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奇逢科学地将《易》区分为天地之《易》(“本来之《易》”,“《造化之《易》”),圣人之《易》(“圣心之《易》”,“《易》书之《易》”)和“在我”之《易》,主观模写客观。天地之《易》则化而为圣人之《易》。“我”学《易》求端天地,正为打开《易》书《易》的大门。从而,不仅是化《易》书之《易》而为“在我”之《易》,亦势必化天地之《易》而为“在我”之《易》。“我”则以之为指导,具体地“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探寻事物之纷繁,求索事物之几微;钩取深奥,推致远大。借为治身治家而治国平天下也!  相似文献   

2.
韩军 《现代教育》2005,(7):60-60,62
谈到教师读书,我其实没有多少经验,更多的是教训。东西融合。以“本”固“本”书分“本”、“末”。“君子固本”。堪称“本”的书,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根本,“本”即经典。我们几乎在每一本“末”的书中,都能够看到“本”的影子。如《论语》、《庄子》、《孟子》、《尚书》、《易》、《诗》、《离骚》、《史记》、“唐诗”、“宋词”、《红楼梦》等等,构成了中华文化甚至东方文化的根本。  相似文献   

3.
我真正的学习生活是从阅读连环画开始的。与同龄的农村伙伴相比,在那个不读书也无书可读的年月里,幸运的是我还有“书”可读。所谓书,其实是村里订阅的一些报刊。因为大伯、叔叔都是大队干部,所以我就拥有更多的阅读“特权”。记得读过的报纸有《参考消息》《大众日报(农村版)》等等。  相似文献   

4.
《新教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扈伟玲主编)一书中,关于《从百草园到一味书屋》一文,编者的评析是把“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相比、对照得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三味书屋”足“我的苦地”。对“百草园”是“乐园”这已是共识,但“三味书屋”是“苦地”,我觉得这个观点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5.
寻找一本书     
曾经听过一场名为“寻找一本书”的讲座,主讲人是位从美国留学归来、小有名气的青年学者、教授,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教授一上台,就向我们提了一个问题:“同学们都阅读过很多的书,有谁能在读过的书中,挑出一本你认为对自己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告诉我书名吗?”一本对“一生都有用有价值的书”?看起来十分“简单”的一个问题,可是,我还未曾思考过。那么多的书,是哪一本呢?我陷入了沉思。是《伊索寓言》吗?或者《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抑或《西游记》、《水浒传》、《隋唐演义》的连环画中的某一本?这些书,的确陪伴我度过了美好的童年,…  相似文献   

6.
在《史记》“八书”中集中体现了司马迁的宇宙思想,全面阐述了天、地、人、阴、阳、五行等原始的宇宙发生因素,“八书”构成了早期的天人宇宙论图式。同时还在《律书》和《历书》中通过阴阳五行八正之气,探究了宇宙由无到有的发展过程,在《天官书》、《封禅书》、《河渠书》和《平准书》中阐释了“天地人”的作用和关系,在《礼书》和《乐书》中阐述宇宙的和谐之道。  相似文献   

7.
“子以四教”别解●陈桂生孔子私学究竟“教”什么?似乎清楚,又像是一个谜。《史记·孔子世家》称“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加之,其中尚有“孔子晚年而喜易”,死前二年,“因史记作春秋”之说,今人或标以书名号,成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似文献   

8.
贾平凹先生写了本《我是农民》的书,其中有一句“我吓得拉着堂兄的后襟”。王亲民先生看到“后襟”这个词.觉得生疏.就查了《现代汉语词典》,说“襟”是“上衣、袍子前面的部分”。衣服只有“前襟”而无“后襟”,贾平凹的“后襟”用错了.因此写了《“后襟”在哪里》一文,发表在《咬文嚼字》2002年第6期上。  相似文献   

9.
有朋友从美国来,看到我桌上的一套新版《留学心语》,竟惊呼:“这书怎么会这么漂亮,感觉像是《罗兰小语》!”我的思维没有迂回,冲口而出:“《罗兰小语》?那是十年前的事了。”十年前,我们读《罗兰小语》都还是二十多岁的年龄,《罗兰小语》封面的那一抹淡紫色,曾装满了我们的梦。想一想,朋友赴美留学十年,虽说拿下了比较文学博士学位,但她却少有机会“比较”中外出版界,她的印象,承载了太多的“过去”;而我,日日年年地读中文版书,无意间,已是随着国内出版界与“国际”接了轨。平心而论,这套《留学心语》是值得让朋友“惊…  相似文献   

10.
书是一个丰富多彩、奇妙无比的世界,因为挡不住它的诱惑,如今我成了一个地道的书迷。书让我的生活更快乐。谁都有不高兴的时候,幸好有了书,我一端起书,书中的内容像一缕缕金色的阳光,驱散我心中的阴霾,让我的心情开朗起来,快乐起来。书让我做人不迷茫。“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我只是小学生?书像一位良师,又像一位益友,一次次教育、帮助我改正错误。当我面临困难与挫折畏葸不前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育我:一切困难和挫折都是勇气、毅力、智慧的俘虏;当我糟蹋粮食时,李绅的《悯农》教育我:每一颗粮食都是农民“辛苦…  相似文献   

11.
以书为友     
我爱读书 ,曾到了“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地步。书是我的良师益友 ,书是我的精神寄托 ,书是我的心灵家园。我爱读书。无论是散文、诗歌、小说 ,还是戏剧 ,都吸引着我 ,诱惑着我。我接触了许多书 :《野草》、《唐诗·宋词三百首》、《安娜·卡列宁娜》、《雷雨》……偶有所得 ,暗自欣喜。常产生“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 ,让我回味无穷 ,受益匪浅。以散文为友 ,我能从中领略出散文的意境之美。《野草》中的一篇文章叫《雪》 ,而散文就像“雪”一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  相似文献   

12.
舒倩 《老年教育》2006,(3):32-32
每当我聚精会神捧读《老年教育》时,很多同事感到不解:“年纪轻轻的,怎么喜欢看老年人的书?”“你们是没看,看了也会上瘾。”我向他们讲起自己与《老年教育》的故事。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上)》2011,(11):157-158
“2011首届途书盛典暨2010中国十大途书颁奖典礼”日前在北京举行,中国首个“途书排行榜”出炉,评选出来的“十大途书”是:韩寒《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郭敬明《小时代2.0虚铜时代》、艾米《山楂树之恋》、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星云大师《舍得:星云大师的人生经营课》、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不少父亲形象,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父亲”、《散步》中的“我”,《爸爸的花儿落了》中的“爸爸”、《伤仲永》中的“父亲”、《竹影》中的“爸爸”、《背影》中的“父亲”、《台阶》中的“父亲”、《我的第一本书》中的“父亲”、《故乡》中的“闰土”、《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  相似文献   

15.
《张衡传》一文中有“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的句子,注解说:“[六艺]见《周礼》,指的是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笔者认为这一注解是错误的,这里的“六艺”应指《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六部经书。注解中这“六艺”并非太学里的教学内容。汉武帝于公元前124年置太学,设五经博士,传授《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而注解中的“六艺”指西周国学的教育内容,《周礼·地官司徒》:“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礼”…  相似文献   

16.
说书     
<正>因为我是苏州人,望道先生要我谈谈苏州的说书。我从七八岁的时候起,私塾里放了学,常常跟着父亲去“听书”。到13岁进了学校才间断,这几年间听的“书”真不少。“小书”如《珍珠塔》《描金凤》《三笑》《文武香球》,“大书”如《三国志》《水浒》《英烈》《金台传》,都不止听一遍,最多的听了三四遍。但是现在差不多忘记干净了,不要说“书”里的情节,就是几个主要人物的姓名也说不齐全了。  相似文献   

17.
张曲 《初中生》2007,(12):10-11
我一直为自己的浅陋而苦恼。小时候,虽然也读过诸如“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类的句子,但并不懂深意;读过几本《作文通讯》、《儿童文学》、《小溪流》之类的刊物,至于名著就只翻过几遍《红楼梦》了。  相似文献   

18.
“图书角”的图书因为使用频率高,封面和书页经常脱落。起初,孩子们告诉我书被撕破时,我为了能让孩子们集中精力继续看书,往往不假思索地回答:“把掉下来的那张夹进书里面就行了。”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时间一久,孩子们凡是看到书页脱落,就会自我安慰:“没关系,夹进书里就行了。”在一次看图讲述《这是我撕破的》活动中,有个小朋友发言道:“撕破的书要想办法粘好、补好。脱落的书页夹进去就行了。”他的话真叫我哭笑不得。此后,每当发现有脱落的书页,我就当着孩子的面尽快把书修补好。几周后,我发现孩子…  相似文献   

19.
从孔子编“六经”看编辑劳动的创造性杭炜,姒桐孙《诗》、《书》、《礼》、《乐》、《易》、《春秋》,始称作“六艺”,后尊为“六经”。这是我国历代诸多学者经过反复考证所得出的结论。尽管“六经”没有完整地流传下来,其中《乐》已失传,《易》、《书》、《礼》经过...  相似文献   

20.
我家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家里只有爸爸、妈妈和我,怎么会有三个老师,三个学生呢?国庆节放假,爸爸教我学《论语》。这样,爸爸就是我的老师。学完《论语》,爸爸又叫妈妈来教我学珠算,所以妈妈也是一位老师了。学完珠算后,爸爸叫我教妈妈学《论语》。我拿出《论语》书,笑着对妈妈说:“妈妈,您来学《论语》,好吗?”妈妈笑着对我说:“好哇!”我就像模像样地教起来:“学而时习之……”妈妈在给我缝衣服,手里忙着,口里念着:“学而时习之……”念着,念着,妈妈突然问我:“你知道这些东西是什么意思吗?”我听了,拿出另一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