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郑毓信教授在其《数学文化学》中给出了数学文化的定义:这是指由某种因素(居住地域、民族性、职业等)联系起来的各个群体所特有的行为、观念和态度等,也即是指各个群体所特有的"生活(行为)方式".因此文化是相对于一定的人的群体而言的,文化是群体的创造物.  相似文献   

2.
学校常规活动仪式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常规活动仪式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相因成俗以后,就逐渐成为学校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对学校文化的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功能.同时,学校文化也把学校常规活动仪式作为它自身的一种载体,并且越来越多的借助于这一外在表现形式,使得学校文化的传承在这一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进行.因此说,学校常规活动仪式的传承决非仅仅是传承常规活动仪式的本身,而是蕴涵着传承多种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仪式通常被界定为象征性、表演性、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和程序。课堂仪式是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程式和规范,通过集体行动维持群体间的依附感和群体团结意识。透过课堂仪式,我们不仪可以了解课堂规范,  相似文献   

4.
“骆驼戏”仪式表演是撒拉族所创造的文化艺术,它以其独特的产生方式与艺术表现诠释了撒拉族人的族群历史及生存传统。在今天面对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如何传承“骆驼戏”仪式文化,将其“本真”的面貌呈现在大众面前是值得重视与反思的。在传统不断地被革新后,我们期盼看到革新后的古老仪式散发出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而不是被取代或消逝。  相似文献   

5.
民间的舞蹈文化是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的过程中产生,伴随着人类历史一同演变发展至今.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而将其引入舞蹈课堂的教学当中更是舞蹈教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将传统的优秀民间舞蹈文化融入渗透到舞蹈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意义是本文论述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20,(3):16-23
基于人的社会性本质属性,由妈祖文化仪式传播所建构的伦理教育场景出发,运用田野调查及通过社交媒体展开的田野观察等方式,结合比较研究方法的运用,发现妈祖文化的仪式传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整合力量,让人们感受到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价值,为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提供了本土民俗事项的内部经验。地方高校应更好地认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重要代表的妈祖文化一直在发挥的传播民智、稳定社会、联络人脉等认同作用,探究妈祖文化的当代转型,构建伦理教育"中国话语"的理论自觉,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推进地方高校伦理教育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丧葬仪式作为人生仪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为了克服个体生命的短暂性与社会长久性之间的矛盾而进行的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和文化行为。布依族丧葬仪式蕴含了多重文化信息,表达了布依人信仰中两个世界的相对并存、相互通达以及生与死的转化等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布依族民众自己所编织的"意义之网"。  相似文献   

8.
"迎故事"作为南桥村代表性文化,是该村重要的民俗活动。在长期且反复的仪式展演过程中,它在一定程度上固定为某种形式的村落记忆,表达出南桥民众的思想情感与文化认同观念,并最终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村落标志性文化,在村落内外社会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从整体上来说,这一习俗的产生与发展又是与南桥村所处的整个村落社会文化语境紧密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民族文化是不同民族在其特定的地域和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以及其行为成果的历史积淀.而民族节日、习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文化仪式性的活动形式,我们不仅要设法了解其经历了怎样的历史过程而形成的,更需要探究在社会学中的意义.本文旨在从社会学视角对肃南县裕固族的祭鄂博仪式进行阐释,说明裕固族社会的构成要素、仪式的社会表现、社会功能和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相似文献   

10.
祭神仪式是藏族民俗仪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在经历了藏族信仰自然宗教、苯教、佛教等历史过程之后,仍然保持着强盛的生命力,渗透到藏族的日常生活当中,成为我们探索藏族生存智慧和文化逻辑的媒介。本文通过描述新坪村民的生活境况及祭山神仪式,探究新坪村民通过操控仪式推动传统文化向话语资本演变的方式,以此探索仪式的功能价值与新坪村民文化重构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莆田地区张巡信仰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它通过揭示游神活动、道坛仪式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民间信仰与游神活动、道坛仪式构成一个完整的庙会文化空间,具有敬天地、娱人神、求平安、正人心的功能,这种深刻的文化内涵对于构建和谐社区文化和道德培养无疑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互惠交换是苗族文化表征方式之一,其对人际关系网络的建构与重构发挥重要作用。基于贵州罗甸油捞苗族架桥仪式过程的考察,并以互惠交换为视角,分析苗族架桥仪式场域中的礼物交换行为以及人、神、自然之间所建立的互惠关系和互惠逻辑,同时探讨苗族架桥仪式文化对族群社会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仪式作为一种由文化所规定,用来表达共同价值、信仰、意义的程序化创造性实践活动,其表现形式是多维度的。群体性是仪式的本质属性,仪式在群体心理学中是古老传承式的存在,不仅对社会秩序、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调节性和凝合力,而且在高等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中也都具有不可替代的超越性效果。但在现代大学教育中,这一宝贵教育资源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深切关注,呼唤仪式的回归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题中之义。  相似文献   

14.
上梁仪式是侗族传统民居建造过程中最具代表性的仪式活动,也是侗族传统仪式文化中典型的仪式活动之一。从梁树选择到赠与答谢礼,上梁仪式一共包括七个细分仪式程序。整个上梁过程的繁复仪式展演和严格程序规则,呈现了侗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综合性外在表征,也是理解侗族文化逻辑和象征表达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具有文化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体育竞赛中所承载的文化,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的舞狮、舞龙、龙舟竞渡、武林大会体育竞赛开场仪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的体育竞赛开场仪式文化无论是从核心理念层到制度层再到行为层,还是到最外部的器物层,均未协调一致,不能做到贯穿始终。而中国武术开场礼仪虽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却在行为层及器物层方面缺失,与核心理念层的"武德"关联性不大、貌似神离,实际过程中四个方面已不再是统一的文化结构。针对中国体育竞赛开场仪式开发提出:仪式开发需融合民族文化促进和谐;仪式开发需注重育体育人强调教化;仪式开发应突出精神主线塑造形象;器物开发须融合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品牌;利用互联网与媒介传播仪式文化的开发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历史上有两个发展过程深刻影响了人的发展:一是造成有机体进化的生物学过程,二是引起文化进化的学习过程。生物进化奠定了文化产生的生理基础,而学习过程最终导致了文化的出现。但这两个过程显然是有区别的。人生理上和行动上的特征受自然选择的影响而成形,被编码储存于基因中。学习是一个行为变化的过程,它允许有机体适应并利用新的机会或偶发事件,是文化产生的直接原因。与人的生理特征相反,文化是储存在大脑中而非基因中的信息。文化不是为人类所独有的能力,高级灵长类动物也能够使用工具,掌握某种信号语言,而且具有很多的社会性和利他性行为。但这些动物不能像人一样有意识地教育后代,不能通过语言文字将上一代积累的知识传递给下一代,只能通过尝试一错误学习法不断重复上代的行为,所以其文化仍旧处于初级阶段。  相似文献   

18.
文化人类学研究宗教旨在探究人类文化,而在宗教文化系统中,宗教行为即仪式极为重要。度戒作为瑶族重要宗教文化又超越其宗教内涵,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厚重的民族文化使命,借助这一制度性仪式给即将走上社会的男子灌输传统道德、社会责任、生活礼仪和文化教育,富有象征意义和内涵的度戒仪式本质上合理调适人与人、人与社会、民族之间的关系,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民族与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我国的辞书将生活定义为人和生物为了生存和发展进行的各种活动。有学者指出,生活是人在自然和社会之中,通过享受、占有、内化和创造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围绕人的生命存在和发展,实现人的价值、生命的能动活动。[1]从这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出,生活是人类所特有的,并非世上一切生物体都有生活;生活的空间是大自然和社会,是不可能脱离两者而存在的;生活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既关注物质的,更关注精神文化层面的;生活的过程是人的  相似文献   

20.
仪式作为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是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具有象征性、神圣性及展演性特征。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合理运用,对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从现实来看,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仪式运用存在仪式目的与仪式手段的价值分离、仪式特征与仪式功能的价值缺失、仪式传承与仪式发展的价值冲突等问题。为了充分发挥仪式在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需要高度重视仪式的目的和手段,有效发挥仪式的教育功能,创新发展仪式的内容与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