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白一生遍游天下,广习民歌,但他对民歌的学习运用不同于一般作者的单纯模拟或整理修改,而是对民歌的革新、发展,避免了模拟所带来的僵化和雷同,主张推陈出新。他具有民歌特色的作品“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清新、质朴,以妙造自然、风韵天成取胜。由华趋实,由朴返真,是其诗歌的一贯主张。  相似文献   

2.
评庞德译李白名诗《长干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庞德译《长干行》曾被评论家誉为20世纪美国最美的译诗。该文试图从其主要特点、主要问题及差错原因对该作品进行分析,以加强人们对汉诗英译质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长干行》是李白的著名诗作,该著作以商妇思念远行丈夫作为感情基调,情感细腻,人物形象生动。该古诗有众多译本,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庞德的THE RIVER-MERCHANT’S WIFE:A Letter。该文尝试用生态翻译学“交际维”理论分析《长干行》庞德译本,并以此探究中国古诗翻译,以便更好地向西方读者介绍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实现交际目的,促进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4.
通过源流探索和文本分析 ,本文认为《全唐诗·李益集》之《长干行·忆妾深闺里》的作者既非李益 ,亦非李白 ,而应是张潮。  相似文献   

5.
本文就不同角度对李白的《长干行》一诗的3种不同译文进行对比,分析总结了中英诗歌的不同特点,以及翻译中的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领域,高语境词汇的翻译具有一定难度,两种不同文化语境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两种文化的交融、排斥甚至文化的扭曲、变形。本文从语境的角度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译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葛浩文英译该作品时对高语境词汇的处理来窥探其对高语境词汇翻译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美国意象派诗人埃兹拉.庞德所翻译李白的诗歌《长干行》既有成功之处,也有一些不足。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其中所涉及文化信息的处理,应体现在人称翻译、习惯用语翻译、典故的翻译等翻译细节处。  相似文献   

8.
诗歌的语言高度简约和凝练,它有很多跳跃和空白需要用敏感的神经去捕捉,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人生体验,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品味欣赏诗歌的故事和情趣意蕴,这里真是大有文章,也是一个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古典文学作品.《红楼梦》曲浓缩了作者博大的思想内涵和精湛无比的文学创作才华,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语言精练,文化信息丰富,故而在翻译上尤为困难.笔者将对比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的英译本和霍克斯和闵福德的英译本,并对《红楼梦》曲中汉语文化词汇的英文表达方式进行搜集,最终探讨文化词汇所采用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解最红 《考试周刊》2014,(81):23-24
翻译对于传播国学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唐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在其英译方面仍面临挑战,这源于诗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而选择的过程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主体性的影响。随着翻译研究视野的不断拓宽,译者主体性成为近年来译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通过分析庞德和许渊冲对李白《长干行》两种译本的分析,指出在古代经典的英译中,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译者应该强化文化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论,"文化竞赛论"就是其中之一。本文运用此理论分析中国古代诗作《长干行》的两个英文译本,以此说明文学翻译是两种语言,甚至是两种文化之间的竞赛。  相似文献   

12.
意象派诗人庞德所翻译的中国古诗《长干行》是二十世纪很重要的一篇文学作品。本文试图通过对比原诗,找到庞德译文在结构、手法上的特色,指出其翻译当中出现的错误,并且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13.
赵翔宇 《现代英语》2023,(22):95-98
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吸引了国内外很多翻译家的关注。李白是唐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诗篇被翻译成了许多版本。根据目的论的观点,翻译作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其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取决于该翻译行为的目的。文章以李白最著名的诗篇之一《静夜思》为案例,对比不同译本,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其翻译策略和方法,研究翻译目的是如何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的。  相似文献   

14.
朱湘翻译文化词汇的方法灵活多变,主要采用了音译、直译、替代、删译等方法。使用这些译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与文化词汇的特性有关。文化词汇与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地理历史紧密相连,如果在译入语中很难找到、甚至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就需要在翻译时灵活变通。其次,与译者本人的诗学追求、文化立场有一定的联系。通过对比译诗和原诗可以发现朱湘的这些译法是成功的。译诗取得了与原文相当的审美效果,实现了文化传播之目的。  相似文献   

15.
李白和李贺都是唐朝著名诗人。将他们同名诗歌《将进酒》进行对读,就能发现他们作为诗人在格调、情感寄托方式和寓意上各有差别,也更能使人理解他们悲剧的时代与人生。  相似文献   

16.
自20世纪80年代始,对李白《静夜思》中的"床"字究竟为何物的讨论中,出现一种新见解:井栏说,也有人认为是辘轳架。前者的立论依据是辞书对床的义释,后者是取《名义考》的说法。其实这两种说法在诗中都找不到任何依据。辞书和《名义考》的训释也是不对的。井栏一词首先是晋人司马彪把"井幹"误解为"井栏",接着唐人颜师古又把"井幹"附会为"银床",《名义考》则认为"井幹"应是辘轳架,最后《康熙字典》又把"银床"简化为"床",于是银床、井床、井幹、井栏就变成一物四名的同义词,进而为床本义添加一个新义。其实银床(即井床)与井幹、井栏所指是三个完全不同的东西,井幹是立木交架构成的架子,用来支撑汲水的工具;栏是遮蔽物,是由立木排列构成的栅栏,用以防人防畜的;井床则是井口依托物,是建井口形成的井台和井圈,用以固定井口和防污水污物进入的。  相似文献   

17.
王素娟 《考试周刊》2009,(44):36-37
翻译既是语言的交换,又是文化交流。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语言的精粹,它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诗歌中文化意象的传递是一直翻译中的难题。本文以《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了文化意象在诗歌中的翻译,并提出了相应科学合理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18.
立足于化发生学,诗歌节奏产生于情感,情感发生于生理,生理发生于自然。《忆秦娥》是诗人对生命之死的考问,惊梦-伤别-望绝-忧死四种情绪相互引发,相互回答,形成独特声情。《蜀道难》的语言仍可见出人类“童言”与诗歌舞的密切关系,其声韵发生于蜀地山水和相互化入化出,激励着读生理的雄性激素和心理的成功俗望,其逻辑,时间层次再现了宇宙的发生发展,表现了诗人对生命之生的追思。  相似文献   

19.
认知解读是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方式,《老人与海》这篇著名作品当中存在很多文化词汇翻译的现象,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认知解读在翻译过程当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老人与海》当中文化词汇翻译的具体应用,来探讨翻译策略,分析优化翻译效果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翻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在所有语言要素中,与文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词汇,而文化负载词汇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组和习语,必然反映人们的社会活动、思想方法、心理过程和价值观念等.林语堂先生的代表作《京华烟云》是创作兼翻译的佳作,其中包含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汇,解析这些文化负载词汇的翻译策略,总结出其规律性翻译途径是实现跨文化翻译的最佳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