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抓关键词语启迪悟性 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如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  相似文献   

2.
正一、抓关键词语启迪悟性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细心品一品,用心比一比,说一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能较好地启迪学生的悟性。如国标版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咐,每天忙着研读历史文献,整理父亲留下的史料和自己早年走遍全国搜集来的资料。"我在教学时扣住"研读"一词让学生体会。师:为什么要用"研读"而不用"阅读"呢?生1:"研读"除了有"阅读"的含义外,还包含"研究"的意思。因为由于战乱、时间跨度长等原因,历史文献中有记录不全处、有前后矛盾错误处、有描述简略处……这些都需要考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一、研读重点词句与片断指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研读理解。如《富饶的西沙群岛》  相似文献   

4.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得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  相似文献   

5.
“悟性”是人对事物分析和理解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的主要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即学者通过驱使自己想象力和思考力亲领悟识记信息的真谛,从而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其中的“意会”正是“悟性”的表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悟性呢? 一、诱导法作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美不但能对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而且能启迪学生的悟  相似文献   

6.
义务教育是提高全民素质,搞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素质教育的根本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其关键在培养学生的悟性。什么是悟性?怎样培养悟性?文中提出“自求自得”、“运用新兴科学”、“静观体验”等方法,作为一家之谈以供探讨。  相似文献   

7.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语言,吸收写法,关键在一个“感”字,一个“悟”字。冰心曾说:“我深切地相信,不论是人情,是物景,到尽头处是万万说不出来,写不出来的。”的确,有价值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要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光靠教师喋喋不休地分析是毫无创意的,学生自身对语言文字的悟性相当重要。这里介绍几种阅读教学中悟性培养的方法。一、语感感悟法语感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一种悟性。语感好的人,悟性一定较高。语感感悟法就是通过培养语感,建立正确的语言直觉,从而达到培养悟性的目的。把悟性的培养蕴于语感…  相似文献   

8.
当前的阅读教学“读风”很盛有人用“‘读’占鳌头”来描述。虽然读得充分,但是不少课读的质量不高,是不求甚解的读、多次重复的读,是失去悟性、智慧和人文底蕴的读。细心研读课程标准不难发现,新课程十分强调“感悟”,强调“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悟读”,是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悟”是悟出文本的内涵,悟出文本的滋味,悟出心中的“哈姆雷特”,悟出适合自己的人生意义。阅读教学中的“悟”具有如下特征:(1)是一种整体的、直觉性的“悟”。它是“触摸”文本时产生的反应,这种…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词语教学的目标是这样定位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这里实际上提到了两类词语的教学:一是“关键词”,是能够体现文章特点,表达作者感情的词语,在教学中要体会它们表达情意的作用;一类是“生词”,是学生不认识或不熟悉又要求识记的词,在教学中要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来理解它们的意义.这两类词语在同一篇课文中有时会出现交叉,即有些词语既是生词,又是关键词;当然也有时是分开的,如学生并不陌生的词,在某课非常关键,要重点研读;或有些词并不特别重要,却是学生难写难记的.我们在教学中要区别对待,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在这里我们着重研究如何突破关键词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中对学生“悟性”能力的培养,强调在读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使其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相似文献   

11.
设计理念以“纸条”为突破口,用研读模式感悟“课文对我说什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利用头脑风暴,体验“我想对课文说什么”,培养学生的阅读个性。教学目标1.学习11个生字,读写“故障”等13个词语,理解“环顾”“知晓”“歉意”“后悔”“承担”等词语的意思。2.初步学会用一  相似文献   

12.
今年由于自学考试的缘故,我认真研读了司马迁所著的《报任安书》一文,司马迁在此文中述说了自己因李陵事件而受奇耻大辱的始末,发泄了内心的痛苦和不满,述说了自己受辱之后隐忍苟活的原因,表明了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完成《史记》创作的决心。了解这些以后,我认为我很有必要在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时把这些资料呈现给学生,这些材料对于学生感悟课文内容非常有必要。于是一节崭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课堂实录诞生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的高考 ,已逐步表现出少考一点“算”、多考一点“想”的趋势 ,加大了向数学思维能力的倾斜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提高学生的理解水平 ,培养学生的悟性 .这不仅是应试的要求 ,更是素质培养所需 .本文以基本不等式求函数最值问题的教学为例 ,就如何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悟性 ,谈几点做法与体会 ,以求教于同行 .1 设误启迪思维当代科学家、哲学家波普尔说 :“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 ,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方法 .”教学中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试错”活动 ,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  相似文献   

14.
课文插图是语文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显示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时,充分地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可以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切实提高教学实效。教学苏教版国标本五年级下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第3自然段时,我在学生抓住“重于泰山“”轻于鸿毛”“一定要活”“一定要写”等关键词语,感悟出司马迁的高贵品质之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大胆想象人物所处的环境、背景及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行动等,使人物形象刻在脑海之中,人物品质震撼自己的灵魂。如此处理,充实、拓展了课文的具体内容,培养、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相似文献   

15.
语文关键词,对一篇文童而言.指的是能揭示文童核心意义的词语;对课堂教学而言,指的是能实现教学目标的词语。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就在于它能反映文童的核心意义和达成教学目标。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回归语文本身,以词语作为抓手,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世界,从文字到文学到文化,让学生体会到文本的人文美和汉语独特的魅力,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同时,语文关键词教学,紧抓关键,突破开去,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的效果,没有花哨的形式和无效的折腾,  相似文献   

16.
1.以文题为研读点。 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若让学生抓住题眼——“发愤”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当前 ,阅读教学中的“专题研读”正引起广大语文教师的兴趣乃至青睐 ,但如何在课堂上有效开展“专题研读” ,大家又正在思考和探索之中。笔者认为绍兴钱清镇小学金明东老师执教的《鸬鹚》一课为我们作出了较好的示范 ,(此课曾于2001年10月在嘉兴举行的“浙江省第四届小语阅读教学评比活动”中获第一名)金老师以文中词语“一抹”为线索 ,确立专题研读课文 ,让学生咀嚼出内隐的诸多信息 ,给听课者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现将有关教学片段介绍如下 :一、辨析“一抹” ,体会内涵意蕴第一次小组研读 :为什么用“一抹”?用“一抹”好在哪里?…  相似文献   

18.
课文中的“课题研究”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师引导提出研究课题鉴于对研读专题的功能具有较高的要求 ,因而不能随便拿一个问题或质疑便可以充当。研读专题是师生纵横捭阖 ,凝聚了课文精髓的产物 ,自然应当是教学智慧的结晶 ,所以 ,在教师的引导下来提出研读专题是一般状态下的专题研成机制。如读解《五彩池》这篇课文 ,在第二教时深读阶段 ,教师一开始就组织大家听写“玲珑多姿、鲜艳多彩、镰刀、漫山遍野、石笋、凝结、细腻、变幻、格外神奇”等 9个词语 ,校正后要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是直接描写五彩池的美的 ?五彩池的美是一种怎样的美 ?学生找出了直接描写五彩池美的词语 ,并得…  相似文献   

19.
1.以文题为研读点。文章的题目犹如一个人的眼睛,蕴含、透射着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以课文的题目为研读点,可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功效。如学习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若让学生抓住题眼——“发愤”进行研读活动,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以作者为研读点。教材中有许多名家名篇,以作者为切入口,形成一组板块进行研读,能使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在学习《船长》时,联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来研读,让学生感受大师纯朴自然,风趣清新的语言特色和反对暴力、崇尚人道的伟大人格,全面地了解这位外国作家。3.以重…  相似文献   

20.
五年制第七册12课《拔苗助长》是一则寓意深刻、饱含哲理的小寓言,是教育学生按事物发展规律办事的好教材。教学中,可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巴望”进行提问设计,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积极思维,指导学生学会针对具体内容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中抽象出寓意的方法,并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