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文化名人,大都有一定的家学渊源。现代文学巨匠茅盾曾无比自豪地宣称:“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的母亲。”一茅盾20岁时初出茅庐,到人才济济的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一个清末就在商务编译所任职的高级编译孙毓修,看茅盾在读《困学纪闻》大为惊异,便问:“你喜欢考据之学?”茅盾答道:“谈不上考据之学,我是个‘杂’家而已。”孙更惊异,便问茅盾读过什么书。茅盾说:“涉猎所及有十三经注疏,先秦诸子,《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昭明文选》  相似文献   

2.
《白杨礼赞》的作者茅盾(1896—1981),愿名沈德鸿,字雁冰。1927年在发表《幻灭》这篇小说时启用“茅盾”这个笔名。早年的茅盾,因父亲维新思想的影响,成为一个反封建的战士。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因家庭生计难以维持,便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从此,开始了他一生的文学创作生涯。“五四”时期,  相似文献   

3.
沈雁冰 (笔名:茅盾,玄珠,等等)中国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家。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桐乡。 沈雁冰出身于一个小城镇的中产阶级家庭,曾在大城市里接受教育。毕业于国立北京大学预科。后来,他在上海一家大出版公司——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相似文献   

4.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1916年北京大学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职,从此开始他的文学生涯。1920年任《小  相似文献   

5.
《快乐阅读》2013,(11):2
茅盾,一八九六年生,浙江桐乡人。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作家、社会活动家。一九一六年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二一年与郑振铎、王统照等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同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并主编名家寄语田中禾,当代著名作家。河南省唐河县人。历任河南省文联副主席,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协第五、六届全委会委员。现为河南省文联顾问、河南省作协名誉主席。著有长篇小说《匪首》  相似文献   

6.
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又名沈雁冰。一八九六年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有巨大成就的革命作家。中学毕业后进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一九一七年开始在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生杂志》上发表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方面的文章,一九二○年参加《小说月报》的革新工作。一九二一年和郑振铎、叶圣陶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并负责主编《小说月报》。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了许多文学论文,并翻译了不少外国进步作品。他早期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06,(11):F0003-F0003
提起茅盾的《春蚕》《林家铺子》《子夜》等尽人皆知。提起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沈雁冰的经历,就鲜为人知了。茅盾的原名叫沈雁冰,1916年8月,20岁的茅盾经他人介绍进入商务印书馆工作。最初他在编译所英文部批改函授学生的卷纸,后来由于写了一封关于《辞源》问题的信而引起了商务  相似文献   

8.
茅盾简介     
茅盾:中共最早的党员之一,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有茅盾、玄珠、方璧等,1896年7月4日生干浙江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具有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且性格坚强的妇女。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境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开始…  相似文献   

9.
《子夜》是茅盾的代表作。在该书出版前,曾由茅盾的夫人孔德沚抄录一份,将抄稿付排,而将茅盾的手稿保存起来。《子夜》本以《夕阳》之名在一九三一年一月十日出版的《小说月报》第二十二卷第一号上发表,但因该期《小说月报》出版延期,以致在“一·二八”淞沪战争中,连同出版《小说月报》的商务印书馆编译所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军的炮火所毁。这样,孔德沚不得不又抄了一份付排,而茅盾所写的手稿仍旧保留了下来。一九三七年十一月,上海沦于敌手。茅盾在举家离沪前夕,把《子夜》的手稿交给他的二叔父沈永钦(字仲襄)老先生保存。沈永钦老先生当时…  相似文献   

10.
一九一六年八月,年方二十的茅盾由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经人介绍,来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工作,从此,他开始了一生真正的早期文学活动。直到一九二○年底商务印书馆请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止。四年多的时间里,他翻译和创作了大量的儿章文学、科学文艺作品,整理了中国古代寓言,介绍了不少外国的著名作家,以敏锐激进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能,崭露了一个五四新文化运动战士的非凡光芒,引起丁商务印书馆同行的震动。这段历史,过去有关专家很少论及,或虽有论及而语焉不详。我认为这是一个遗憾。因为了解和研究茅盾这一时期的文学  相似文献   

11.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芈  相似文献   

12.
试论茅盾对现代儿童文学的历史贡献单元作为一代文学巨匠的茅盾,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在六十多年的文学生涯中,茅盾对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成长和发展表现出了很大的关注,作出了别人无法替代的历史贡献。他的儿童文学编译、创作和理论批评构成了他文学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朱利安·班达在《知识分子的背叛》一书中对知识分子参与政治实践的“现实主义激情”进行了分析,茅盾短篇小说《创造》以文学视角对同一问题作了详尽的心理描绘,细细品读可发现,《创造》并非如茅盾所言,表现了其对革命重拾信心,而是隐含了茅盾对于政治实践的隐忧。同时,《创造》以其所涉及到的问题的典型性,在茅盾小说中具有独特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中文自修》2005,(12):F0002-F0002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县乌镇人。茅盾自小由其母抚养长大,少年早慧,被老师誉为“目光如炬,笔锐如剑”。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小说月服》,后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担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  相似文献   

15.
几点说明     
一九六四年五月,我教学茅盾先生的著名散文《风景谈》,由于作者当时写作环境所使,写得比较含蓄,有些意思不易理解。我决定写信向茅盾先生讨教,几天后他给我复了信,使我十分感激。六六年冬,我又到北京,拜访茅盾先生,他亲切地接见了我,跟我谈中学语文教育的问题,勉励我终身从事教育工作。他对我说:“你还年轻,做老师是光荣的,不要怕挫折。”“人创造了第二自然”的出处,我根据茅盾先生的指点,在孟昌同志翻译的高尔基《论文学》一书中找到了。例如《谈谈〈诗人丛书〉》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我要说,我们的时代正在把一些崭新的题材列入诗歌的领域,例如,  相似文献   

16.
叶子铭教授是当代学术界卓有成就的茅盾研究专家。他从五十年代中期——大学时代开始撰写《论茅盾的四十年文学道路》,到近十年来完成《茅盾漫评》,主持编辑《茅盾全集》等,经历了从茅盾创作道路的研究到对茅盾主要作品的分析,茅盾全部著作的整理、出版的全过程,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学科建设作出了贡献。作为一个现代文学学者,他还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和文艺理论功底——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专业提前毕业留校工作的研究生,写过多篇颇有功力的古典文学研究文章,又是《文学的基本原理》一书的主要撰稿人和统稿人,基础雄厚,视野开阔。他学风严谨,不急功好名,不投机取巧,十分重视史料工作,善于处理“博通”与“专精”的关系,注意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的更新。  相似文献   

17.
有幸购得一本《茅盾少年时代作》。书中共收章三十七篇,都是茅盾在家乡乌青镇高等小学念书时所写的习作。章多数为史论,可看出少年茅盾的德才学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已经达到相当水平。难怪茅盾当年的语老师。对他的作下了这样的总批:“好笔力、好见地,读史有眼。立论有识。  相似文献   

18.
中国茅盾研究学会决定于1988年11月在厦门召开第四届全国茅盾研究学术讨论会.桐乡县乌镇茅盾故居巳由国务院于1988年1月13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茅盾研究学会于1988年3月12日在杭州借省文联会议室召开理事会.会上讨论了召开学术讨论会及撰写《论茅盾文艺思想》一书等事项.  相似文献   

19.
茅盾,我国现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杰出的语言艺术大师。他六十多年的文学活动,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从一九一六年到商务印书馆当编译开始,就关心中学教育事业,关心中学生的成长,并使自己的编辑工作着眼于为中学生这一广大读者群服务。之后,又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提出了极为宝贵的意见。研究茅盾对中学教育事业的贡献,对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尤其是语文教育事业,提高我们的教学与研究水平,也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茅盾这样一位有着不平凡的经历,著作丰赡的作家,他在世之时和过世之后,研究者都曾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接近他、认识他,但由于“接近”和“测试”的方式方法不同,在所得到的同时,常常隐显着一种失落感,人们总感到缺少点什么。尤其是对今天许多青年朋友和文学爱好者来说,他们需要一座茅盾的雕像,希望我们传记作家能够说明茅盾这位“一代文豪”作为普通人的内心动机,需要了解他的精神世界。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多少年来所“缺少”和“失落”的。李广德先生的《一代文豪:茅盾的一生》填补了这个空白。尽管他自谦此书为“有关茅盾生平事迹的故事”,而非“一部茅盾全传”。可以说该书为茅盾的传记研究作了拓荒的工作,一座雕像在李广德先生之手诞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