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不妨先给“主题稿”一个简洁明晰的定义。什么是“主题稿”?笔者认为,那就是根据对一些(或一个)新闻事实的叙述、分析、判断而表达的对某一主题的思考、评价、立场、观点、主张等。它既是撰文记者的思想,也通常是发表这篇稿子的报纸的思想。它与一般信息稿(如消息)的区别在于:信息稿让事实说话,记者“躲”在后面;而“主题稿”是记者“站出来”说话。因此,它也可以看作是报纸自己的声音,具有无可争议的独有性。一、问题的提出:“主题稿”过时了?近年,笔者不断地听到一种论调:不应再搞“主题稿”了,“主题稿”时…  相似文献   

2.
说长道短     
党报副刊刊登小品也要注意导向南方某报2000年10月22日副刊上发表题为《成克杰“判斩”之后》一文,讲述了三则“聊斋”式的小故事。第一则说,成克杰被宣布代理自治区主席之夜,出席一个文艺晚会。杂技团两位小姐表演“解结”,成克杰应邀上去伸出双手让小姐“捆绑”。有人长期以来总觉得不祥:新官上任,就被绳索捆绑,什么预兆?  相似文献   

3.
驻站记者要牢牢树立“以稿为本”的意识 记者要“以稿为本”,这本来不成问题,记者就是靠写稿立身吃饭的。但是这几年社会上各种因素的出现使老问题有了新变化。 首先,实行市场经济体制后,钱对人的吸引力大了,可赚钱的机会多了,难免分散记者的写稿精力,分散记者的事业心、成名心,甚至过去曾立下大志要当名记者的同志,有的也被钱所引领拐入他乡。 第二,记者的牌子有了新用途。过去当记者就是  相似文献   

4.
陈枫 《新闻传播》2009,(9):110-111
在中国媒体各驻外记者站中,有着所谓的“贫稿站”和“富稿站”之分。其实.“贫稿站”也完全可以成为一个“富稿站”.关键在于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如何。而要提高记者的新闻发现力.必须要充分了解“贫稿站”的特点.掌握新闻发现的三个要素:重要性、接近性和趣味性.同时树立三个意识:走出去意识、窗口意识和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5.
争当“电脑户”振省最近,关于发达国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报道为各家传媒争相刊发。于是联想到前些时日的两则消息;一则是中国青年报记者写稿全部告别纸和笔,与报社的联网实现了远程数据通讯。记者只要接通电源和直拨电话线路,即可写稿,传稿,一篇千字新闻,几秒钟就...  相似文献   

6.
陶松 《声屏世界》2006,(4):66-67
县级广播电视台的记者总以“土记者”自嘲。笔者认为,基层记者若能多发一些带着乡间泥土气息,反映地方特色的好新闻,“土记者”也能辉煌。好新闻往往发生在基层、在乡镇。“土记者”“近水楼台先得月”,有着中央、省市记者没有的优势。但“土记者”往往自卑,信心不足。有一条好新闻线索,便急忙打电话,请来上级台记者,由他们动手,自己则忙前跑后,乐于搞后勤联络。事后只求挂个名,完成任务了事。这样一来,当然也达到了宣传地方的效果,对地方台完成上稿任务也是条捷径,但地方台记者也因此丧失锻炼自身能力、提升自我素质的绝好机会。假如把一条…  相似文献   

7.
据说给编辑、记者规定创收任务,是许多新闻单位近年来采取的一条“搞活经济”的措施。这种做法可取吗?要编辑、记者“创收”,势必影响搞新闻报道的精力,也容易促成“有偿新闻”。我给你写新闻报道,你给我赞助经费。这样“稿钱交易”就难于避免,“出钱就报道,不好也说好”。稿钱交易,还使得一些人以稿谋私,腐蚀新闻队伍,损坏新闻单位形象。  相似文献   

8.
记者发稿总免不了与编辑电话联系。记得,前些年记者询问稿件,编辑总问:是急稿,还是慢稿?而去年,编辑先问是否当日新闻?在今年,编辑则是开门见山地问,你几点几分发来稿件!2000年12月31日,我参加新华社·新华网“新世纪曙光报道”的现场直播,切身领教了一次非常紧张而又兴奋的工作方式。  相似文献   

9.
惩处与自律     
自中央着力抓反对腐败行为以来,新闻界对自身的职业道德也开始造起了舆论,去年以来,中央一级的,省、市级的新闻机构、新闻团体和报纸编辑部,纷纷公布“新闻从业人员加强职业道德有关规定”或发表“本报关于从业人员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公告”,似乎以稿谋私、以版面谋私等有偿新闻可以从此绝迹了.但是,依我看来则未必.  相似文献   

10.
所谓记者编辑“双向选择”,就是记者向编辑部发稿时,象高中毕业生填写高考志愿表一样。在稿签上注明:请哪个部哪位编辑给编,发在哪个版或哪个专栏,是否可以变更等等,有些自认为不太重要,谁编都行的稿子,可以填“任意”;编辑也可以选择,阅稿后,不同意编的稿子,可以退给记者部。记者部则再联络协调,如无人愿编便退还记  相似文献   

11.
前几年,我们常常做“事后诸葛亮”。一些在采编审稿过程中觉得还可以的稿件,一到评稿时便发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自我感觉都靠不住的稿子,送出去参评,自然也就没有什么竞争力了。总结前几年的教训,努力变“事后诸葛亮”为“事前诸葛亮”,强化好稿意识,从而使推荐参评的稿件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强化好稿意识,首先要从领导做起。我们的做法,一是领导带头创好稿,二是制定制度,鼓励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12.
冷宇 《新闻与写作》2002,(4):23-23,24
于过几年记者的人大都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突然打动了你的心,激发起你的采访欲望,刚才的疲惫一扫而光,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闲谈之中出新闻,不经意间抓好稿,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合上采访本现象”,自…  相似文献   

13.
在记者队伍中,一些人总有写不完的新闻,而一些人则经常闹“稿荒”。这其中除了记者个人勤懒有别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记者掌握新闻线索的多寡。新闻线索不多,记者自然采写的新闻稿量就少;但如果新闻线索源源不断,则见报的新闻就层出不穷。后者因拥有新闻线索多常被称为“富”记者。而当“富”记者的诀窍就是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善于发现、捕捉和挖掘新闻线索。  相似文献   

14.
会议报道上稿易,但出好稿难,以至于一些有识之士告诫年轻记者“多往基层跑,少在会堂转”。笔者作为一个政协机关报的记者,不“泡会”是不可能的,不写会议报道也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记者在搞好会议报道的同时,能跳出会议写新闻,从“茬子”里面逮“活鱼”。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顾名思义是一个“会”。它是以会议为载体,达到履行职能的目的。除全委会  相似文献   

15.
三言两语     
三言两语从“催”到“等”所想到的凡当了几年编辑的,都有约稿、催稿的经历,我亦如此。这几年,承蒙几家出版社和杂志社的错爱,我也跨身于“作者”之行列。因此,我也备尝被责任编辑三番五次催稿的滋味。同时,当“作者”之后,我还增加了一种当编辑时所不曾有过的经历...  相似文献   

16.
评优稿,议职称,出作品,人们常把欣羡的目光投向记者,却很少有人会想到编辑的辛劳。有的报社对记者特别看重,什么“营养费”、“补助费”、“休假日”接踵而至,超过定额上了稿还有可观“稿酬”;这还不算,什么“进修”、“培训”、“深造”也纷至沓来。这些,无疑应该,  相似文献   

17.
曾焱 《新闻与写作》2023,(12):103-105
<正>先从“现场”的概念谈起。在日常生活、新闻报道和传播研究中,这个词的使用频率都很高。那么,什么是“现场”?从2021年开始,《三联生活周刊》(以下简称周刊)每年会将记者们的季度好稿(包含好稿提名)结集成书,书名每年也都保持不变——《现场与在场》,英文译名则为The Sites and The Presences。这实则包含了对于“现场”的两层理解:1.(事件发生的)场所或地点。这是符合日常和大众的认知的解读,和《现代汉语词典》对“现场”的释义也相似,  相似文献   

18.
评优稿,议职称,出作品,人们常把欣羡的目光投向记者,却很少有人会想到编辑的辛劳。有的报社对记者特别看重,什么“营养费”、“补助费”、“体假日”接踵而至,超过定额上了稿还有可观“稿酬”;这还不算,什么“进修”、“培训”、“深造”也纷至沓来。这些,无疑应该,要得,名正言顺,好事一桩!但对“同一战壕”的编辑则显得比较冷淡、漠然,“你乖乖的坐着编吧”。一不闻,二不问,使用多,培养少,反正“为他人作嫁衣裳”。至于这费那补助,除了夜班编辑  相似文献   

19.
报载:浙江日报刊登启事,要求广大读者对该报记者工作表现进行监督,其内容是:记者联系群众好不好?记者的采访作风是不是艰苦深入?记者所写的报道有没有失真?记者有没有“以稿谋私”的行为和其他不正之风? 这则启事在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认为:浙江日报的作法是明智的。一张报纸办得好不好,记者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记者工作的好坏,在于他们有一个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从我所接触的几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来看,大多数记者的精神状态是好的,他们的采访精种都是  相似文献   

20.
采访是检验记者作风的分金炉,更是检验读者原则性的试金石。采访不只是面对新成就、新经验、新思想,也面对腐败、罪恶、过错。前者往往使记者受到欢迎,后者则极易使记者受到抵制。在这种不同反差的情况下,记者不仅要学会做思想工作,还要能够坚持原则,敢于碰“硬”。要揭露腐败、罪恶、过错,必然受到顽强的抵制。抵制是各种各样的:有软的,给予贿赂;有硬的,给予威胁和压力;还有软硬兼施的,金钱、美女和威胁,刁难一齐来,看你吃哪一套?在这种情况下,有的记者敢碰“硬”,坚持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