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层建筑是马克思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上层建筑作为人与人之间在现实的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的基础上有意识地、自觉地形成的稳定的、普遍的、全面的社会关系,既包含社会存在的部分内容,也包含社会意识.社会的政治结构只是由社会的政治关系所构成的,而上层建筑除政治关系外,还应该包含其他种种社会关系,诸如道德关系、思想关系等.因此,政治结构无法涵盖上层建筑的内容,无法取代上层建筑.全面、合理地解读马克思的社会基本结构理论对于准确把握马克思的思想、正确认识现实社会的基本结构和矛盾进而解决现实社会中的种种问题都将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诗品>中的诗"味"范畴的美学涵义,对日本学者清水凯夫<〈诗品〉是否以"滋味说"为中心>一文中的观点进行商榷,并说明应该如何正确地理解钟嵘提出的"诗味"论.  相似文献   

3.
简论口语格式“C不C的吧,D……”———兼与陶炼先生商榷周继圣迄今为止,在语法论著中对语法结构“C不C”的描写、论析已有很多,其中以陶炼先生的《“C不C”结构的造句功能》一文的描写、论析最为全面、透彻,笔者从中受益非浅。但是陶文断言:“‘C不C’结构...  相似文献   

4.
《中国语文》1997年第3期刊载了李宗江先生“论‘进’对‘入’的历时替换”一文,文章讨论了表“内行”义的“进”的来源及其对“入”的历时替换过程,读后深受启发,笔者对文中的某些论点亦表示赞同。但是,进行语言的历时研究,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艰难的工作。首先必须明确研究的对象,任何概念的含混,都会影响结论的科学。其次手中掌握语料的多少,亦往往直接关系到推论的正确与否。有时即使是对同一材料地可能有截然不同的理解,故这类研究当通过不断讨论补充,才能逐步接近真理的彼岸。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将几点不成熟的意见敷衍成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 关于“进”表示“内行”义的起始年代,李文云:“大田辰夫认为‘进’表示‘内行’始于元代,志树良治认为直到唐代还未见使用。据我们考察,至晚到六朝时期,‘进’就可以表示‘内行’的意义。”(P.206)对于这一问题,也许是作者误解了大田、志村两先生的意思。大田辰夫先生的原  相似文献   

5.
卫建云先生在《〈三块钱国币〉中“花瓶”意象的隐喻作用》(2006年第4期《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一文中的主要观点是:以花瓶的易碎隐喻国民党政权的岌岌可危;以花瓶的“秀外虚中”隐喻国民党政权外强中干;以花  相似文献   

6.
“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试释——兼与胡义成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恩格斯的定义是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的"综合",这是"误读"恩格斯的"生产费用"所造成的"误解"。恩格斯的价值理论与效用价值论虽然在某种意义上是相通的,但是,由于它克服了效用价值论的片面性和主观性,因而它的理论贡献是独特而巨大的。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人们在总结或评价一节课的成败得失时,总爱说到"学生配合"的问题,即把"学生配合"的情况作为品评一节课好坏优劣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依据.读了金依俚老师<警惕:"学生配合"对教学行为的异化>(<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4.2)一文,颇受启发,同时也深感对"学生配合"大有商榷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北京成人教育》1989年第9期张晓军同志《对“按需施教”的新理解》一文中的有些提法,涉及到一些社会学的问题,如“需要”、  相似文献   

9.
关于“自然的人化”洪毅然先生探讨“自然的人化”与“美的规律”的两篇文章(见《西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3期,1986年第1期,以下简称洪文)认为:“自然的人化”即自然界自动地成为“为人之物”,这一质的飞跃的依据是“自然界依照自然史规律”的发展,在“一有人”的条件下,量的表现是整个自然界(当即无限性的宇宙及其永恒性的发展)都已人化。我认为这种观点难以确立。因为自从一有人之时起,人与自然就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诚如洪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实验稿)》)提出了与课程目标和内容有关的六个核心概念,其中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等都对我们理解与认识数学课程及其教学带来了较大的影响.《标准(实验稿)》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对核心概念有了新的补充,“几何直观”就是新的核心概念之一,对它的理解与认识是很好地实施数学课程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但是目前高中政治科课堂教学还普遍存在着只侧重知识点的讲授和解题能力的提高,忽视甚至省略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落实的现象。教学评价也只注重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考查,没有关注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提升和成长。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现状的形成原因和解决策略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目前仍然存在于语感教学中的“玄虚论”,试图从语感现象的发现、认知心理学对语感生成机制的诠释及我国古代传统教学观念的理论反思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论证语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语言心理现象。  相似文献   

13.
《教育科学研究》2011年曾刊发《"学案",需要一点冷思考》一文[1],该文作者山子从概念的思辨入手,循着两大思路展开全文:以"学案由谁写"为起点,通过层层追问来进行"必要的分析";通过学案和教案的比较,推导出"归隐缺陷和本末倒置".其理性的学术思辨让人思路大开,该文得出了如下结论. (1)"学案"概念还没有可靠和稳定的内涵,不足以作为一个有效概念.(2)"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利弊和功效是人为的、想象的,不是本质的、客观的.(3)"学案"及其教学,缺乏有效的理论依据.从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不足以推论出学案及其教学;如果可以,从建构主义或主体论理论,同样能推论出取消教学、取消教师和取消学校的结论.(4)"学案"及其教学是归因出错的产物,理论上无法证明中国基础教育的弊病是由教案造成的.(5)"学案"及其教学无助于减轻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的负担,反而加重其负担,不可持久.  相似文献   

14.
尽管在各个时代的社会—文化中,或许都有那个时代的“个性”及人与人之间某种“共性”问题,然而,把“个性”或“个体社会性”作为价值追求并就此进行论证,则是近代以来的事情。18世纪启蒙运动中,在这方面多有建树。时至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在理论上又多有进展。笔者对此了解有限,本文关注的主要是学校教育中学生“个性”与“社会性”问题。因为迄今为止,这依然是学校教育中抉择与统合的难题。  相似文献   

15.
娄善平  许光 《化学教学》2002,(11):46-46
贵刊 2 0 0 1年第 2期刊发了郭小彬老师的《“W”型 (“H”型 )简易装置》一文 (下称《W》文 ,装置图见原文 ) ,文中介绍了两套封闭式简易装置的应用。读罢该文 ,笔者认这两套简易装置的制作和应用没有经过实验操作的检验 ,只是停留在“设计阶段” ,而这种“设计”不符合实际 ,且存在不安全因素 ,下面就《W》文提出笔者的看法与《W》文作者及同行商榷。(1)在《W》文“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白磷与红磷燃烧实验”的具体操作中 ,需要向“W”型(“H”型 )装置的横管④处放入固体物质 (“氧化铜”和“一小团浸过NaOH、酚酞溶…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初中《语文》课程的常规教学为切入点,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实效为目的,提出了教学环节中的“七个巧”,并用实际的课堂案例诠释了“七个巧”的可行性。指出“七个巧”不是固定不变的,要根据具体内容,灵活运用。本文重点阐述了《语文》课程教学中的组织艺术和教学技巧。  相似文献   

17.
郑金洲 《教育研究》2021,42(2):35-44
黄济先生和瞿葆奎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老一辈教育学家,两位先生晚年围绕劳动教育进行的对话式探讨,是教育学史的一段佳话,也为劳动教育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基础。黄济先生认为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与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并列;瞿葆奎先生认为与智育、美育、德育、体育相比,劳动教育是另一类别或者说另一层次的教育,不应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单独类型。两位先生的分歧主要是分析劳动教育的角度不同,从学术逻辑的角度看,劳动教育确不宜和智育、美育、德育、体育并列,但从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角度看,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发展教育有其合理性。在劳动教育定位问题的研究上,推进学术逻辑、实践逻辑和历史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当前面临的突出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