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曾经说过":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当今时代已经步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继承性、传授性转变为创新性、探索性。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入创新教育,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在素质教育里,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创新教育的世纪,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的不竭动力。"创新教育,就是指以培养创造型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它要求在注重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4.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创造型人才,必须及早改变旧的教育观念,致力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习惯的培养,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营造有利条件。新课程呼唤创新型教师,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每位教师要时刻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来指导教学工作,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参与学习,凸显学生的"主角"地位,让学生由"服从者、依赖者"向"独立者、自主者、主人翁"转变。因为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必须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既要看到今天学生身上的不足和不完美,更要看到明天他们不可限量的前程。培养创新能力,实践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唯一途径,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新的认识。没有实践活动,人的新认识便无从发生,创新更无从谈起。  相似文献   

5.
《地理教育》2011,(6):64-64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向知识经济,实施国家创新战略,包括观念创新、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教育创新等。推进创新教育是实现教育创新的重要环节。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造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活动,是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关键和核心。为交流地理教育教学创新成果,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地理教育工作者持续开展教研活动,中国地理学会、《地理教育》杂志社决定举办第十届"创新杯"全国地理教研论文大赛,现将大赛的相关事宜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6.
树立以转变教师观念,提高创新意识为重点的继续教育观念 创新人才的培养取决于具有创新观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的教育观念不转变,不仅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还有可能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前,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首先要实现由传统的"标准件"型的教育观念向信息文明时代的创新型教育观念转变;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向素质教育观念转变;由师道尊严和教师说了算,向民主、平  相似文献   

7.
在学分制平台下探索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途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标,但是,长期以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刚性"学年制却抑制和阻碍了对大学生的创新教育."弹性"学分制以其所体现的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发展个性的内涵,通过建立和实施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构筑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下我们可以探索到许多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创新人格,亦即开发个体自身潜能、提高个体全面素质为目的的教育。"创新教育"有两个基点:一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品格,二是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立足于两个基点,须以活动为契口,以实践为发轫。基于此,我开始尝试着开展多种类型的语文活动,实施"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  相似文献   

9.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我们的教育应由简单的文化传承向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转变,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具备相应的新知识和能力,从而成为创新型人才。处在教育前沿的教师,是创新教育的引领者和实践者。因此,如何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出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薪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成了教师的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毛丽丽 《考试周刊》2007,(1):126-127
面对新世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教育改革正在逐步深化,一个以培养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新教育机制正在逐步形成。教师作为创新教育实施的主体,这种趋势要求教师从经验型向思辩学者型转变;课堂教学活动的着力点要由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转变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来;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意识,才能在课堂上进行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注意学生创造性人格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课堂创新教学要构建一种新的创新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一个民族不断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中学生物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生物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去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那么,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呢?  相似文献   

12.
创新教育与考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 ,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这道出了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创新。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 ,关键在青年 ,关键在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 ,已由专才教育向通才教育转变 ,现在又开始了从接受性教授向创新性教育的转变。创新教育随成为高教界探讨的热点之一。本文试从高校考试应如何适应创新教育这一角度谈些意见。1 什么是创新教育尽管教育具有多种功能 ,但首先功能是育人 ,而高等教育的首要功能则是培养高级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另外有人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换句话说,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显得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浅谈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性特征,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为此,培养和拥有大量的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当今教育必须完成的紧迫任务。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国家与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15.
中学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推理的系统性、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学科。在教育转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过程中,素质教育如何操作是教师讨论、议论得比较多的问题。而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为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要求数学教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创新教育,把传授基础知识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一代新人。  相似文献   

1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要树立适合新教育的新观念;构建创新型老师群体和“引导创新”的课程教材体系;改革教学方法,由注入式教学向创造性教学转变;建立“激励创新”的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7.
胡锦涛主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这就证明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笔者从让学生有浓厚的兴趣出发指出:中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学习的态度由“漠不关心”变为“积极探索”,达到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素质。  相似文献   

18.
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之一。在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这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师务必改变"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那么,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更是我国未来发展战略的需要。而小学语文教育又是语文教育的基础阶段,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那么,在积极倡导和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营造创新氛围,开发求异思维"等方面入手,说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孙俭 《考试周刊》2011,(13):227-228
一、引言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走教育创新之路,实施创新教育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一个缺少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的国家,不可能持久繁荣。会计的教学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在创新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培养出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