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转类"属于最容易和语法搞混在一起的一种修辞现象.正因为如此,两个领域对该现象的研究都显得薄弱.然而它最易于显示存在于语言内部的与词类规范相对立的另外的一种力量:与语法化的有序变化轨迹相反,它的表现特征是由虚词向实词的转移,由述谓性弱的词类向述谓性强的词类转移.有关这种修辞方法,鲁迅作品中的运用很有代表性.文章考察了<鲁迅全集>中的用例,就该辞格的使用特征及效果作了较全面的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2.
广义的修辞化指对修辞规律的研究.狭义的修辞化与语法化相对而言,指在共时平面内某类词语突破本身的职能,词性或功能上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一定的修辞效果的语言现象,往往表现为一种临时的而非固定的用法.典型的如词类活用.修辞化的动因在于述谓能力的提高,语言表现力的增强.狭义的修辞化既不同于语法化,又与语法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古代汉语词类活用和修辞的关系,指出词类活用既是一种语法现象,同时也是一种修辞现象,只有从语法角度和修辞角度两个方面去认识,去把握词类活用的作用,才可以说是全面地、实质性地认识和把握了词类活用的功能和意义。同时也阐述了语类活用的修辞效果及辞格的使用。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它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其它成分。词类活用不仅是一种语法现象,还是一种修辞手段。运用词类活用,具有多方面的修辞效果,可以使语言生动传神,以及使音节和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美等。  相似文献   

5.
在古代汉语中,词类活用是一种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它是古代汉语中,某些词按照一定的语言环境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充当其它成分。词类活用不仅是一种语法现象,还是一种修辞手段。运用词类活用,具有多方面的修辞效果,可以使语言生动传神,以及使音节和谐,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音乐美等。  相似文献   

6.
寻常词语铁成金--谈谈现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典活用是寻常词语艺术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语法现象,属语法范畴,在现代汉语中是修辞现象,属修辞范畴。进而描写了现代汉语中词类活用的类型,分析了其独特的修辞作用。  相似文献   

7.
最好是把词类活用的范围缩小,成为修辞学里的概念。两个熟悉的词,如果是第一次搭配在一起,或者出现在意想不到的语言环境时,就会产生新鲜之感,就能获得修辞效果。为了达到修辞的目的,在特定的上下文中,故意把甲类词硬拿来当乙类词用,这是修辞性的词类活用。词的修辞活用,不论是语义上的或语法上的,往往是个别人在个别场合下的偶然用法,虽为全民所理解,却不为全民所惯用。修辞性的词类活用不会导致一个词从甲词类转化到乙词类。当然如果活用经常化,也就可能成为词类转变,从修辞现象变成词汇语法现象,词典里也就得有它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周翠英 《焦作大学学报》2011,25(1):10-11,37
现代汉语名转形现象中,发生向形容词转变的“名词”在语法特征上表现为:一般和它前面的强制该“名词”发生转变的词语(大多是副词)共同在句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这些句法成分述谓性强弱上具有一定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语法功能、词类地位对英汉语中的非谓形容词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芟汉语中非谓形容虽两种性质不同、地位不同的词类。  相似文献   

10.
英语拟声不仅是一种构词方法,也是一种生动逼真的修辞手段.它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一些语义转移现象.具体表现为名词性转义、动词性转义、形容词性转义和副词性转义以及英语习语中的拟声词转义几方面,同时,英语拟声词也是开放性词类,具有相当的可滋生性.  相似文献   

11.
语言学界普遍从修辞角度出发,将现代汉语的动词化及形容词化现象界定为词类活用现象。以语法隐喻理论为视角重新研究发现:“词类活用”现象尤其是“程度副词+名词”结构是概念语法隐喻认知机制的产物,该机制旨在使语句具有原一致式无法比拟的语言效果,将名词化隐喻中“级转移”现象范围扩大至动词化以及形容词化隐喻。概念语法隐喻研究应从聚焦英语名词化的范围扩充至各种动词化和形容词化。  相似文献   

12.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进行词类活用研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词类活用是一种共时平面的语法综合现象,涉及语义、句法、语用等诸多方面;词类活用作为一种语法现象,它的理论前提是“词有定类”;考察古代汉语中的活用现象要有历史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由《修辞学习》和《营口师专学报》两家杂志联合发起的语法修辞能否结合问题的讨论,在语法学界和修辞学界都是前所未有、意义深远的.它对语法学、修辞学的研究以及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讨论中,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可以结合,以复旦大学的郭绍虞先生为代表.一种认为不能结合,以史锡尧先生为代表.郭绍虞先生在他晚年所著的《汉语语法修辞新探》一书中指出:“汉语的语法可说经常与修辞相结合的.结合是正常的,不结合是部分.”并从语法教学和语法研究两个方面阐述了“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认为汉语语法一方面非常容易,一方面又非常复杂.汉语语法的复杂性即在于汉语语法经常与修辞相结合,因而“语句组织”“丰富多采”,变化多端.并批评“洋框框”的语法只是“分别词类”“规定语句组织规律”,因而不能解释密切结合着修辞的汉语语法的复杂现象.  相似文献   

14.
耿雪 《现代语文》2006,(12):56-57
同印欧语言相比,汉语是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它的词类和句法成分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种词类可以充当主、谓、宾、定、状、补等多种句法成分.相反,一种句法成分也可以由不同的词类来充当,这是汉语语法的重要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15.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语法现象。它是指本来属于某一类词,具有该词类的词性、语法功能,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指进入某一个句子后)临时具有另一类词的词性、语法功能,词义也随之产生一些变化,而这个语言环境一旦消失,它又恢复原来的特点。这种现象,语法学家称为“词类  相似文献   

16.
词类活用与转类经常被人们认为是同一现象。实际上,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包括使动、意动、名词作状语等,把这些现象归为一类在研究或教学中加以强调能更好地说明古今语法的差异。转类是汉语运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对其进行归类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运用这种手段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只有从语法和修辞两个角度去认识、把握词类活用和转类的概念和功能,才能更全面地认识、把握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17.
要准确理解和运用成语,必须释清它的音、形、义.有相当一部分成语,其中的词素大的辨析必须结合古汉语知识才能准确理解。下面就成语中的古汉语现象作一门类分析一一、词类活用。在古汉语里,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或修辞需要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另一类向的语法功能,相应具有某一新的意义.同的这种临时的灵活的运用叫做词类活用。成语中的词类活用也是如此。1.名词活用作动词一如:门o点词为活用同.话号中的同语为活用后的意义,)(下同)孪(周锦还乡(穿)饭粗布草(吃)道路以目(看)无所事事(做)一鼓作气(击鼓…  相似文献   

18.
词类活用是古代汉语中较常见的语法现象,通过对词的活用,在特殊的语境中监时改变它的词性,使之起到不同的语法作用。但由于词类的活用,情况较为复杂,学习研究当中有人过于宽泛地理解和诠释词类活用现象,这是不足取的。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语法化?--语法化研究(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法化是自主词向语法成分转化的一种语言现象,主要包括实词虚化、句法化和词汇化三种现象,体现着由实到虚的单向性特征或一维性和不可逆性,反映了人类认识的隐喻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的现象有发展的趋势,并逐渐形成一种较普遍的语言现象.现代汉语中“副+名”的组合,有的出于语法的需要,有的则出于修辞的需要.出于语法需要的,大都具有关涉性的语义特征;出于修辞需要的,大都具有描述性的语义特征.现代汉语中副词修饰名词有两种类型,即语法类型与修辞类型.两种类型的“副+名”组合,在具体分类、句法功能、语义等方面是不同的,修辞类型中的名词可看作活用,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