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心理学上讲,暗示,就是凭借语言、表情、眼神、手势、体态动作等方式,用含蓄的、间接的方法,使对方不假思索地接受某种心理影响.暗示,是人们心理活动中的普遍现象,每一个人都能向别人施行暗示,同样也都能接受来自他人的暗示,这就是人的可暗示性.  相似文献   

2.
张岭 《学周刊C版》2011,(10):66-66
心理学认为.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符号影响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使其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式活动。近年来,心理暗示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影响.越来越被心理学界和社会各界关注。而青少年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时期。随着心理健康教育课堂在中学中的日益完善.如何为青少年提供系统、有效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所谓暗示,是指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通过语言、表情、行为或某种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从而使他人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的意志相符合。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两种。本文重点探讨他人暗示,即教师如何运用暗示手段对学生施行德育。据笔者所知,由于暗示对提高德育质量具有特殊的功用,因此,广大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十分喜欢使用它,其方式十分广泛、多样,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诸种。  相似文献   

4.
心理暗示,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表情或某种特殊符号,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者按照被暗示的方式活动的过程。教育活动中的心理暗示根据其作用不同可划分为消极心理暗示和积极心理暗示。消极心理暗示会抑制学生的优势与潜力,不利于学生矫正错误和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5.
暗示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问接的办法,对他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种观念、思想的过程.暗示只要求他人接受现成的信息,但通常以无批判地接受为前提而不诉诸压力,不必讲道理.因此,暗示同命令、指示、劝导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言语、行为、表情或符号,对他人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某一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一定方向去行动。人们的举止言谈总有一定的目的、意图,这些目的、意图通过暗示的方式来表达,使人从中得到领会,做出反应。 暗示作为一种社会心理现象,具有其本质特点。首先,暗示是一种心理现象,所以一般称为心理暗示。暗  相似文献   

7.
巧用心理暗示○刘俊英暗示是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符号或行动、表情、服饰等非语言符号,用间接的含蓄的方式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施加影响,使他人接受暗示者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如史书上记载“刘项相争”之时,范增于鸿门宴上“数目项王,并举所佩玉...  相似文献   

8.
什么是暗示?心理学认为,暗示是通过语言、手势、表情、暗号等对某人施加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可以改变接受暗示的人的心境、情绪、意志、兴趣等。一个人做一件事,不但受本人的性格、智力、能力的影响,还受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尤其是孩子,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孩子出生时,头脑里没有什么概念,随着他的长大,他越来越爱从各个方面模仿他人。因此,  相似文献   

9.
佚名 《高中生》2008,(13):49-49
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愿望、观念、情绪、判断及态度影响的心理特点。每天,我们都会不断从自己或他人那里接受各种暗示,这种影响有时会给我们带来喜悦和信心,有时又会使人觉得郁闷不安。以下几种快乐的自我心理暗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加乐观地面对生活,使自己变得更快乐。  相似文献   

10.
班主任工作中的「暗示」艺术灯塔市第二初级中学金竹影张颖“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2009,(8):F0002-F0002
是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暗示教育法”,就是用言语、动作、表情等间接、含蓄的方式使学生不自觉地接受某种意见或做某事的教育方法。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正面教育更好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号,使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做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巧妙地运用"暗示"的手段,能收到比直言不讳的正面教育更佳的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14.
1、前言言语暗示是进行心理词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具有暗示性特色的言语影响人的心理状态,使其发生有利练习的思维变化。暗示性的言语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用于彼此交流思想的口头对话。它声音低沉,含意简明,需要表情语调补充。暗示对话近似独自,需对方心神领会或默认,一般不做口头回答,或只以表情动作示意;多用省略句,形象直观,很少有深层含意,语气结构完整;应用肯定句而不用否定句,可伴以温和,鼓励性语调。言语暗示可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两种形式。他人暗示属于外部口头对话暗示,自我暗示属于自言自语对话或内部自我对话。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7,(9):F0002-F0002
指察觉并区分他人的情绪、意向、动机及感觉的能力。这包括对脸部表情、声音和动作的敏感性,辨别不同人际关系的暗示以及对这些暗示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心理暗示可以通过语言、表情、姿势以及符号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之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从责任心和爱心出发,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达到改善师生间的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积极的心理暗示是指个体通过正面事件,正面引导,运用语音、表情、眼神、笑容等手段潜移默化地刺激影响他人,使他人的心理和行为得到正确的认知和产生正能量的过程。如果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能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那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记忆力及想象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18.
非言语心理暗示是言语交际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通过人的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距离、触摸行为、穿着打扮、实物标志、声音变化等刺激他人的感觉器官,含蓄间接地对他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使人按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信念和行为规范。教学活动中的非言语心理暗示,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利用非言语符号针对教育内容、教学重点、教学纪律等,对学生心理产生暗示,使师生之间心灵交汇,促进教学活动的展开。一、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的作用机制(一)启迪智力发展机制教学活动中非言语心理暗示具有启迪学生智力发…  相似文献   

19.
“暗示”是一种心理影响,即用一种不明显的方式向他人发出某种信息,他人得到信息后,在不知不觉中作出反应。在班务工作中,班主任运用“暗示”手段,能使学生于不知不觉中调整自己的情感、语言和行动,从而达到教育要求。情感的调整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信息  相似文献   

20.
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用含蓄间接的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一个人在社会上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也无时无刻不在暗示他人,从而使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的影响和作用。暗示,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在生活叫。是相当普遍的,在学校管理中运用“暗示”这种心理学方法,也能产生恰到好处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管理暗示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