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于我国而言,陕北秧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其群众基础广泛,表现形式丰富,其起源于以往的傩祭,随着时代的发展,秧歌也有了明显的变化,逐步的由以往的驱魔辟邪转化向了娱乐方面,并且和劳动生产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人们祈求吉祥、庆祝丰收的一种重要形式。本文主要对陕北秧歌的起源、嬗变和其在舞蹈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推动陕北秧歌更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音乐起源这一久悬未决课题重新展开研究,摆脱“忝列”一说的常规思路,指出以往诸说“功能的实用性或它义性”、 “创造主体的平庸性”、 “音响形式的常规性”、 “音响发生的被动性”等“他律”论认识的缺陷与疑点,从而另立带“自律”色彩的“循声”新说,并对之作出全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3.
早期的音乐从舞蹈中产生,又附属于舞蹈,最后才独立发展。待音乐高度发展后,又回过头来提携舞蹈,舞蹈又受惠于音乐。总之,二者有往返可逆的关系。二者彼此配搭、彼此衬托,相互表现、相互促进,亲密结合才能创造出惊人的艺术业绩。  相似文献   

4.
宁芬 《华章》2010,(10)
本文从舞蹈的起源、舞蹈的特性、舞蹈的种类以及舞蹈的欣赏等几个方面着手,以历史文化学的视角,整理归纳了"舞蹈"这一概念,使学习者对"舞蹈"能起到初步认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是在其传承的过程之中,不免会因为时间的原因以及社会的发展等更多的原因,导致其文化的传播遭受阻碍。婺源的傩舞作为我国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有着极高的传承价值,但是因为其文化缺乏知名度以及担心对其保护不利,就使得一系列的问题存在不能够将其推广起来,并且其傩音乐也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瑰宝而存在。本文针对婺源傩舞的文化生态以及其音乐历史的传承进行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6.
巫傩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内涵“巫傩”信仰而又不乏“审美”表达的民间艺术形式,又是集多元宗教、多种民俗以及多种艺术相融合的复杂文化形态。巫傩舞蹈作为“巫傩文化”的外显媒介和载体,体现和包含了众多内隐文化价值和意义。,通过文化人类学探索向度,研究巫傩舞蹈形态孕育形成的成因、演变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具有超越舞蹈本体方法论意义。同时,对于还原巫傩舞蹈本体艺术,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中国舞蹈史,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舞蹈和音乐是相辅相成的,舞蹈是一门融合了视觉和听觉的综合艺术,一部好的舞蹈作品不是简单的依靠画面、动作、表演技巧等而呈现,同时更需要运用音乐提升其情感的表达,引起共鸣.本文就以舞蹈和音乐的关系为出发点,阐述了如何实现舞蹈和音乐的完美结合,提升舞蹈表演的品质,为相关理论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国古代人民早期对天地的理解与生产、生活紧密相连。时间、时令的确定,可以说是农耕文明奠定和发展的基石。早期人们通过观象授时总结出历法以指导生产活动,并在观象授时的基础上形成占星术。源于观象授时而生的占星术与政治相结合,成为统治阶级维持权威与统治的重要工具。由早期的观象授时再到承天意修人事的占星术的过程,形成并丰富了中国特色的天文学文化。同时,它也是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综合性教学是我国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音乐、美术被称为姊妹艺术,它们在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将音乐、舞蹈知识运用到美术课堂,符合美术新课标对“文化感”、“人文性”的要求,操作起来也亲切自然。  相似文献   

10.
戏剧教学法(Drama—in—Education)的提法起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学者希斯考特(DorothyHeathcote),她曾以此词来形容自己的戏剧教学模式。其教学原理、目标、形式、方法等内涵丰富,涉及浓厚的人文教育、跨学科学习和艺术教育等层次教育目标。Drama—in—Education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被学者译作“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法是通过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在课程中,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潜能与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的内容、愉快地经历实作的过程,并促进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教师以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即兴表现,教师亦即兴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1.
音乐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它和语言、绘画、舞蹈等其他艺术有着天然的密切的联系.通过语言、舞蹈、绘画的形式学习音乐,有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促进他们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诗言志,歌咏言 歌唱是语言的艺术化延伸,语言与韵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合理利用文章的分析技法来剖析音乐作品,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音乐.首先,可以借鉴文章体裁的划分方法来划分歌曲体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歌曲的情感变化.  相似文献   

12.
马利文 《中国教师》2011,(17):19-21
戏剧教学法(Drama—in—Education)的提法起源于英国戏剧教育学者希斯考特(DorothyHeathcote),她曾以此词来形容自己的戏剧教学模式。其教学原理、目标、形式、方法等内涵丰富,涉及浓厚的人文教育、跨学科学习和艺术教育等层次教育目标。Drama—in—Education在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被学者译作“教育戏剧”,这种教学法是通过设计和规划的戏剧程序,由教师在课程中,以戏剧或剧场的技巧,建立群体参与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激发创造力的潜能与合作精神,来丰富课程的内容、愉快地经历实作的过程,并促进学习动机和教学效果。教师以戏剧的手段融入课堂教学,学生参与即兴表现,教师亦即兴反应,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3.
在音乐课堂中实施音舞结合之教学,加深"舞与唱"、"舞与乐"、"舞与说"等内容的教学,通过动作探索练习和音乐即兴练习,有益于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想象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欲,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因此,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舞蹈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审美能力及人格的完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滁州市来安县的民间歌舞-秧歌灯,与当地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精神生活,而且对创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以及促进当地的旅游发展都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歌剧《加尔默罗会修女的对话》为例,通过对其戏剧和音乐的对比分析,得出音乐和戏剧之间必须紧密结合,平衡统一,剧中音乐的演唱与情节发展环环相扣,同时歌词根据音乐的旋律走动,从而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均衡。  相似文献   

16.
音乐、舞蹈特色课的教学,是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中不可缺少的两大内容.本文拟从三方面,探讨师专音乐、舞蹈特色课的教学内容、任务和方式以及艺术教育与学生的素质培养.  相似文献   

17.
唐、五代时期,成都盛称都会,俗乐、宗教音乐尤为发达,乐器制造在古代音乐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科白剧、歌舞讽刺剧、武打戏、猴戏、傀儡戏等各剧种常具一种深刻的现实批判精神,名作、名伶辈出,臻于时代高峰;舞台技术亦冠绝当世。  相似文献   

18.
广西的抗战音乐活动是中国抗战音乐史上的重要阶段,音乐戏剧则是广西抗战音乐中浓墨重彩的一章,促进了广西抗战音乐活动的蓬勃发展,也为日后中国新歌剧、舞剧的成长奠定了基础。文章论述了抗敌宣传第一队在广西的演出,新安旅行团、刘式昕与舞剧《虎爷》,以及《军民进行曲》在桂林的演出及中国新歌剧的建立。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尝试运用石棺葬、民族志及史料中的相关记载,对汉之冉駹、《羌戈大战》中之戈人、隋唐之嘉良夷以及今之嘉绒藏族的文化面貌进行系统的分析比较,通过他们之间所存在的众多共同的文化因素,论证《史记》、《后汉书》所记之冉駹夷即是《羌戈大战》中的戈人,他们的在汉代西迁后发展为隋唐的嘉良夷,进而成为今天嘉绒藏族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所说的音乐的耳朵是指音乐欣赏者综合的审美心理功能。要培养听众欣赏音乐的耳朵,首先要专注凝神发挥听觉功能,要进行丰富的音乐想象与比拟,还要具有充分的情感体验以及对音乐的深层理解与感悟。一部音乐作品之所以成为欣赏对象,是因为人具备了欣赏这个作品的一定的主观条件,即“音乐的耳朵”,而主观条件的来源基本上是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