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偏见概念是伽达默尔哲学阐释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之一,伽达默尔在对海德格尔“先在”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偏见”的概念,他对偏见的重新梳理和定义构成了他的阐释学的基础,对偏见概念的梳理将有助于我们对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翻译是一种对文本意义进行解释的主观过程。理解是认知过程及其结果,但翻译中的理解是以文本的意义为对象和内容的。现代解释学论证了前理解对于理解的不可避免性和重要意义。伽达默尔提出了"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等原则。他的视界融合观从理论上印证了翻译中文化过滤现象的历史根源及其存在的不可避免性,突出了译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出了文本重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伽达默尔在海德格尔本体论基础上把诠释学发展为哲学诠释学,并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效果历史”思想,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伽达默尔而言,方法论并不是他所关注的,他也不想提出任何可以做出正确诠释的方法论,哲学诠释学乃是探究人类一切理解活动得以可能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4.
教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关系到改革的成败.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理解观,实现教师对新课改的真正理解,必须做到教师与新课改的"视野溶合".然而教师自身和新课改概念系统构建的不同理论体系使之面临很大的困难.为此必须对新课改的运行模式、教师培养培训模式等方面进行合理的反思.  相似文献   

5.
牛军 《阅读与鉴赏》2007,(12):31-32
伽达默尔从对艺术经验的考察出发,建立起本体论的解释学,即他研究的是一切理解得以可能的前提.而不是理解的方法和技巧问题。这样就保证了审美理解与其他理解活动有着相同的规律。解释学对“理解”问题的研究成果,也适用于艺术真理的理解,或者说,伽达默尔对艺术真理问题的研究是哲学性的,它本身就是解释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非功利性的美学理想背后,伽达默尔看到的是根源于笛卡儿著作、后来又成为启蒙运动的普遍要求的“以偏见反对偏见”。伽达默尔认为,偏见并非妨碍理解和禁锢人的非理性,而是所有解释的必要基础。所有理解(或解释)都包含着断定,而断定就是一种主观认识。认识是为了使用,形形色色的使用方法使万物具有千变万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潮,阐释学滥觞于德、法两国,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在欧美各国迅速传播。阐释学与翻译的联系主要在于如何理解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纯语言差异之外的文化和思维差异,如何比较恰当地理解源语、表达目的语。本文主要从伽达默尔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效果历史、视域融合三个角度来阐述名著重译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指出名著正是在不断地重译中才展现了其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文学作品“理解的前结构”包含两个内容:一是前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二是理解者自身在理解前所具备的各种条件。“理解的前结构”的差异与变化,会使读者产生一些偏离于文学作品审美内涵的“偏见”。所以文学作品不是一个自足的封闭体系,而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欣赏的历史就是“偏见”的历史。  相似文献   

9.
李俊芳 《考试周刊》2008,(21):209-210
译者主体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传统的翻译理论研究往往忽视了译者棗这一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借助于现代阐释学的"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与"效果历史"三大哲学原则.来讨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体系中,文本占据相当重要的位置。受海德格尔存在论观念的影响,伽氏认定,文本是被理解的给定之物,并把文学文本看作是“最高程度上的文本”。总体上看,伽达默尔文本观的主要贡献在于,依托海德格尔思想的巨大支点,将语言关注指向了文本,使语言之思得以具体化,文本也因此走向本体论的视域和存在之途,从而确立了文本和阐释的互参共存格局,获得了文本意义的方向性和无限性的统一。这些努力,不仅有力地影响了接受美学的生成,而且可以有效地帮助我们抵制后现代主义的虚无主义和绝对相对主义偏向。  相似文献   

11.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西方哲学领域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本文从诠释学的角度考察,通过对视界融合理论的论述分析,根据理解的前见性、历史性、交互性三个特征,分别从研究者、研究对象、研究范式三个方面得出对比较教育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13.
伽达默尔的翻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三大哲学解释学原则中,即“理解的历史性、视界融合和效果历史”。这些原则在不同程度上对传统译论中“作者本意”、“作者的权威性”和“终极译本”的概念产生了冲击。  相似文献   

14.
译介学从社会学视角看 ,不仅有别于传统文学层面上的翻译研究 ,而且从方法论的角度看 ,它的最大特点是跨学科交叉研究。 2 0世纪兴起的阐释学是基于语言在社会中起的特殊作用成为一种学科。由海德尔提出的“前理解”概念对译介活动中译者的个性化翻译具有较高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5.
伽达默尔释义学的"理解"不是一种主体认识客体的方法,而是主体的存在方式。通过对其理解与方法,理解的历史性,理解与审美,理解与语言,理解与实践几个方面的解读,能深刻地感到:人以理解而存在,并由此保持人自身的独立性和文化性。  相似文献   

16.
建构交往观从交往的视野对教学本质进行了阐述,突破了传统教学本质观的某些局限性,但其本身也存在理论和实践上的缺陷。伽达默尔的理解观中有丰富的关于交往的见解,在这一视阈下,交往有着新的内涵,如交往的关系特征、现实性和历史性的统一及双向融合性等,这些观点为我们进一步完善建构交往观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7.
透过对典型个案朱熹的具体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与西方现代阐释学同样强调,理解之蔽的存在乃属必然而非偶然,不可能在一种无蔽状态中进行理解,更不可能在理解之蔽完全去除之后才进行理解。但中国古典阐释学理论认为,理解之蔽不止是成见,而是包括了知、情、意乃至个人气质与习性等多个方面;理解之蔽也并不是构成理解之前理解的本质成分,它只是“本心”的发见,但不能完全遮蔽“本心”,使理解成为可能的根据不是理解之蔽而是“本心”;正国有此、本心”,理解之蔽才应该而且可以去除。是否承认理解之蔽后面还有“本心”,乃是中西阐释学理论的一项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在心理学的“理解”与“解释”的关系问题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各有优势与不足。维果茨基是理解有余而解释不足。皮亚杰是解释有余但理解欠佳。“视界论的转向”有可能在超越维果茨基和皮亚杰的基础上将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统一起来。因为视界论具有哲学释义学、符号学和意义论的维度。  相似文献   

19.
江泽民在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总体上形成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解观既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重要前提,同时也是它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从理解的对象、理解的条件、理解的有效性、实现理解的途径以及理解的应用等问题入手来系统地分析江泽民马克思主义理解观的科学内涵,这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以伽达默尔为代表的现代解释学 ,一反从前学者的普遍观点 ,认为时间距离在理解传统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文章在解读伽氏《时间距离的解释学意蕴》一文中 ,将理解行为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说明 :一、理解者 ,无论他是正统还是异端 ,都是历史传统之中的一个连续点。所以中国近代虽“反传统”成为传统 ,但也没有发生传统断裂 ;二、理解者的成见正是理解得以发生的条件。因此 ,时间距离无法跨越也无需跨越 ,中国儒学研究也不必一再要求回到孔子 ,这成见已成为真实的儒学历史 ;三、理解传统的目的是为了规划我们的未来。这也是中国文化研究的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