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本文认为唐传奇《李娃传》中的李娃是一个美丽善良、有远见、有自知之明的传奇形象 ,并对此作了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2.
作者叙述视角的范围取舍和写作目的的限制是形成《李娃传》"无声"结局的特定因素。李娃是一个按照男性作者的叙述视角和写作目的重塑的理想化的主观意象,同时也是被隐藏了内心真实想法和正常欲望的妓女形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历史发展至唐代,已是国富民强,文学艺术也进入了空前繁荣的时期。特别是传奇文的创作,把传统的文言小说推向了高峰。《李娃传》是唐传奇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从男性叙事角度对李娃形象做再次探究,对李娃这一人们传唱的女性典范提出些许疑问,并在男性话语角度下重新审视李娃的形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以唐代传奇<莺莺传>、<霍小玉传>、<李娃传>当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霍小玉以及李娃作为分析对象,展现唐代下层女性的才艺卓著,同时带有个体意识的觉醒,但是在现实环境当中仍然摆脱不了悲剧意味.  相似文献   

5.
唐传奇《李娃传》一直是颇受关注的小说。不仅其结构细密严整,故事情节委婉曲折,而且其思想价值独特高超,人物形象鲜明丰满。尤其是作者运用巧妙的文笔构思,对李娃与荥阳生开始时的形象进行了悉心地刻画。在前面的故事中,白行简先让李娃妙用欲擒故纵计使荥阳生自投罗网,后又令她巧施金蝉脱壳计舍逐荥阳生。在此过程中,李娃与荥阳生的形象被塑造得愈加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6.
在《李娃传》研究中,学界对诸如李娃的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意蕴、结局与主题的关系等问题尚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依据张力理论,从人物自身、人物关系、主题思想及审美意蕴四方面分析了《李娃传》独特的张力美。正是由于人物、主题、审美中截然不同的旋律完美地交织在一起,使《李娃传》有了巨大的接受张力,也使读者获得了多层的心理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7.
《李娃传》是唐传奇中的一朵奇葩,白行简在其中塑造了一个血肉丰满、生动感人的典型形象———李娃。作品通过叙述长安名妓李娃与贵公子荥阳生悲欢离合的故事,形象地展现了唐代社会的一个侧面,深刻地揭示了唐代社会的许多问题,为我们认识唐代社会提供了一个窗口。笔者试从李娃与荥阳生是否存在爱情、李娃为什么要骗弃荥阳生和主动离开荥阳生、关于李娃的结局三方面对李娃人物形象进行一个辨析。一李娃和荥阳生之间是存在着爱情的,但这种爱情是逐步发展起来的。首先,是色相的吸引。作品中:荥阳生“自平康东门入,将访友于西南。至鸣珂曲,见一宅,门庭不甚广,而室宇严邃。阖一扉。有娃方凭一双鬟青衣立,妖姿要妙,绝代未有”。“妖姿”加“要妙”,况且是“绝代未有”,自然将正处“弱冠”期的荥阳生迷得神魂颠倒,于是乎“不觉停骖久之,徘徊不能去”,为了能多看李娃几眼,“乃诈坠鞭于地,侍其从者,敕取之,累眄于娃”,这当中浓笔点出了李娃美貌色相对荥阳生的吸引力。由于荥阳生对李娃的特别注视乃至采取“坠鞭于地”以利“累眄”,自然引起李娃“回眸凝睇”。或许因为荥阳生的“隽朗”,或许是回报被人爱慕,或许是对荥阳生“坠鞭于地”、“累眄”等夸张动作的回应或共鸣,使李娃对荥阳生...  相似文献   

8.
本文就唐传奇《李娃传》中的郑生形象作了简析 ,认为他是浪荡公子薄情郎  相似文献   

9.
唐代传奇小说中叙写婚恋故事的最为普遍,它们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都能做到委婉曲折,摇曳多姿,引人入胜.<李娃传>就是这类作品的杰出代表.  相似文献   

10.
《李娃传》被认为是唐传奇中情节比较曲折的作品,但它的情节如何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曲折,未见有人讲清。若借助数理批评的一些理论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从数理批评角度看,《李娃传》有三个“三交节律”、两个“二变节律”、一个“六变节律”,这十九个不同节律之间繁复的重叠、交叉,使得《李娃传》的情节出现了非同一般的复杂、曲折、多波澜,从而前无古人。  相似文献   

11.
“同姓不婚”是佤族一项重要的婚姻制度,同姓婚禁忌是佤族婚姻文化的重要内容,但佤族社会中却仍然存在同姓婚。以沧源县班奈村佤族同姓婚禁忌为例,分析了佤族同姓婚的含义以及同姓婚禁忌的根源、班奈村同姓婚个案及其相关仪式、班奈村同姓婚引起的亲属称谓调整,班奈村存在同姓婚的根本原因,并指出班奈佤族在其婚姻文化进程中遵循了自然选择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佤族清戏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戏剧活化石",清戏本源自中原地区、江南一带汉族戏剧,最终却在中国西南边疆——云南腾冲佤族民间得以保存和发展,这是佤族人民对中华文化作出的一项巨大贡献。通过叙说佤族清戏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现状,并对它重要的文化价值进行阐述,以期这项瑰丽的民族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3.
佤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主要聚居在我国云南省南部边疆地区和缅甸。西盟佤族节庆活动就是大型的宗教活动,现为大多数佤族所认可的节日有:新米节、播种节、“崩南尼”、接新水、“穷克落”(拉木鼓日)、过大年、接新火等。佤族文化的形成过程中,节日有其重要的促进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信心的功能;增强村社联系和娱乐功能;增强民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功能;满足佤族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繁荣佤族地区经济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佤语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通过对佤语的分布情况的介绍,结合普通话教学、测试经验及问卷调查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情况,围绕语言的三个要素,重点分析了影响和制约佤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重点、难点,总结提高佤族学生普通话水平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佤族禁忌的起源及演变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禁忌是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佤族的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先民规范约束人们行为的约定及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佤族禁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变,许多传统禁忌逐渐淡化、松驰乃至消退,同时也经历了从群体行为到个体行为的嬗变。  相似文献   

16.
佤族是中国云南省西南部的一个民族,是西南地区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佤族属于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主要聚居于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本文以汉文史籍的记载为中心,来探讨历史上汉文语境中所见的佤族历史与宗教,从而客观地反映出历史上汉文化语境中的佤族。  相似文献   

17.
佤族的巫舞     
佤族巫舞宛如一块“活化石”,再现了这一民族的历史、风俗,同时折射出他们的宗教信仰、性格和审美意识等。深入研究佤族的巫舞,对研究这一民族的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19.
佤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于受其环境和宗教的影响,其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在许多层面透射出对大自然的敬畏与爱护,在自觉或不自觉中有效地维持了人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共存。解析佤族传统文化,展示其中蕴含的丰富生态保护观念与行为,不仅可以保护传承其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且其研究也将有助于为当代民族地区的环境问题提供重要的智慧启迪与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