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师博览》2010,(9):9-9
标准化催生“复制作文”,假大空受鼓励,真心童趣反而得低分,‘种种作文教育的怪现状,都指向了一个核心的本质问题:我们的作文教育并没有把真实表达、真实感受作为作文的第一要义.存在着有意无意迫使或鼓励学生弄虚作假、胡编乱造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教育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效果就越好。我认为这条规律是教育艺术的核心。”“成功的教育应该使学生在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受到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这两句话实际上指出了教育工作的一种最高境界即无痕教育,这是一种基于相信学生性本善、学生具有道德生长能力的教育,它弱化说教、灌输,而是以学生生活中的各种真实情境为教育载体,通过环境熏陶、榜样示范引领、对话沟通等方式,激发学生内心道德生长的需求,让学生自觉自愿地接受道德观念,产生道德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道德行为。这种基于学生内生长力的无痕教育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古人云:感人之深,莫过于情。这个情就是真情。真情必须来源于我们自己熟悉的真实生活。而农村的学生,或许他们受城镇学生作文的影响,或许他们认为自己的生活单调、乏味,或许认为周边的人和事太“土”,因而他们的笔下全是鳞次栉比的楼群,亭台轩榭的公园,新颖别致  相似文献   

4.
覃琰 《中学文科》2005,(7):16-16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而“任务驱动”就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其原则就是: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起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  相似文献   

5.
胡适认为:“脑子里没有问题之日,就是你知识生活寿终正寝之时。”在教育改革轰轰烈烈,成果累硕的今天,在矫正错误的教学行为,完善教育思想的当下,作为教育领域中永恒而又稳固的三维空间出现了盲点,那就是家长、学生和老师在教育与被教育、他教与自教时出现的“问题”——姑且诊断为“问题家长”、“问题学生”和“问题老师”。在病情蔓延恶化之际,提高认识,唤起思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学校德育工作缺失、效果差的症结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一直是学校的首要工作。但一段时期以来,受社会一些负面的影响和教育上重“分”轻德、盲目追“分”的功利主义的影响,出现了学生中严重的两极分化:一部分忙功课、忙升学.而另一部分(认为中考无望的)则不思进取、自我放弃,甚至发展到旷课逃学在社会上游荡的地步,导致问题学生增多。其表现为:校园早恋,无故旷课、打架斗殴、厌恶学习、迷恋网吧、校园暴力等,有的学生还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7.
培根曾感激码基雅维里以及这类作家的恩惕,认为:“他们公开而不掩饰地道出了人们的真实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应当如何作为;如果不预知邪恶的本质,就不町能把蛇的才智同鸽子的大真结合在,‘起,如果没有这种预知,美德就毫无防备地裸露在危险之中”。他强调了:个要点:一是对现实的告知,认为它比大道理更重要;二是告知的真实性,认为对邪恶的告知可以形成“预知”,有规避危险之效。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告知现实?又如伺进行负面教育,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真实呢?  相似文献   

8.
前苏联作家高尔基说过:“只有对所有孩子都给予关爱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好孩子”,意即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然而,现行中学教育存在一个怪圈——就是把教育的重心锁定在“问题学生”、“双差生”、“后进生”身上,而理所当然地认为尖子生、三好生都是品学兼优的孩子,从而忽视了对其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9.
在关于能否惩罚犯错误的学生问题上,中外教育研究专家大多认为:给予犯过错的学生以正当的惩罚是完全必要的。 据媒体报道,加之笔者所见所闻,学生难管、屡屡犯错的并不鲜见。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视而不见或是“不敢管”甚至“放纵”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教学研究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活动。教研的起点是教学问题,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是进行教研的关键,而解决问题是教研的归属。提高教学质量重在提高教研质量,“照本宣科、满堂灌”式的教师已为学生所不尊,而“多能型”、“学者型”教师愈受学生欢迎。教育教学需要求质量,社会发展需要合格的教师,教研(尤其是教学中的教研)是必由之路,那么教师怎样才能在教学中搞好教研呢?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1.
储春 《学语文》2008,(2):6-7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现代化教育的本质规定就是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已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今天,“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发展主线”的“主体性教育思想”已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理论——主体性学习理论日益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求真、求实是历史教学的底线,还原历史真实是历史研究和教学的共同心愿,但是,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真正实践起来还很不容易。拜读李翰、林育娴老师《历史课程改革:知易行难——基于实践的历史教学思考》(《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3年第5期,以下简称李林文)一文后,我深受启发。李林文称:“要通过历史教育养成这样健全的人格,前提是要教学生说真话。”很有见地。我认为当下历史教育最大的问题是“人为造成当前历史教科书部分内容不真实和取舍的不恰当”,也是事实。但文中的所举的几个事例,似亦有同样的“内容不真实和取舍的不恰当”等问题,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3.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二是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为了学生未来生活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14.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思维的问题性心理品质,表现为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和动力,任何思维过程总是指向某一具体问题,当个体意识到自己需要问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算真正启动,而强烈的问题意识又推动人们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而忽视学生思维过程,加上“教师权威”、“师道尊严”的影响,造成…  相似文献   

15.
在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西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那么,在职中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富有创新精神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既是受教育的对象,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而人的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同客体的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把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知识和经验内化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的过程。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固有的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培养受教育者全面…  相似文献   

16.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活动中学生接受教育具有主观能动性,所以,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进行学习。学校教育只有着眼于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夯实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才能体现时代的特征。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的:“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  相似文献   

17.
新教育实验主持人、苏州大学博导朱永新教授在《理想课堂的“三性”》一文中说:“‘构筑理想课堂’是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他认为,理想的课堂应该有三个要素:真实性、兴奋性、有效性。朱永新教授说:“其次就是它的兴奋性,在课堂里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它不兴奋起来,它就很难,所谓的自然,自然我觉得是一种属性,包括个性,它本质也是真实的,  相似文献   

18.
在近几年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们发现由于受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良影响,校园里出现了一些“犟”学生。这类学生明明犯了错误或者有了问题,当你进行教育时,他们总是强词夺理。对此,不少班主任感到很棘手。如何教育这些“犟”学生?笔者认为只有从教育方法上寻找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施红晖 《时代教育》2007,(9Z):119-119
“儿童生活作文”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与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教学自始至终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可以轻松愉快、自由地从事习作活动,尽可能地描写真实生活,表达真实思想,抒发真实情感,使作文变成丰富有趣、生动活泼、令人向往、其乐无穷的现实生活。以“儿童生活习作”为根本价值取向的作文教学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尊重和弘扬学生个性的作文教学:  相似文献   

20.
毕庆富 《教育艺术》2005,(12):54-55
这里不美其名日:“教育后进生”,而实说:“教育差生”。这实在是因为这更符合这类学生在我们一般教师心中的真实印象。的确,无论我们怎样“偷换概念”,以诸如“后进生”这样的新名词来麻醉自己,也无论我们怎样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苦苦地“摸爬滚打”,“上下求索”,无法回避的现实是:差生教育依然是我们难以解开的死结,难以逃出的罗网……直到听了江苏大学一位实习老师的课,我方醍醐灌顶,有大彻大悟之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