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近年来临床上采用联合化疗等措施,使该病的缓解率比过去大大提高。化疗药物主要通过静脉输液的形式进入血液,从而大量杀伤白血病细胞,使白血病症状、体征消失,血象和骨髓象基本正常,达到完全缓解的目的。所以在临床上  相似文献   

2.
目的 针对小儿急诊静脉输液异常实施急救护理的价值分析。方法 选择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急诊静脉输液出现异常的患儿100例随机分为参照组与实验组,各50例。其中常规护理干预为参照组护理方法,急救护理为实验组护理方法,并对两组患儿护理前后疼痛感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 在护理前后疼痛感评分等方面,实验组疼痛感评分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比护理满意度方面,实验组护理满意度为98.00%,而参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0.00%,二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00%,而参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00%,二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对于急诊静脉输液异常患儿,实施急救的护理方法,能够缓解患儿的抗拒、恐惧的不良情绪,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护理满意度的提高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在临床中具有一定应用的优势与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小儿输液固定板在输液患儿手背、足部的固定作用,寻求有效的固定工具,为临床护理操作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6-7月间在手足口病区输液患儿107例,共输液600次,按输液顺序前300次作为对照组采用简易材料固定,后300次作为观察组采用自制输液固定板固定,观察中途重复穿刺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中途重复穿刺率比较,x2=8.4222,P<0.005,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制小儿输液固定板在输液患儿的手背、足部起到了良好的固定作用,降低了重复穿刺率,减轻了患儿痛苦,保证了输液的顺利进行,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静脉输液两种不同实验教学方法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护理操作技术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将湖北省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2007级85名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先学习操作流程,然后示教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先学习操作流程,整体示教后,学生练习操作,采用示教与练习不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除用物准备和解释与指导两项(P〉0.05)外,其它各项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学生对教学方法评价5项因子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对于比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如静脉输液法,采用示教与操作练习同步进行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孩子生病以后,家长常要求医生给小儿进行输液治疗,以期望孩子病情能尽快好转。作为医生都非常理解家长的心情,但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让患儿口服药物或肌内注射药物,以致家长不满,认为医生不近人情,不重视孩子的病。那么,究竟输液好不好呢?输液是临床上使用非常广泛的治疗技术,尤其在危重疾病的抢救中,输液是必不可少的,其目的主要是:①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②供给足够的热量和必要的营养物质,③静脉使用药物。家长要求的输液就是静脉使用药物,即以静脉输液作为药物的溶媒和载体,使药物迅速进入血液循环和组织细胞中以发挥其疗…  相似文献   

6.
静脉给药是临床用药的主要方法之一,也是医院治疗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在静脉穿刺的技术操作中,有些患者手背静脉不显露而掌指关节附近血管往往又粗又直,充盈较好,但顺向穿刺成功率并不高,主要原因是由于此处穿刺不易固定,针柄位置悬空或正好落在关节处,既影响病人手指的活动度,又容易跑针,发生液体渗漏,增加重复穿刺次数。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按压法在护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规定,常规按压法是用无菌棉签按压表皮穿刺点部位一段时间,直至针眼处无出血为止。可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拔针后穿刺部位周围淤血,甚至引起医源性疼痛,病人十分不满意,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一般在表皮穿刺点处多按压一段时间,效果不是很明显,皮下淤血也时有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经验工作中,用面按压法代替点按压法,以增大按压面积而达到减少皮下  相似文献   

8.
静脉输液的物理原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开口的、体积为1.25L的雪碧瓶装满液体,用针头在底部钻个小孔,液体从小孔流出,如果最初每分钟流出125mL,液体是否10分钟全部流完呢?答案是否定的,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9.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给药方法之一,输液反应时有发生,并可能引起严重后果。在静脉输液教学中,加强学生对输液反应预防的重视,掌握预防措施,以便在临床实践中能熟练应用以杜绝输液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肝破裂在各种腹部外伤中约占15%~20%,其发病急,病情重,要争分夺秒的进行抢救。肝破裂后引起腹腔内出血。尤其在伤及下腔静脉时,失血性休克会迅速出现,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补液显得尤为重要。为了能在短时间内纠正失血性休克,为病人进行下一步治疗创造条件,通过对我院外科病房自1993.2~1997.12月收治的36例外伤性肝破裂病人细心观察。总结出外伤性肝破裂病人应多选择上肢静脉,特别是上腔静脉支管输液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股静脉置管术穿刺方法,为经外周静脉管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合理应用提供论据。方法:将68例股静脉置管患者按置管日期单、双日分成两组,单日为观察组36例,采用改进穿刺方法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双日为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置管术,观察穿刺成功率,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滴入受体位影响,病人舒适度等。结果:两组穿刺成功率,导管平均留置时间,液体滴入受体位影响例数,病人舒适度例数比较,经统计学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后的股静脉置管针穿刺术具有穿刺成功率高,导管留置时间长,液体流速均匀快速,受体位影响小,病人舒适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确保静脉输液过程的安全监测并缓解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设计了一种基于视觉测量的静脉输液液面位置和滴速的计算与监测方法。方法:输液开始后,识别监测视频中的床位号,并根据此床位号匹配录入系统的患者身份信息和用药情况;基于液面位置处图像亮度突变的特性,提出了用于计算液面位置的差分法;基于滴注室处药剂经过时图像对比度变化的特性,提出了用于计算滴速的标准差-频谱法;同时,实时输出计算结果,并对药液将尽和滴速异常情况进行报警。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随着输液时间的增加,液面位置呈阶梯状下降,波动范围小于±1像素;采用标准差-频谱法计算出的滴速与数算结果之差小于1滴/分钟,可忽略不计。结论:所提出的液面位置和滴速计算方法简单、有效,系统通用性强,可实现远距离、无接触监测,将会大大减少医护人员的巡视和检测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对医疗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贵刊2008年第5期的“输液报警器”的确简单又实用,但还需修改一下,我的修改如右图。转动转轮就可以调整铁棒和固定触片的距离,这样一来,无论输液瓶是大是小,都可以使用。另外,还可以把输液瓶和这个装置用可发声的布娃娃套起来,输液时唱歌,输完后发出警报声,让美妙的音乐来抚慰病人。  相似文献   

14.
以静脉输液为例,在"一课同上"的基础上集各家所长,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整理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思路设计,以说课的方式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护理程序是目前公认的科学的工作方法,通过对病人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运用护理程序的总结,体会到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就必须做到更新观念,转变模式;评估是关键,注意收集资料;注重与病人沟通,加强沟通技巧。  相似文献   

16.
一水箱盛有1000升水,底部有一小孔向外放水,最初一分钟出水10升,有人认为将水全部放完需100分钟.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没盖的容器里的任何液体,从孔里流出的速度跟孔上面液柱的高度有关,随着液面的下降,流速逐渐变慢.显然前述水池中的水全部流完的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 ,探讨静脉输液的适当穿刺角度.方法 通过循证护理的四个步骤,对需静脉输液的患者分别采用≥45°(观察组)和20°(对照组)角度行静脉穿刺,进行自身对照,并对痛感做出比较.结果 观察组痛觉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方法 ,可使静脉穿刺技术更规范且达到穿刺无痛、快速、准确无误的质量标准,明显提高静脉输液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水箱盛有1000L水,底部有一小孔向外放水,最初1min放出10L水,有人认为将水全部放完需要100min.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没盖的容器里的任何液体,从小孔流出的速度跟容器里液体的高度有关,随着液面的下降,流速逐渐变小.显然前述水箱中的水全部流完的时间要比100min长.那么小孔泄流的速度跟容器中的液体高度的关系怎样呢?这就是所谓的小孔泄流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术是儿科治疗工作中常用的给药方法,如肺炎消化不良以及水电解质紊乱的患儿输液更为重要,危重患儿消化功能吸收较着,口服药物效果不好以及昏迷患儿不能口服药物,静脉给药成为治疗中重要手段。 小儿静脉比较细不易穿刺,尤其是有脱水循环障碍,呼衰血液浓缩的患儿,更增加了输液的难度。由于患儿不合作,如果持续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早产儿输液时应用静脉留置针的效果,我院选择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间需要使用静脉留置针的早产儿128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临床输液资料的效果评价。结果发现,两组早产儿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局部的不良反应渗漏肿胀以及并发静脉炎等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得出结论,在早产儿抢救护理中,软管静脉留置针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