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孔子删诗之说,首倡于司马迁.由此发端,诗学领域出现了“删”与“未删”之争,双方各持己见,相互论辩,纠葛千年.本文赞成“孔子删诗”说,从春秋中叶社会客观的需要,孔子自身所具备的条件及对逸诗、笙诗的论证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
孔子删诗考     
“孔子删诗”一说自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细读文本会发现争论起于后人误读《史记》,司马迁并未明言孔子将诗歌三千首删为三百首,而是将当时所存之诗稍去其重,刊为定本。“孔子删诗”之真相可求证于《史记·孔子世家》文本及其他相关材料,崔述《洙泗考信录》之见解颇为可取。  相似文献   

3.
"孔子删诗"问题在《诗经》学史上历来争议较多,且迄今尚无定论。论文在详细梳理有关学术史料的基础上,重新剔发"去其重"说在诠释"孔子删诗"问题上的独特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
孔子“删诗”为司马迁所首倡,然而自唐代开始就不断有人提出怀疑。但由一系列考证可以推知:孔子确曾有“删诗”之举。前人提出的三点理由,都不能成立。据钱穆考证,鲁昭公二十年(前522),孔子三十岁,始授徒设教。若此论不差,则《诗经》的固定成书并具有权威当正是在这一时期。司马迁的“孔子删诗说”并没有错,乃是后人误读了《史记》。  相似文献   

5.
孔子删诗说可信。理由:1、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2、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理由不足以服人;3、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4、《诗经》本身有孔子整理删削的迹象;5、现存先秦典籍中也有孔子删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6.
孔子删诗说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是否经孔子删定,至今仍无定论。本文从五方面加以考辨,以说明孔子删诗说之可信。1.有较早较多的史料赞成孔子删诗说;2.否定孔子删诗说者的主要根据不足以服人;3.孔子有必要也有能力删诗;4.从《诗经》本身可以看出孔子删诗的迹象;5.现存先秦文献中,亦有孔子删诗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流传至今的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封建社会时期是青少年读书仕进必读的经书之一,也是研究我国周代历史最原始、最可靠,存在的争议问题最少的重要史书。《诗经》虽然是《十三经》中存在争议问题最少初一部经书,但从前清以来,也存在一些尚待解决,没有完全统一的学术问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就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继续进行探讨,并提出若干新的见解。本文拟探讨三个问题:孔子是否删“诗”?如何正确理解《诗经·国风》部分反映的民俗?关于《鲁颂》反映的史实的时代。一、孔子是否删“诗”?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8.
西周康王时期出现以《雅》《颂》命名的《诗》文本,此后不断出现《诗》文本的编集,季札观乐时已经存在着很成熟的《诗》文本。到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局面造成了《诗》文本的混乱。于是孔子收集各种《诗》文本,重新进行编集,这就是《史记》所言的“删诗”。孔子编集的《诗》文本主要以古本为依据,基本延续了季札观乐时的格局。孔子“删诗”的目的在于复兴礼乐,不过,就其所处时代及自身处境而言,这种愿望很难实现;其编集的《诗》文本主要用于教学,并在很长时间内是作为儒家经典而存在的。经历秦火之后,汉代四家诗不仅沿承孔编《诗》文本的传统,并且逐渐成为国家经典。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最早提出孔子删订《诗经》的说法,得到了汉代学者的认同。唐代的孔颖达首先对此提出质疑。宋代的学者多数认为孔子并没有删订过《诗经》。清代前期的学者注重实证,多数人不同意司马迁的观点。清代后期今文经兴起,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删过《诗》,但他们并不同意司马迁的古诗三千之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反对孔子删《诗》的观点几乎成了定论。新中国成立以后,对这一问题的讨论重新展开,多数学者能够从新的视角观照这一问题,有赞成孔子删《诗》论的,也有反对的。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教育史上,儒家学派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有一个大致相同的思想体系,就是它有一以贯之的基本典籍,即孔子所编纂、删订的“六经”:《诗》《书》风》《乐》《易》《春秋》。《庄子·天运》指出:“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中曾强调:“孔子以《诗》《书》《礼》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孔子根据自己的思想,把“六经”作为教育学生的主要教材。那么,孔子编订这些教材的指导思想究竟有哪几方面?对这一问题,孔子本人没有给出…  相似文献   

11.
孔子是否删《诗》?这是中国学术界争讼千年的论题。隋朝以前无人否认孔子删《诗》,唐朝孔颖达则疑孔子删《诗》;至当代则有中国科学院《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中国文学史》等论著亦持否定孔子删《诗》说。本文依据《论语》、《左传》、《国语》、《墨子》、《庄子》、《尚书孔序》、《史记》、《汉书》、杨伯峻《春秋左传注》、徐中舒《左传注》等丰富而有说服力的古今论据,特别是《论语》、《左传》引《诗》、论《诗》的可靠证据,充分论证孔子删《诗》。  相似文献   

12.
孔子为整理《诗经》所做的工作,历来被称为“删诗”,考诸典籍发现,这种说法本于司马迁的记载。 《史记·孔子世家》云:“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  相似文献   

13.
《嘉应学院学报》2017,(7):60-63
《诗经》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部诗歌选集,它选录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经典。然而自西汉经学伊始,关于孔子删诗和正乐的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悬案。事实上删诗说并不成立,而正乐说的可能性非常大,这是由诗乐在春秋时代突出的社会地位和孔子维护雅乐的态度所导致的。  相似文献   

14.
针对北大中文论坛"中国古代文学·诗词文赋·孔子删诗说"条下非删诗论者所罗列的"季札观乐"等四个方面"认为孔子的'删诗'不能够成立"的依据,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得出如下结论:司马迁所谓的古诗"三千余篇"并非妄言.在没有充分的资料作为依据的前提下,对于"删诗说"不应该简单否定,至少论坛所提供的理论依据尚不足以成立.  相似文献   

15.
前人对于“孔子删《诗》”的否定,虽论据众多,但实际上真正较有说服力的仅只一条,即“古诗三千”与“逸诗”稀少的矛盾.然无论是“古诗三千”还是“逸诗”稀少,否定论者的理解都值得商榷.所谓“古诗三千”正如有的学者所说不仅带有夸张色彩,而且也是指各版本累加的总和;所谓“逸诗”也并不是整部《诗经》之逸,而只是部分显贵地区的诗歌之逸,特别是《周颂》和二《雅》之逸.由于《周颂》和二《雅》的政治地位比较高贵,本来被删的几率就不大,因此以经传所载“逸诗”之少而否定“孔子删《诗》”,这样的论证也同样是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6.
诗缘情     
正"诗言志"与"诗缘情",是对诗歌本体的不同认定。"志"与"情"紧密关联,但侧重点不同。在中国诗论的传统中,"诗言志"先于"诗缘情",这或许与孔子的删诗有关。经他删定的"诗三百"成为"经",它寄托着孔子的政治理想与伦理期待,突出诗的教化作用。诗根植于"礼",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伦理道德,"言志"说由此应运而生。但实际的诗歌创作和鉴赏中,诗比"情"的亲和性  相似文献   

17.
黄勇 《绥化学院学报》2003,23(4):171-172
相传孔子删《诗》 ,存“三百篇” ,后世选注诗词的学者遂多循此旧制。在“知识考古学”发达的今天看来 ,“删”只是前儒有意的误读 ,意在夸大孔子的话语权力 ,缘饰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万世开太平”之圣心。记得钱钟书先生曾抱怨过 ,选注古代诗词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差事 ,而要选注好“三百篇”似乎更是异常艰巨的工作。汉魏六朝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个承先启后的阶段 ,而魏晋六朝则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这一时期的诗歌总集主要有明代张溥编的《汉魏六朝三百名家集》 ,近人丁福保编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 ,今人逮钦立编的《先秦…  相似文献   

18.
唐朝是《诗经》学术论争结束而“论归一定 ,无复岐途”的时代 ,孔颖达奉敕编撰的《毛诗正义》成为当时学子“明经”应试的法定文本。该书“融贯群言 ,包罗古义” ,内容翔实。就诗经学理论 ,也提出了一些精辟范畴和命题 ,如“物”、“情”、“民志”、“民诗”等 ,涉及到古代诗歌的创作缘起、社会功能以及对孔子删诗问题的看法等 ;另成伯王与《毛诗指说》对《小序》作者问题亦有独到之见 ,其观点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史记》有孔子删诗一说,后人多认为这一说缺乏证据,不可信。本文以考论为基础,提出证据,证明《史记》之说可信。本文同时也提供新证证明史过“古者诗三千”可信。  相似文献   

20.
史料证明孔子删诗说难以成立,孔子与<诗>的关系是编辑关系而非著作关系.孔子编辑<诗>的标准除了思想内容之外,还有美学标准,并注重知识性.其编辑思想自然脱离不开他一生所极力倡导的"仁",并体现出中华一统的思想.孔子对<诗>的编辑工作主要是"去其重"和"正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