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林夏 《河南教育》2010,(10):52-52
记何满子先生,要从《百喻经故事选》谈起。 《百喻经故事选》是我编选的一本小书。《百喻经》原是佛经故事,后由印度传入中国。我们熟知的那个财主一心想盖三层楼却不让工匠从一楼开始盖起的寓言,就源于《百喻经》.  相似文献   

2.
百喻经     
寓言故事讽喻性强,读后总会给人许多的启示,读完《百喻经》里的故事,你有没有感觉一丝哲理的味道停留在刚刚笑过的唇边?  相似文献   

3.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民间流传的讽喻故事,伊索为主要作者,一小部分是后人创作的,也寄在伊索名下.<伊索寓言>文字凝练,故事生动,想象丰富,饱含哲理,融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其中<狐狸和葡萄>、<狼和小羊>、<龟兔赛跑>、<牧童和狼>、<狐狸和乌鸦>等已成为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故事.<伊索寓言>中的许多小故事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们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巧譬善喻的先秦诸子中,庄子运用比喻最为出色.本文主要从比喻的连用、喻中设喻.整段用比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了<庄子>的比喻特色.  相似文献   

5.
<百喻经>作为一部寓意性强流传范围广的经书,其中有许多语法现象值得研究.本文只对书中"尽"悉皆"成皆"几个副词进行考察分析,以期窥见南北朝时期副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有名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用红装素裹的美丽女子比喻雪后晴日的北国风光,新巧绮丽,是语文课堂上重点赏析的经典语句之一. 这是用人来比喻山水.其实在中学语文教材中用人喻山水或山水喻人的句子有很多,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满井游记>等词作均有这类比喻,且多成为名句.人喻山水或山水喻人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体现了古人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7.
《百喻经》以近百喻喻世,系中古时期浅显易读的佛典名著。其篇章中的“喻”共有148例,所见类比、明喻、隐喻、对喻、借喻、反喻、讽喻七种形式各有特色,反映了中古时期比喻这一修辞手法的成熟和功用。  相似文献   

8.
对<韩诗外传>一书的性质,有解诗说、用诗说及调和之论.<左传>中的赋诗是学界公认的用诗典范.考察两书中同一诗句的运用,有明显差异:<左传>中赋诗是叙事情节中的组成部分,起着传情达意的重要功能,而不需考虑所传递的意义是否合乎儒学义理,带有随机性.而<韩诗外传>中,往往是经师从儒学的角度设置多个含义相似的故事来解说同一诗句.多个同类故事对诗句的多重经学解读,体现了经师叙事解诗的预设性,印证了<韩诗外传>叙事解诗的经学性质.  相似文献   

9.
赵春亚 《考试周刊》2013,(58):34-34
<正>大人小孩都爱听故事,用故事的形式表达观点、达到劝解的目的是一种独具智慧的行为。寓言故事正是这样一种喻哲理于叙事、喻庄重于诙谐、喻沉思于欢笑之中的微型小故事。中国古代的庄子、西方的伊索都是因为善于用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表达观点而被尊为思想大师。把寓言这个古老而闪耀真理光辉的文体介绍给学生,并且教会学生如何品味它是十分必要的。根据寓言这一文体的特征,寓言教学一般分为这样几个板块:熟悉故事情节、领悟主要寓意、多角度阐述寓意、联系生  相似文献   

10.
"善喻者--喻明数理"出自魏·刘劭<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而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著名作家秦牧把比喻称为"语言艺术中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因此比喻艺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理应受到高度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正>如果教育被比喻为一场旅行,相应的,孩子们就要融入"风景",而最好的融入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这样的"潜入"和"润物"中,一些经典哲理故事对孩子们的滋养和浸润不可或缺。的确,大人对孩子的说教,必须转化为孩子可以理解、体验、接受的东西。而经典哲理故事,或就有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转化功能。那么,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经典的哲理故事呢?空车和实车的故事父亲与儿子在林间散步。突然,父亲停下来问儿子:"除了小  相似文献   

12.
<长生殿>作为唐明皇与杨贵妃故事的集大成作品,其整部剧本深受道教文化的影响,这是我们在研究时所不能忽视的.文章从神仙系统、修行义理、符号象征等方面探讨了道教对<长生殿>的多方渗透和深刻影响,并分析了<长生殿>中含有浓厚道教成份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顾劲松 《文教资料》2009,(18):191-193
本文描写<百喻经>中"得"字两类用法:一为动词,意为"获得""得到",可带体词和谓词宾语;二为助动词,表示客观条件许可或实际情况可能.两类用法在现代涟水方言中都可以找到佐证.  相似文献   

14.
王逸群 《班主任》2006,(7):37-38
读毕魏书生的<教学工作漫谈>一书,我被魏书生描绘的广阔迷人的教育境界折服,同时也很欣赏作者通俗浅显、形象生动的语言特色.魏书生语言的特色之一是比喻运用得非常巧妙.下面采撷数则比喻,与同仁共享.  相似文献   

15.
在修辞比喻的教学中,我们常容易流于粗疏和肤浅,把比喻简单地讲成人所共知的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了事。而在实际的语言现象中,比喻有如五彩缤纷的花苑,不经意中便会将一些较为特殊的比喻忽略而不加分析,造成遗珠之憾。笔者据自己的教学体会与心得,与同仁交流于下.一、较喻。这是一种比较性质的明喻,其结构形式不说成“甲像  相似文献   

16.
比喻是<诗经>采用的主要修辞手法之一,它的运用增强了<诗经>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和感染力.而现在研究<诗经>比喻的人常常把<诗经>采用的其他修辞手法归纳为比喻,这是不妥当的.比喻是发展变化的,<诗经>中非用比喻的情况,经过发展变化可能会具有比喻意义,但不能把这种发展变化后具有的比喻用法简单地归纳为<诗经>用比喻的情况.现以<诗经·周南·桃夭>"灼灼其华"为例,阐述<诗经>中的非比喻用法.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中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来实现.教师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教学语言属于语言艺术的范畴.古人云:"善喻者,以一言明数事."(刘劭<人物志·材理>)意思是说,巧用比喻有助于讲清道理.  相似文献   

18.
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是唐代"以喻写乐"的优秀诗作,它们分别运用以形喻乐、以声喻乐和以典喻乐三种表现手法,取得了公认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9.
<正>荀子的名篇《劝学》,善用比喻修辞方法,巧妙地借助形象说理;并以整散结合的句式,寓整齐于变化之中,富于恣肆的气势和雄辩的色彩。一、善用比喻,新鲜贴切,丰富多彩,言近旨远《劝学》一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主旨,演绎推论,层层深入,阐释谨严,说理透辟。全文几乎是用比喻说理的,采用的比喻不仅新鲜贴切,而且丰富多彩,层出不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博喻。博喻,指的是用多种比喻来比一个事物的一个方  相似文献   

20.
“之”字是《百喻经》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字,它的使用使得《百喻经》语言更加的紧凑,表达性更强,使得每个小故事更加生动完整的表达出其中的寓意.本文拟通过对“之”字的动词、代词、助词等用法的考察,并结合《百喻经》中“之”字的用法,揭示不同的“之”在句子所起到的不同作用,从而形成了该书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