经》研究向来有所谓“汉学”和“宋学”的研究方式之分庭。“汉学”强调“章句训诂”,“宋学”强调“义理”的发挥。朱熹的诗经研究则将两结合起来,努力在把握《诗经》本自身意蕴的基础上,着力探讨《诗经》与《易》、《礼》、《春秋》、《四书》等所不同的特殊的审美特性——这就是“《诗》可以兴”。对于《诗经》的诠释在于“讽诵涵泳”,而“章句训诂”的功夫更有利于“讽诵涵泳”的落实。  相似文献   

11.
正我在一个北方小镇,小镇有连枝梅,大片大片向寒而开,可是命运却把我种植在荒草里,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来形容那些荒草的辽阔和寂静。听说梅花已经落满小镇,正在街道的缤纷里穿过。我在窗前嗅不到一丝盛景的味。有时候不知该怎样来过这些料峭,或怎样来查点这些料峭里的微尘月光和瘦小香气。当我背着一身澎湃飞奔向日光的时候,早已遍身寒凉。我只于一隅,自度我清简又清简的日子。  相似文献   

12.
一个人崇尚什么样的生活,就会秉承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与教学主张。对于我来说,简单的生活,清简的语文教育,着实是一种令人向往的自由境界。周国平先生说:"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同样,在"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语文教育世界中,"清简"犹如出污泥而不染的青荷,散发着自然清新的芳香,引领着语文教学回归自己的家园。  相似文献   

13.
刘震云持之以恒地关注权力对人性、对社会生活的深刻影响。他最新的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中,被权力挟持的荒诞生活更是被他提升到一种寓言化、传奇化的境界。在游刃有余、幽默迭出、清简传神的明清话本风格般的叙述中,刘震云展示了敢于担当的民间精神对荒诞社会的不公不义的反抗,暴露出了社会的权力运作机制的荒诞性,从而逼迫人们深入反思当今社会的可能出路。这无疑是富有启示性的叙事伦理指向。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的《太史公书》在完成之后的处置情况在《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均有交待。《自序》曰:“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报任安书》曰:“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自序》所言“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两名互文见义。前者称“藏”,即藏本,后者则应是传本。《报任安书》谓“传之其人通邑大都”(案:“通邑大都”指京师),正与《自序》“副在京师”相互发明。又,“在京师”者既称“副”本,“藏名山”者则应是正本。可见《太史公书》原有正、副两本,正本…  相似文献   

15.
“通变”一词在刘勰《文心雕龙》一书的《议对》、《通变》和《知音》三篇中运用了“观通变于当今”、“通变则久”、“通变无方”、“乃通变之术疏耳”、“可与言通变矣”、“通变之数也”、“三观通变”等7处,其含义虽因具体语境的不同而有细微的区别,但基本上都是“继承与革新”的意思;在这个意义上说,“通变”也就等同于《通变》、《明诗》和《物色》三篇中的“因革”。正因任何成功的文学创作都是处理好了继承与革新的关系的结果,所以刘勰才在《文心雕龙》一书中专列一篇《通变》集中论述“通变”问题。  相似文献   

16.
黄济 《中国教师》2006,(10):20-21
首先要说明的是:为什么这里称“诸经”,而不称《五经》或《六经》?因为在这部分中,除了解读《五经》之外,还增加了对《孝经》的解读,因而称为“诸经”。《庄子.天运》篇中论述孔子对老聃说:“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也说:“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里所说的“六艺”,如指了“五经”,怎么称作“六经”呢?原来是在《礼》中,除了《礼记》之外,还有《周礼》在内,如它所说的:“我…  相似文献   

17.
“经”史”之别是王闿运《春秋》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并形成了他治《春秋》的整体思维意向。他认定《春秋》及《公羊传》、《榖梁传》是“经”不是“史”,在“义”不在“事”,而《左传》为记事之书。在此前提下,王阎运展开了对《春秋》学的研究,沿袭公羊家之“义例”解经风格,阐释经典之微言大义,以达通经致用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周钧韬先生专事《金瓶梅》研究二十多年,提出了“《金瓶梅》作者王世贞及其门人联合创作”“《金瓶梅》时代背景嘉靖”“《金瓶梅》成书年代隆庆”“《金瓶梅》成书方式过渡说”“《金瓶梅》初刻本问世年代万历末年”“《金瓶梅》为性小说”等6个新说;完成了《金瓶梅》创作素材来源考证的基础性工程。他的“治学之道”包括“知己知彼,选准研究目标”;“高层次加入”;“目不斜视、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敢于创新,在与权威的论争中创新”;“思辨与考证,双向汇流”等。其自言“治学之道”的核心是学好哲学。  相似文献   

19.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人“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20.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