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点、线、面是中国画构成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三位一体的关系。文章对“点”在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中的运用和“线”的理论建构——骨法用笔、中锋用笔、方圆、迟涩、十八描法等用笔技巧以及“面”的黑白、“影”、“墨分五彩”、“石分三面”、“树少四枝”、“三远法”和“谨毛失貌”等表现形式从不同的层面展开论述。笔者企盼能全方位、历史客观地把它们的缘由、过程兼之美学意蕴作较为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2.
中国画是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土壤而实现生存和发展的,因此积极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审视中国画,并且探析其审美视角,是从根源上认识中国画的最佳途径。文章积极从这个角度出发,分析了中国画学和哲学之间的关系,总结和归纳了中国传统哲学视角下中国画的审美原则,提出了中国画学的继承和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画造型发展演变过程中,其审美特征在很长一个时期表现为“形似”,直到魏晋时期表现为“神似”,到明清时期又表现为“不似之似”,使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趋于完善、成熟,“形”与“神”的高度统一成为近现代中国画造型审美特征的基石,并将在今后的中国画艺术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  相似文献   

4.
课本对《六国论》第二段最后一句“此言得之”是这样注释的:“这话对了,之,指上面说的道理。”从这条注释上看,“之”被当做代词。“之”字在这里是不是代词?这句话的主语是“言”、谓语是“得”。“之”如果当做代词,那么就一定是“得”这个谓语的宾语。要证明“之”是不是代词,只看“得”在这里能不能带宾语就行了。注释以“得”为“对”是正确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得”字条释为:“得到、获得。事情做对了。”“得”用“对”义,是形容词,表  相似文献   

5.
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我的教学技能稍稍成熟了以后,我发现,语文老师不必那么累,不必太死板。要让老师更轻松,学生更爱学,做到深入浅出很重要。深入浅出地传授知识,轻松有趣地培养能力,老师们各有各的招数,而我呢,有“课本剧”这个秘密武器。  相似文献   

6.
钱钟书在其《中国诗与中国画》一文中,颇为精当地指出:“中国旧诗与旧画是矛盾的,并不像我们常说的那样融合无间”.钱先生的这一观点.其主要依据是历代诗画批评中迥然不同的标准与尺度.不过,正统诗画存在不同的批评标准,显然标示着它们本身存在着不同的审美特质,而这一点,钱先生未予论及.下面我们想就这一问题谈一点浅见.“诗以言情”,这应该说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的根本主张.从《尚书》“诗言志”这一诗歌开山纲领开始,中国诗歌就以言志抒情为其本质特征:“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缘情而绮靡”;“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为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  相似文献   

7.
中国画的传统继承与创新问题.一直是中国美术界争论不休的议题之一。是继承传统,还是另辟蹊径?是抛弃传统.还是全盘西化?本文认为,传统既要继承.又要勇于“反叛”。传统绘画中的美已成为现代审美需求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反叛传统”使之适应新的形势与环境,乃是当代中国画变革、创新、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经历了几千年发展的中国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风格,它以线造型,以形写神,以意象布局,讲究笔法和墨法的运用,强调诗、书、画、印融为一体的综合表现形式,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承载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的终极追求,体现了古代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和宇宙观。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结合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等经典论著,通过对"心物关系"的艺术心理特征和"得意忘象"的艺术心理过程的逐层剖析,探析中国古代艺术家"天人合一"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10.
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合称为“开门七件事”,意思是说,不论贫贱富贵,从早上一开门开始,一天的生活都离不开这七件东西。在古代,一些风雅之士也免不了为这“开门七件事”而惆怅满怀。喜欢涂鸦文字的他们,曾写下了一些有关“七件事”的饶有趣味的诗,尽管这些趣味中夹杂着些许苦涩。  相似文献   

11.
由《花间集》所确立的花间词派在中国千年词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奠定了词作为一种新兴诗歌型态的体式规范,展现了词“别是一家”的独特美学价值。作为其时之香软柔美的“流行歌曲”,它为婉约词风的形成提供了成功的范例和积极的先导。词人在表现情爱这一领域中不断开掘,从字面到构图、色彩、声律、氛围、情调等等,无不力求精美,于是词体成为中国韵文最漂亮、最华贵、最悦耳的“美文”。  相似文献   

12.
刘志骋 《宁夏教育》2000,(12):26-26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中国画是其中很重要的教学内容,且这部分内容与传统的中国文化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可以这样说,中小学生对中国画的认识、理解、感知有着天然的特殊的认同力和亲合力。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利用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意趣。来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文化传统教育、审美教育。是非常值得重视与实践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民族文化在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下受到影响、波动,传统文化的个性受到挑战。中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形式,面临着同样的命运,但这也是中国画吸收异质文化,发展自身文化的一个机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绘画艺术是画家借特殊语言——绘画,来体现主体品格、个性气质、文化修养、审美情趣。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人文思想及审美观念。  相似文献   

16.
音乐是一门技能、技巧很强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重视技能、技巧训练,提高学生在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调式等方面的音乐素养,培养识谱能力,为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提高审美能力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一个有悠久文明的古国,又是一个国风泱泱的诗国,也是一个有着书法传统的书道国家.历史和诗深深影响着中国画的发展进程.“书画同源”更是相依相存地推波逐浪地向前发展、互为影响.从新石器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已经能用粗细不等.婉转流利的线条在彩陶上熟练地画出了方、园、正、斜各种纹样.这为中国画重视笔墨、重视线条打下了深厚  相似文献   

18.
正价值取向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维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就是沿着教师的语文教学价值取向而展开的。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教师将语文看成是一种听说读写的工具,语文教学就会充斥着识记、分析等操练;如果教师将语文看成是一种人文,那么语文教学就会注重学生的阅读积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提出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有四大板块,即"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与传承"。笔者认为,语文教学应当以纯正的审美态度,关注语文之美,  相似文献   

19.
民俗,可以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特性、生活习惯以及审美观。在研究每个不同的民族的审美观点的时候要从该民族的形成历史、发展状况、地域特点以及经济基础的诸多因素加以考虑。  相似文献   

20.
前人认为“患得之”当作“患不得之”,本文觉得这有增字解经之嫌,是不明句例所致。“患得之”作为动句解,既保持了原文的整齐美,语意也十分明畅。从而说明了杨树达先生所说“治国学者必明训诂,通文法”的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