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曰:“一朵花里显真性,一粒米里看世界。”语文教师如果具备较强的文字感受力,能从一个字一个词出发,挖掘出整个文本的意蕴,注重对文本尤其是对构成文本的文字的揣摩与推敲,就能够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引领学生走入语文的深处,真正创造出让学生怦然心动的课堂。[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张晓平 《黑河教育》2012,(11):26-26
在《文心雕龙·章句》中有这样的记载:“夫人之立言,因字而生句,积句而成章,积章而成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接触、品味、揣摩、感悟文章中的语青,也就是让学生“咬文嚼字”学语文。  相似文献   

3.
语文新课程改革走到今天,我们已不再彷徨,语文教学的价值引导步履坚实而又任重道远:语言文字有其独特的魅力,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得吾心”;语文文字要历练,我们要引导学生自我建构;语言文字承载文化,我们要引导学生丰富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语文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我们常说要品出语文的味道,其实就是要品出语言文字的味道,品出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或情感,因此认真品味语文就要从品味语言文字开始。  相似文献   

5.
阅读教学注重让学生品味语言,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教学中如果能做足语言品味,真正做到有效地咬文嚼字,那么语文课堂必定具有浓浓的语文味,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效结合也必定水到渠成。一、抓住感悟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感性对于一篇课文,总有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字)、"线"(词)、"面"(句)——即关键字词、文题、文眼、警句、中心句、过渡句、总结句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揭示内涵,或表明作者写作意图,或表达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的关键。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地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有的学生能抓住感悟点(重点字、词、句),对语言文字作切肌触肤的感受,眼前浮现的是鲜活的  相似文献   

6.
我们知道,文本中的那些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总是借助精美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因而,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认真品味文本的语言,体味它的精湛,感受它的魅力。惟此,学生才会触摸到作者思想的深处、情感的深处,才能与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思想的撞击。  相似文献   

7.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上更是调整文章的思想和情感;语文教学中需要咬文嚼字。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引导学生对经典作品的语言进行感受和鉴赏,通过对作品中极具表现力的语言进行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领悟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体会其艺术魅力,而且能够逐渐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严密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试图从如何教学灵动的语言、精确的语言和充分的语言等三个方面,结合一些典型例子,提供一些基本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因此,在语文课上,学习、积累、运用语言就必然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而思想教育、思维训练、审美陶冶,则是派生的任务。语文老师们应该凭借自己一定的文化积淀,去体味、感悟作品,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去咀嚼文字,品味语言,从而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文体美和语言美的认同与赞赏。  相似文献   

10.
叶老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之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其中明确地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应该怎样发挥,教师要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言的规律以及实际情况设计教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察颜观色,循循善诱,恰当地营造“愤悱”状态,又恰当的启发引导,“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学者所以求悟也,悟者思而得通也。[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正确判定事件的类型是求解概率的基础,明确试验过程是求解概率的关键。审题时,往往因对题中关键字的理解不透彻,致使对事件类型的判断不准而选错概率计算公式。现通过实例分析几个常见的关键字对概率运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的美潜伏在语言的深处,这要求教师要对文字有独到的感悟和发现。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细腻地品味语言呢?比较法.是语言品味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比较法”就是找出事物、情境之间异同点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遣词造句是否精妙,谋篇布局是否合理。情感表达是否顺畅,让学生真正感受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鉴赏能力以及写作表达水平。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三方面阐述比较法在语言品味运用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语言大师吕叔湘曾指出:细读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人们通过语文的学习,理解文章的意图,从而获得有益的信息,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与此同时,从中体现着美的感受,陶冶情操,就能提高读者的文学鉴赏能力,品味和领悟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生命力、表现力。因此,在教学中通过细读可以使学生在语言的海洋里愉悦地畅游,倾听那佳文的美妙声音,欣赏着语言微妙的艺术。所以,在教学中,要将品味文章语言作为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结合教学实践谈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4.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呢?咬文嚼字品语文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首先,我们要理解"语文"的内涵,然后,咬文嚼字品语文,打造高效课堂,上出"语文味"。  相似文献   

15.
走进窦老师的课堂,语文味的咬文嚼字随处可见,每一处更可见窦老师巧妙的设计,那都是匠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才能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语文学科的本位就是对文本语言的品析与体味。语言品味做到位了,才能让学生感知到语言文字背后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对母语的学习兴趣,更有效地避免架空分析和灌的嫌疑,从而使我们的语文课充满更浓郁的语文味。  相似文献   

17.
吕文清 《考试周刊》2012,(76):39-39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二十韵》中说:陶不求甚解,疏狂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文本。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一字未宜疏,语语悟其神,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的,语文教学方法很多,规律也不少。其中推敲词句,咬文嚼字十分重要。在一些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很少能看到教师带领学生在经典课文那优美的语言境界里品味把玩的情景。不知为什么,许多语文教师是那样热衷于对文章内容的烦琐分析,甚至在学生对课文言语极其生疏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8.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一系列的语文能力。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开发潜能,形成能力。一、揣摩关键词,"嚼"出语言的厚重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品味、揣摩文本中的一些重点词句,领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法和技巧,有效地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能力。【案例】《卧薪尝胆》教学片段(出示)勾践夫妇来到吴国,穿上了粗布衣,住进了石头房,为吴王养马驾车,舂米推磨,受尽了屈辱。  相似文献   

19.
文本的意韵、情感往往是通过具体的词语、句子或明或暗地表达出来。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具有敏锐而又丰富的感悟能力,才能心领神会,引起情感共鸣。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也就是说,读书要悟出文章中传神的字字语语。作为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对文中关键的词句进行品析、揣摩、感悟,品味出内含的滋味,感受文字背后的精彩,积淀学生的语感。  相似文献   

20.
师:同学们,进入初中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就为你们打开了一扇神奇的文学大门,转眼问,你们手捧着沉旬甸的六册语文课本,站在了中考的门槛前,一定有很多收获吧!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本。学习用“咬文嚼字品味道”的方法来赏析散文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