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3.
以高尔泰“实践本体论”为代表的中国当代美学新潮与李泽厚“积淀说”的矛盾冲突持续了四十年之久,引发过巨大的思想和化观念的冲突。这些冲突是当代中国社会进步与保守之间的冲突,是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冲突,是创新与传统之间的冲突,是国家意识形态与人意识之间的冲突,影响了中国当代哲学及其美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的历程经历了漫长的七个历史时期:潜在的历史前提与断裂期;萌动的历史意识与序幕期;鲜明的历史标志与形成期;缓冲的历史发展与高潮期;清醒的历史态度与反思期;公允的历史透视与完善期;循环的历史批评与回望期。高尔泰《美的追求与人的解放》及其“感性说”、刘晓波《与李泽厚对话——感性、个人、我的选择》及其“突破说”,堪称中国当代美学新潮扬弃“积淀”历程中的两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基本理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批判哲学的批判》是李泽厚后期实践美学的理论起点,《美学四讲》则是其集中体现。“自然的人化”这一人类学主题分别展开为“美是自然的形式”、“新感性”和艺术积淀;审美本体论是主体性实践哲学的总结形态。李泽厚的后期实践美学是20世纪中国哲学美学的重要收获,其内部存在诸种矛盾,对人类审美活动的个性与具体性并未展开深入讨论,也没能实现中国当代美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在积淀内涵、积淀过程和哲学依据三方面既存在联系又有区别。笔认为,荣格与李泽厚的“积淀”说,均在艺术显现的层面上,对人类艺术的审美积淀之内涵与历程作出了探讨,二在积淀内涵与积淀过程上有内在一致性。但二的哲学依据却不相同,并因此使二成为两个不同的“积淀”说。  相似文献   

6.
李泽厚先生的“实践美学”生成于20世纪60年代,是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马克思主义、康德哲学中以人类主体为主题、为立足点与归宿点的主体性哲学融合起来建构的突出人类精神现象的美学思想;同时,李泽厚先生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起源的思想、关于现实地改造世界活动的思想改造了康德哲学中的先验理性思想并在其基础上形成了“积淀说”。但其理论也存在着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7.
记者:1993年,您的论文《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引起了学界的争鸣。当时与此文相关的两个代表人物分别是李泽厚与刘晓波。二说之争的根源是否可以简单地概括成如您所说的“社会与个人、理性与感性、必然与自由”之间的矛盾呢?  相似文献   

8.
朱光潜先生的“美感”定义只基本符合我们在审美时最初最浅的一步,美的蕴含过于单薄。因此《文艺心理学》中前后矛盾之处颇多。造成“美感经验”说失误的症结在于:一、其基础扎根于形式主义美学的基座之上。二、定义内涵与应用范围有矛盾  相似文献   

9.
“积淀说”是李泽厚运用社会实践论改造康德伦理先验论的命题,是其“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统一”命题的翻版和脚注,更是其适应时尚的思想体现。  相似文献   

10.
李泽厚前期的美学思想体现在对美、美感和艺术原理的论述上。客观社会说具有巨大的历史合理性,也有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相似文献   

11.
路遥小说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与他的自卑情结和超越自卑所体验到的崇高美具有密切关系。路遥及其作品中的主人公在不屈服于命运、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求索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其浓郁的悲剧意蕴中折射出无限的崇高美。  相似文献   

12.
戴复古在饱尝种种人生况味之后,以其独特的审美发现展开对乡关之思的艺术叙写,凸显出诗人细微的生活体验和审美心理感受,表现出极强的审美意义。戴复古诗歌中的乡关之思主要呈现为以下几种审美范式:对节感怀、遇物思归、寄情山水、直抒襟怀。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对服饰色彩有着敏锐的感知与自觉,在《聊斋》中他表达了对色彩的深刻理解,并在这种理解中容纳了心理学、民俗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知识,赋予了人物服饰色彩理智与观念的象征意义,揭示了不同的颜色进行服饰搭配的和谐感与节奏感,彰显了他的审美准则与审美价值取向。蒲松龄以其独特的时尚审美观传达了丰富色彩背后的价值与意蕴,拓展了人们对色彩与美的视域。  相似文献   

14.
李福标 《湘南学院学报》2005,26(6):70-71,87
李映山教授的新著《文心撷美》按“文心探美”、“文心拓美”、“文心育美”,构建起“美学—美育—育美”的逻辑结构体系,以美为核心,以美育为着眼点,以育美为最终目的,将古典文献与现实生活、与其实际工作紧密结合,体现了一种深厚的历史意识和迫切的现实使命感。它拓宽了“龙学”的研究疆域,并尝试古典文献服务型的应用研究。不惟“独辟蹊径”,而且给“龙学”带来了一个“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胜境。  相似文献   

15.
为了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培育出全面发展的优秀中学生,我们应该把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深入到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诗歌是语言中最凝练、最精粹、内涵最丰富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意美、音美和形美的统一。如何在翻译过程中使译语读者充分感受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获得最大程度上的听觉、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成为每一位译者追求的目标。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教授提出的译诗的"三美论",为诗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试从"三美"原则出发,以许教授《长恨歌》译本为研究对象,探究许教授如何使译本体现原诗的三美,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提供一些借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朱光潜先生在其著名的《谈美》中对英国美学家、艺术批评家约翰·罗斯金的美学观提出了批评,认为罗斯金混淆了美感与快感,过于强调艺术对自然的刻意模仿。但如果对罗斯金的著作作更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朱光潜对罗斯金的批评在某种程度上有失公正,他的批评对国内读者了解一个真实的罗斯金容易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罗斯金的“典型美”和“生命美”等美学理论是他界定“美感”的核心依据。在对待自然与艺术的关系上,罗斯金并非像朱光潜所批评的认为艺术家应该对自然不加任何选择,而是强调其想象力的参与。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颇具特色的批评个案,李健吾的批评值得进行深入的全方位研究。作家和批评家的双重身份使得他的批评既能保持一种源自创造的激情和宽宏心态,同时又能具备敏锐独到的识力和眼光,既可探骊得珠,又不忘指陈厉害。因此,“寻美”和“求疵”构成了李健吾文学批评的二重精神品格。总体来说,前者占其主导,后者是对前者的有益补充,从而使其批评既有可读性,同时又有利于批评自身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Mr Xu Yuanchong puts forward the translation theory of "three beauties" which defines that poetry translation should reproduce the sense beauty, sound beauty and form beauty of original poetry. This thesis analyzes Mr Xu’s translated work on the Height from "three beauties" theory and explains the concrete realization of three beauties in his translation work.  相似文献   

20.
论废名《桥》的闺阁情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闺阁情趣是表现在作品的作关于女性、关于闺阁生活的审美情趣,废名长篇小说《桥》中所表现的闺阁情趣,其产生,既与温庭筠、李商隐等人的艳情学影响有关,又与作自己的情感经历有着潜在的联系,这种情趣的表达,既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时艳情学的局限,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但也存在境界相对狭小的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