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凡做学问者,都知道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名言。这句话原本就是针对散文而说的,其实它也反映了整个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作为最早以文字形态产生的社会文化之一,散文从它诞生那一天起,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它所赖以产生和发展的时代的滋润和推动。 散文的第一次飞跃是在战国时期。其标志就是散文开始由基本上全是对君王的文告和君臣的谈话记录,发展为叙事的历史散文和说理的诸子散文。战国时代,新兴的封建制度代替了腐朽的奴隶制度,社会生产力蓬勃发展,与之相适应的哲学、法学、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都有突飞猛进之势,进而促进…  相似文献   

2.
一、今天与明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40周年时,新华社新闻大厦拔地而起,这是北京内城的最高建筑。登上这28层的高楼,北京金秋十月的景色尽收眼底,褐色玻璃镶嵌成的金字塔形的大厦顶端,通讯天线矗立蓝天。这里把中国和世界联系了起来。世界各地的新闻在这里汇集,中国的声音从这里传出。新闻大厦内,由新华社技术局自行设计的通讯工程总成由五大系统和三大网络  相似文献   

3.
盛夏,薄暮。上海。繁华的淮海路上,26路无轨电车靠站后,下来一个头发斑白、身材颀长的中年人。他在人行道上没走几步,突然觉得眼前模糊。扶正眼镜,用力睁一下眼睛,似乎亮了一点,可右眼面前出现半个阴影,视野下半部象给黑布遮住一样,泪水不断涌出。他只能半闭半睁,坚持到了家……。一家大医院的病床上,躺着两眼被绷带封住了的  相似文献   

4.
新年之际,刘宇回国休假,我们都想让他谈谈波黑见闻,吹吹他的冒险经历。然而,说不上几句,刘宇总是戛然而止,神情中有一种淡淡的忧伤。“我真不愿意回忆在波黑的经历,想想那些因为战争而缺胳膊断腿,甚至失去生命的人,我的那点经历又算什么。”只是当朋友们如数家珍地谈论起他拍的照片,告诉他那些照片曾深深地  相似文献   

5.
1993年11月8日至11月20日,新华社党组组织了第一期局以上干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读书班,29位同志集中精力,认真阅读《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通过学习,他们深切地认识到: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是做好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根本保证。抓住四个“基本”掌握理论精髓要学好《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关键是什么?读书班开班时,新华社党组书记、社长郭超人要求大家首先要认真深入学习《中共中央关于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的决定》和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举行的学习报告会上的重要讲话,深刻认识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的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注重提高干部的政治理论素质为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通讯社的需要,80年代以来,新华社增添了一大批新生力量。现在,全社35岁以下的青年有近3000人,约占全社总人数的1/2左右。新华社未来的事业要他们去开拓。当一个新同志跨进新华社大门的时候,就要帮助他了解新华社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了解新华社的性质、任务,了解作为一名新华社工作人员肩负的重任和应具备的  相似文献   

7.
《新闻通讯》编辑部: 我是远在东北辽宁的抚顺石油一厂宣传部的专职报道员,对贵刊特别感兴趣,它是我的良师益友,其原因就是你们这个刊物主要是面向基层通讯员,介绍最朴实的写作方法和体会。我去年5月开始担任企业的专职报道员,有些稿件被中央和省、市报刊采用,但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发动基层兼职通讯员写稿,可我没有到专科学校学习或深造过,干这一行时间又短,辅导兼职通讯员有一定的困难。正在我无计可施时,无  相似文献   

8.
<正>记者:谢胜和局长您好,感谢您接受我们杂志的采访。回想2008年这一年,总的来说,您有怎样的体会?谢胜和:回想2008这一年,其实不仅对我,相信对于我们技术局的每一位同志来说,都是非比寻常的,更是终身难忘的。在这一年里,我们技术局的全体同志团结一心,乐于奉献,敢于拼搏,无论是在平凡朴实的值班一线,还是在高度紧张的报道前方;无论是在冰冻刺骨的南方雪地,还是在  相似文献   

9.
一根绣花针掉在地上没有被人发现,很容易理解。可是,蔚为壮观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经历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6世纪才为世人所知。  相似文献   

10.
<盲人月刊>是我国唯一由毛泽东主席命名的盲文刊物,1954年3月15日创刊,至今已有56年历史.1988年并人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盲文版、录音版、电子汉文版的综合性文化月刊.  相似文献   

11.
《盲人月刊》是我国唯一由毛泽东主席命名的盲文刊物,1954年3月15日创刊,至今已有56年历史。1988年并入中国残疾人杂志社,逐渐发展成为具有盲文版、录音版、电子汉文版的综合性文化月刊。  相似文献   

12.
两眼被封闭起来,躺倒在病床上后,他才懊悔当初不该没听医生的忠告,以致眼下面临着失明的危险! 病房里静悄悄的。叶世涛遵照医生嘱咐,仰卧在病床上,头部不让转动,连翻身也不行。这时正值盛夏,病房里气温达摄氏35度,闷热又烦燥,日日夜夜躺在床上动弹不得,该有多难受!然而,叶世涛忧虑的倒不是眼前的煎熬。他想到,万一失明怎么办?天下哪有盲人当新闻记者的?写了30多年稿子并没有写完,还有许多东西要写呢! 常年伏案写作,用眼过度,造成右眼的视网膜剥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个没有私敌的男人的故事这是一个共产党员记者的故事宿州市四位法官携枪逃亡合肥,凌晨叩响了他的房门申冤告状,含泪请求为他们洗冤……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三月,春风吹拂。春意在京郊中国新闻学院新闻系大教室里荡漾。映屏上显示出一张张全国好新闻照片的画面,《第一个浪头新闻》的理论讨论进行得十分热烈。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蒋齐生说:这个理论的提出,是在深水中抓了活鱼,以小见大,以深出新,着力于时代变革,是走向未来的起  相似文献   

15.
一本散发着墨香的《顾月忠新闻作品集》摆在案头,静静读来,深为所感。记得有一位老新闻工作者曾经说过:“新闻是用脚走出来的。”好新闻产生于深入社会生活的实践中。从他的作品可以看出,他坚实的足迹从东南到西北,从广东到北美;从千里冰封的边防线,到莽莽苍苍的大中原;可谓行万里路,写百万文。用大量的反映时代的作品,忠实地记载了时代历史的变迁,讴歌和弘扬时代的主旋律。在他勤奋而又充满情感的笔下,鲜活着一个个大写的人,感动着他,也感动了我们。他的笔端所触各行各业,有百姓为之立碑的吴金印,工作到最后一刻的刘佑全;…  相似文献   

16.
倾一腔热血为事业———记新华社记者夏儒阁周解蓉去年,新华社上海分社的同志们,对不久前失去的好同事、优秀新闻工作者、原对外新闻采访室主任、高级记者夏儒阁,表示了深切悼念,并表示要以夏儒阁为楷模,倾一腔热血,真诚敬业,为党的新闻事业积极工作。多年来,熟悉...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报业是伴随着新中国前进的脚步不断成长的。国兴则报荣,国衰则报耻,正因为新中国有辉煌的50年,我国报业才有今日之繁荣景象。回顾50年历史沧桑,探究我国报业的“三次飞跃”,这一点可以得到毋庸置疑的印证。新中国成立后,百业俱兴。我国报业,特别是党报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 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道,也使他进入了自己新闻生涯中的辉煌时期。1986年他离开沈阳记者站时,当时的沈阳市委书记李长春对他说:“沈阳改革的成就,有我们做工作的一半,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改革大潮,推动着中国改革的宣传报道,也给那些追逐改革步伐的中国新闻工作者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使他们日益变得成熟起来。新华社辽宁分社主任记者周保华,就是其中的一个。1983年,重工业城市沈阳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周保华恰在此时被调到新华社辽宁分社沈阳记者站当副站长。这位对改革满腔热情的年轻记者,与沈阳的改革不期而遇,从此,他与改革同呼吸、共命运,竭尽全力为改革鼓与呼。同时,改革的宣传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报道真相,危险与记者结伴而行;为了维护和平,奉献与牺牲相随。伊拉克战争中,中外记者同时面临着战火、灾祸、饥渴、病痛、伤残、困惑……但也同时收获着报道、友谊与对和平坚定的渴望。为制止战争而执行武器核查任务的我国专家郁建兴,遇难于伊拉克。现在《反对战争呼吁和平》栏目中,特别编发了“新华社速度:10秒领先世界”一文(见4至5页);并编发一组《伊拉克战争中的战地记者》的图片和文字(见6至7页及封二、封三),有关郁建兴部分,有记者采访记和相关报道各一篇,(见8至12页)。愿借此与读者共祈伊拉克早日实现和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