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面对竹篱边一丛摇曳的野花,西方人常常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日本人则禁不住心灵为之一震,心中涌起融融春意。”这心灵的春意从何而来呢?实际上是东方文化长久的潜移默化的结果,东方文化中的“物”“我”关系使我们看外物时不由得染上“我”之色彩,即所谓“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既是外景也是内情,东方人就是如此“物我统一”的。在这样的文化中,生命的体验徜徉在含苞的花朵上、滚落的雨露里、颤动的林梢上……纤细而神奇,丰厚而难以言说。相信每一位热…  相似文献   

2.
“面对竹篱边一丛摇曳的野花,西方人常常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日本人则禁不住心灵为之一震,心中涌起融融春意。”读到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这类异常感性的论述,我不免有点迷惘:我现在所教的学生还能自然而然地引发诗意的联想吗?  相似文献   

3.
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说:“面对竹篱边一丛摇曳的野花,西方人常常是漠然无动于衷的,而日本人则禁不住心灵为之一震,心中涌起融融春意”。川端康成便是如此,他从人生到艺术都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禅宗赋予了他纤敏的、富于灵性的思维。他用心灵面对客观的自然景象,他用心灵体悟其内在的生命情感。《我的伊豆》便是如此。这是一篇游记散文。开头四句,作者把人们对伊豆的不同感受排比并列,互相映衬,突出了伊豆异常丰富的美。  相似文献   

4.
教育要“素质”化.“人文”化,语文教学也必须调整原有的面貌.而我认为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心”这一因素。我的学生不笨,也不傻.更不弱智。他们知道高中的学习很累,很苦.很枯燥;他们也知道踏进高中的校门是为了什么。由此,我觉得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心”。学生人在课堂.可“心”在课堂吗?如果他“心”不在课堂的话.授课教师讲得再好也是徒劳。为此,我再次强调语文教学中“心”因素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快乐阅读》2010,(4):64-69
京都被认为是“真正的日本”。这里拥有如诗如画的风光和历史悠久的建筑。这里是日本人的心灵故乡,是日本花道、荣道的繁盛之地.这里有数百间有名的神社、神阁和古寺名刹.拥有日本二成以上的国宝,这里也是“中国化”极深的城市,许多店铺的名称上仍然有汉字的痕迹,这里还是目本纺织物、陶瓷器、漆器、染织物等传统工艺品的产地。  相似文献   

6.
"互动合作式"化学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老师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挖掘学生潜能的阵地,也是学生创造能力,反馈水平的空间。新课程标准下理想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要求教师要积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化“要我学”为“我要学”,甚至是“我爱学”。  相似文献   

7.
张涛 《小学生》2011,(3):45-46
1发展学生个性是完成限时作文的前提 写作是最具个陛化的。北师大教授刘锡庆指出:“作文教学目的何在,我看在于:解放人,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写作主体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即鲜活而强悍的生命力都尽怀地释放出来。”一句话,写作是爪.陛的解放。在作文教学中个性解放互为因果,个性得到解放,作文时才能顺畅地表达,同时通过作文使个陛进一步得到发展。  相似文献   

8.
“我思故我在”.“人的全部尊严在于思想”。思想对于人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语文的特点,决定着语文教师在塑造人性,培育心灵方面的独特作用。知识学问的传授,人文精神的培育、文化人格的塑造,除了要求语文教师具有渊博的知识外,还要求教师具有深刻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学中“人精神”的最根本体现,我认为应该是:展示人的个性,塑造人的心灵,关注人的生活。  相似文献   

10.
汪圣元 《四川教育》2005,(11):26-28
教学应该是把人教聪明、教高尚的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要启迪智慧,教化人类,传承明。教学活动不应该是机械的知识灌输、传递过程,还应该有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有的教师能巧妙地“引入”,创设的情境既富有魅力又符合学情;机智地“转化”,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化冗繁为明快;高明地“点拨”,举重若轻,一语道破。即使是“传授”,也是条分缕析,简洁明快,妙语连珠。引人入胜……凭什么?智慧!惟有智慧才能铸就开启灵性的钥匙。我们的教学需要智慧。这智慧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清新,充满灵性。[编按]  相似文献   

11.
祝禧 《江苏教育》2006,(3B):7-9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十二册中的一篇叙事,讲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在泗水河边赏景、论水、谈志的故事。透过字里行间,孔子的音容可现。孔子不朽的言论与行动,不但孕育着过去与现代人的精神生命.而且对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恒常的价值和意义。我的教学基点便是建立在这一特定的博大圆融的化背景下的。我力图通过本引领学生倾听孔子的谆谆教诲.感受昔日圣贤的悠悠情怀和育人智慧.触模影响中国两千多年化的大圣人的思想脉搏.领略他至今魅力依旧的教育理念。在与传统典籍的阅读、对话和晤谈中.寻求自身在化熏陶中心灵的顿悟.体验沉浸于传统化中的心灵愉悦与震颤,培养更为宽阔敦厚的化心灵。在追寻民族化的回归之路上.感受母语的亲和、温馨,在化的世界里,感受她的博大、精深,更加自由舒畅地吮吸她丰足的滋养.以此来成就自己对于伟大民族的化情结!  相似文献   

12.
静待花开     
我走在语文教学的路上.静待心灵的花开。 “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积累”。真的,语文教学是心灵的教育。与世间最纯真、最善良、最灵动的孩子们一起,穿行在芳香馥郁的语言密林,倾听先贤智者的足音,这共同走过的日子是幸福的。  相似文献   

13.
索民城 《农村教育》2006,(7):120-121
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心灵锈迹斑斑,精神家园荒芜萧索。我每当批阅作文时会感到千百个不同的脑袋却有着大体一致的“精神套路”和不属于自己的“思维模式”。学生从作文的虚伪滑向做人的虚伪,面对学生作文中的“沉疴”.只有将“人”和“文”有机的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以作文促做人,以做人促作文”实现做人素质与作文水平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几点认识与同仁共勉。  相似文献   

14.
春天,树木吐绿了,花儿开放了,河水解冻了,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小朋友们的活动多起来了,放风筝、去春游……沐浴在温暖的春风中,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说不出的喜悦。可是,我却没有在春意正浓时来适时地安排“春天”这一主题单元的教学。唉,我真后悔……  相似文献   

15.
我在日本商社工作,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中日文化的碰撞与交流,感受着日本人的处事方法,自觉有一些心得。谈及日本人,首先是日本人的语言难以捉摸,表达方式极为暖昧。日本人一般不喜欢说“不”,总是回答“是”。因为,按照日本人的观念,对对方的要求如果直截了当地予以否定,是一种会惹怒对方的不礼貌行为所以,对别人的问题他们都尽可能地以婉转的方式回答。在注重礼节的生意场上,情况自然更不用多说了:当日本人对你的问题回答“是”的时候,你要注意他有可能是这么几个意思:1.同意;2.理解;3.注意到你在和他说话;4.在搪塞你;5.以上所有  相似文献   

16.
人是教育的中心.但教育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使人有知识,虽然我们也知道“空无一物的袋子是竖不起来的”。德国教育思想家斯普朗格告诉我们,如果教育仅仅是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知识.那么培养出的人“有悟性,却没有灵魂:有知识,却没有精神;有活动,却没有道德欲望”。这样的人是没有生命活力的人,所以.他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化传递,教育之所以为教育,正因为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  相似文献   

17.
樊宇宣 《宁夏教育》2009,(7):126-126
爱可塑造人的美好心灵.爱可以开掘人的智慧,爱可以开阔人的胸怀.对于教师来说,爱学生就是爱自己的事业。有人说:“教师的爱似春风,能融化孩子心头的寒冰;似良药,能康复那些畸形的心灵;似火种,能燃亮失望者对人生的向往之光;似甘露,能轻轻地洒在孩子们那嫩嫩的渴望绿色春意的心田。”爱正是教师无声的誓言,它用教师的行动和心血写成。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在深化第三次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尤为重视道德教育,考察日本德育方针的演变,可见:临时教育审议会强调通过个性化的教育培养“丰富的心灵”;第15届中央教育审议会提倡培养“生存能力”,特别是“丰富的人性”;第16届中央教育审议会力主充实“心灵的教育”,确定了培养“丰富的人性”的方针,教育改革国民会议强调培养“人性丰富的日本人”。如此,日本的德育方针貌似变化多端,实际上是以一贯之并逐步深化的。  相似文献   

19.
今夜,我独坐窗前,让心灵的孤灯静静映照沉沉的夜河,面对沉默的世界和墨黑的夜,接受思想的洗礼。检阅自己生命的册页,我明白了一个极朴素的真理,每个人手里都是一张单程票,走得越远就会越发清醒:命运是无法抗拒的,但心路历程比生命的历程要漫长得多,丰富得多。人不但可以现实地生活,也可以诗意地牛活.只要能守住自己.守住心灵。  相似文献   

20.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教学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学生.”高尚纯洁的爱,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教师只有用自己的爱,才能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才能超越人的自然属性而达到完美的境界。下面我谈谈在班主任工作中的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