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审美关系中,人可以把自然作为自己的审美对象,使自然美成为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自然美(明月)和作者自己交融契合,达到物我同一。  相似文献   

2.
自然观与意境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一直影响和制约着人类的各个方面,包括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自然观念的变化来认识意境的生成,可以看到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意境的生成与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观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自然在人类的意识中被神化的阶段奠定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为意境的形成提供了前提条件,自然与人在人类意识中和谐共处的同源阶段,初步产生了意境诗,而到了自然在人类的意识中与人类在感情上相融为一的阶段,意境诗则完全成熟了。  相似文献   

3.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4.
仇敏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3):115-118
当今语文教育,迫切需要引入生态美学的思想,它有助于在青少年当中建立敬重自然、珍爱自然、迷恋自然的美学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审美价值和生活价值。人类只有建立和自然相互平等、符合生态原则的科学关系与审美关系,才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才能作为审美的主体,建立良知和智慧,由此获得文学艺术的灵感和科学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6.
自然的祛魅使活的神秘的自然变成死的机械的自然,自然的意义一个个地丧失了,人感到了孤独;本文以蒙山茶的生态和传说为例论述自然的复魅带来的生态美景,可见一定程度地恢复大自然的神奇性、神圣性和潜在的审美性,在天地神人四方游戏中,宇宙、大地、人类与存在处于无所束缚、交互融合与自由自在的和谐协调关系,人类由此能建造自己的美好的物质家园和精神家园,获得审美的生存。  相似文献   

7.
人的自然、社会、文化和精神多重存在的生态结构,成就了人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多重存在关系。在生态系统结构中,这种关系是趋向自由的。文艺生态审美在这多重自由关系中呈现着人的生态化的生命自由体验。在生态自由体验中的人类,能够从本质上认识自然,体认自然,能够真正地从生态意义上去体验人的生态性存在。  相似文献   

8.
自然作为人类的生存环境,与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人类的自然观也历史地产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从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角度入手,阐释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四大发展阶段,包括神化说、致用说、比德说、畅神说,并揭示每种观念的内涵及影响。  相似文献   

9.
生态美学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论,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并注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参与和体验。艺术教育应当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束缚,纳入反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思想内容和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本身丰富多元的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参与和审美体验,使生态美学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描写始于《诗经》,多以比兴而与人的品德相比拟。自汉末至魏晋,自然则成为人的自觉的审美对象。自然美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在长期的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自然界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对象,人与自然逐渐形成一种审美关系。自然美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与审美主体相契合而共处一种和谐状态中呈现的一种审美状态。自然美由客观的  相似文献   

11.
人生美学一直是中国现代美学所关注的话题。当代人生美学的研究已经从人生美学的基本理论、审美形态向学科层面推进。在已有的研究中,似乎较少关注自然与人生美学的关系。本文提出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其基本观点是,人生即是"向死之生"的自然过程,人生美学的研究似乎应该首先关注人在这个自然过程中的审美需要。从自然出发来审视人生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生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或者说,人生美学的自然之思的中心问题是建造起审美的自然人生,在顺应天地万物运行规律和社会法则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追求人生的自由和超越,以满足人生的审美需要。  相似文献   

12.
从《世说新语》出发,分析当时人们对山水自然审美态度的转变,指出这种审美态度具有与山水平等沟通、在其中怡情乐志和体味生命哲思的特点,并讨论了由此所形成的美学理想。  相似文献   

13.
日本民族的审美意识最初起源于对自然美的体悟,就是对花草树木等森林植物和日月星辰等自然物的同情和欣赏。其哲学基础是崇尚"天人合一"、"万物有灵",他们把自然物当做是与人平等的生命存在,崇尚自然,同时尊重人的生命个体,这是一种极富有包容性的自然审美意识。在《源氏物语》中,日本传统的自然观以各种形式被赋予审美的意义,并且对日本民族的审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庄子美学与自由生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是生命美学,它以生命为逻辑起点构建起“道”的美学体系。它追求生命的自由,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以天合天”,通过“心斋”、“坐忘”与物同化;追求“大美”,追求绝对自由的美,达到一种至高的审美人生境界。庄子美学对后世影响深远,现当代的生命美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庄子美学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该文把审美教育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 ,阐明了审美教育对人生的重大现实意义。通过审美教育实现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  相似文献   

16.
在人类审美认识过程中,美学移情与哲学抽象有着天然的思维契合。美学移情处于审美欣赏的实质位置,是审美主体向对象“灌注了生命”。美学移情有着强烈的主观感性体验特征,但却内涵着深刻的哲学抽象的逻辑思维方式。哲学抽象是美学移情的思维基础,美学移情是哲学抽象的客观显现。  相似文献   

17.
《边城》美学意境情景交融,生动形象,耐人寻味。作品不仅构建了一个由自然美、人性美、人情美相融合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集中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的赞美,以及对待生活的审美态度,充分体现了作者对美的至爱和追求。  相似文献   

18.
汉代审美文化的新篇章是以阐释经学中的"天"、"圣"、"人"的关系开始的。"我注六经"是主体以积极的姿态寻求"天"的过程,汉代人对圣人的诠释是以"人"对"天"的有限追问为前提的。在天人图式中,天地之美与仁行德政相统一,都要服从"天人相和"的美学原则。汉代文艺创作的特色是主体对天地自然的反思,是表现自我、重视生命的新的生存方式;但这种自觉的追求仍然要遵循"和"的审美维度。东汉的文学艺术是"形"的自由与"人"的自觉的交融。  相似文献   

19.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的,人对事物的认识也是相对的;美感认识是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美属于人心的活动,艺术家用自己的观念表现不同的美感,不同民族有不同民族的审美意识。自然关系是相对的,绘画表现自然的相对关系。  相似文献   

20.
墨子从关注人的生命存在出发,提出“非乐”的美学主张。这种主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艺术和审美对人的生命促进的积极意义,但是以人的生命存在为出发点的,从这个角度说,墨子的审美人生观有积极的一面,其美学思想也有其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