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庚(1069——1120)字子西,宋代眉州丹棱(今四川眉山境内)人。绍圣(1094——1097)中举进士,官宗学博土。著有《眉山唐先生义集》三十卷和《唐子西文录》。唐庚对诗歌的见解主要见于《唐子西文录》中。 《唐子西文录》为唐庚口述,强行父追记。强行父(1091——1157)字幼安,余杭(今浙江杭州)人。曾官睦州、宣州通判。宣和元年(1119)九月至第二年正月,强行父与唐庚同寓京师,听唐论诗谈文。二十年后,即绍兴八年(1138)三月,强行父将唐所述,追记成《唐子西文录》。  相似文献   

2.
一、作者介绍与题解苏洵,字明允,宋朝眉州眉山(现在四川省眉山县)人.生于北宋真宗(赵恒)大中祥符二年(1009),死于北宋英宗(赵曙)治平三年,经历真宗、仁宗、英宗三世。相传他二十七岁才发愤治学,应进士和茂才异等考试,都不中。因而更加攻读,立志著述。宋仁宗嘉裙四年到了京师(开封),翰林学士欧阳修把他的著作二十二篇给皇帝看,于是  相似文献   

3.
据可靠史料,苏轼贬谪惠州,前后共四个年头(即从绍圣元年1094年十月二日起至绍圣四年1097年六月十一日止),实际在惠州仅呆了984天。在这九百多天中,苏轼一而再、再而三前后三次到汤泉旅游:第一次是绍圣元年十二月,同游者是儿子苏过;第二次是绍圣二年三月,同游者是惠州的地方官——太守詹范和博罗县令林汴等人;第二次旅游的时间跟第三次游的隔距仅七个月,即绍圣二年十月,同游者是一位特地从北方到岭南来探望自己的故友。苏轼三次游汤泉,两次在冬天,一次在春天,且次次都进佛  相似文献   

4.
北宋后期蜀地诗人唐庚生于眉州丹棱,是前辈苏轼的小同乡,其诗文创作代表了他所处时代蜀地文人的最高水平。后人赠以"小东坡"的雅号使我们了解到其学习苏轼诗风的创作特色。但是在详细研读唐庚诗歌的基础之上,读者可以发现其七言绝句固然多学苏轼,五言律诗却明显地学习了杜甫五律的篇章结构模式、用语和句式。故后人在精析其五律具体文本的基础上展现唐庚学杜的经验,既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接受和赏读唐庚的诗歌,也能加深对杜诗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苏轼字子瞻,又号东坡,眉州眉山(四川眉山附近)人。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生于公元一○三六年(宋仁宗景裕三年),死于公元一一○一年(宋徽宗建中靖国)。苏轼有着多方面的成就:在词方面,他是北宋时代杰出词人,是一个大词派的开山者,写有二百八十多首广为传诵的词(朱孝藏《东坡乐府》收集三百四十余首);在散文方面,他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论文以长江大河的汪洋之势见长,他为  相似文献   

6.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相似文献   

7.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世称苏文公,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娶程氏,大理寺丞文应之女。生三子:曰景先,早卒;轼,今为殿中丞直史馆;辙,权大名府推官。三女皆早卒。孙曰迈、曰迟。”(欧阳修《故霸州文安县主簿苏君墓志铭》)苏洵和兄长不一样,从小不爱学习,到27岁时,才开始发愤读书,一年后,去考进士,不中;又去考茂才异等,亦不中。于是愤而焚毁以前所作,潜心攻读,广泛积累  相似文献   

8.
黄山谷<点绛唇>(浊酒黄花)词序云:"重九日寄怀嗣直弟,时再涪陵,用东坡<余杭九日〈点绛唇〉旧韵>."<全宋词>:"案‘再'字疑是‘在'之误."人皆以为此词系山谷"再(在)涪陵"作.如,<文献>1998年第4期胡可先<黄庭坚词系年考证>"绍圣二年乙亥(1095)"条:"考山谷谪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在绍圣二年,其<黔南道中行记>云:‘绍圣二年三月辛亥次下牢关.'词当即是年在涪陵作."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曾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5),因编修《神宗实录》失实的罪名,被贬为涪州(今重庆涪陵)别驾,安置黔州(今重庆彭水),后又被移置到戎州(今四川宜宾),一直到元符三年(1100),才遇赦东归。他在蜀中度过六年多的谪居生活。其被贬入蜀既是他实事求是地坚持自己见解的结果,更与北宋党争有着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次韵陈海州书怀》、《次韵孙职方苍梧山》是苏轼咏苍梧山的名作。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佑进士。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外任,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后以“乌台诗案”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知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绍圣中又贬谪惠州、儋州。北还后第二年卒于常州。谥文忠。他一生坎坷,  相似文献   

11.
苏轼从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贬官黄州,到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四月改授汝州团练副使,在黄州共呆四年多的时间。从宋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谪居惠州,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移海南儋州,到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六月渡海北归,在岭南共生活了六年多.这十来年是苏轼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文学创作的大丰收时期。 苏轼的一生在政治上无所建树,主要功业在文学创作上,而创作高峰则在黄州与岭南这两个时期.如其《自题金山画像》中感叹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相似文献   

12.
试论章惇     
章惇,字子厚(1035~1105年),建州浦城(今福建建宁)人,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他博学善文,敏识过人,曾积极支持王安石变法。变法失败后,遭到贬斥。绍圣、元符年间出任宰相,继续改革弊政。旧史家把他列入“奸臣传”,与蔡京、秦桧等量齐  相似文献   

13.
<正>故乡是什么?在苏轼心中,故乡是笔下的一花一木,一风一俗,一城一楼。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作为苏轼的故乡,如今正因苏轼而熠熠生辉。从青年出蜀为官,到六十多岁谪居岭南,苏轼的一生跌宕起伏,北上开封、密州,东到杭州、湖州,南下惠州、儋州,最后病逝于常州。漫漫人生路上,远离故土的苏轼常回望眉州,他爱乡、恋乡、思乡、赞乡。人以楼记,楼以人名,让我们从苏轼饱含深情的笔墨中,一览眉州独特的风土人情。  相似文献   

14.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苏轼少有壮志,负才名。入仕后不久,因卷入宋神宗熙宁年间新旧两党之争,累遭贬谪。元丰二年,又因“乌台诗案”之嫌,被诬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直到六十三岁时还远贬至海南琼  相似文献   

15.
两宋时期共有12位帝王太庙有配享功臣,但只有宋神宗、宋哲宗太庙的配享功臣发生过变动,尤其是神宗太庙的配享功臣变动频繁。哲宗元祐元年六月,以富弼配享;绍圣元年四月,增王安石配享;绍圣三年二月,罢富弼配享;高宗建炎三年六月,罢王安石仍以富弼配享。神宗功臣配享的频繁变动与两宋之际的政治变迁密切相关,是当时政治走向的直接反映。  相似文献   

16.
北宋王巩的《闻见近录》、《甲申杂记》、《随手杂录》三部笔记,是其在哲宗绍圣、元符年间至徽宗大观年间依次创作的,创作时间长约十年.十年中王巩随手杂记,所记不分次序,不分类别,在编排条目上有一定承上性、连续性和主观叙事性.所记内容博杂,其中涉及到北宋党争、北宋士风、典故沿革、地理风俗等内容,具有补北宋正史的史料价值.王巩笔记史传体与小说体结合的叙事体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11,(8):52
北宋时期,文学家黄庭坚力主继承和恢复杜甫诗歌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在被贬涪州(今四川涪陵)期间,他"欲尽将杜子美两川双峡诸诗,刻碑藏蜀中",眉州丹棱县名士杨素听说后,专往请黄庭坚挥毫书写杜甫诗歌,在家乡丹棱笔架山刻碑建堂珍藏。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工程竣工。黄庭坚为之题名为"大雅堂",并作《大雅堂记》。他认为,杜诗与  相似文献   

18.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父亲苏洵和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苏东坡的词、诗和散文,很多都涉及到月亮。他把月亮  相似文献   

19.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县)人。八岁师从道士张易简学习小学,并在其兄苏洵的影响下,学业日进,成年时已“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1056年中进士,得到当时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在任职凤翔判官期间,苏轼针对财乏、兵弱、官冗等政治现象写了大量策论,希望能够通过改革得以改变。  相似文献   

20.
北宋著名诗人贺铸生前曾自编其诗集。据《庆湖遗老集》前附《庆湖遗老诗集序》,记其七岁学诗,至哲宗元祜三年(1088),三十年间得诗不下五、六千篇。以为多妄作而多次烧掉。后“裒拾其余而缮写之”,“后八年仅得成集九卷”。是为《庆湖遗老前集》,而将元符三年(1099)以裒的诗作编为《后集》。此事又参其子方禀所撰跋文(在宜秋馆刊《宋人集》乙编《庆湖遗老集》附《后集补遗》)。而《前集》编成的时间,学术界有的订为哲宗绍圣二年(1095),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贺铸”条即如此说。今案,《前集》所编诗作,多自注赋诗年月日。依据这些时日可知贺铸自编其诗终于元符元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