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求平均数     
丁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有9个不相等的自然数:123456789234567891、345678912、456789123、567891234678912345、789123456、891234567、912345678求这9个自然数的平均数。老师的题目一写完,教室一片哗然,同学们都感到数目大、麻烦。但为了完成学习任务,是认真地算了起来。只是不时有学生嘀咕:“如果有计算器就好了……”丁老师估计,做得快的同学可能不要两分钟,做得慢慢的同学可能要花六七分钟才能做完。果然,不到两分钟,聪聪同学就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做完了。这9个自然数的平均数是555555555。”听到聪聪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求平均数     
又到做数学题的时间了。请看下图。这所学校很不错哦。给孩子们设立了很多俱乐部.每个俱乐部的成员都不少呢。看懂图后,回答下面这个数学问题吧。  相似文献   

3.
先求平均数     
我们在解答三角题时,常常忽视角的隐含范围而出错,现将几个有代表性的错解予以剖析,让我们共同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4.
求平均数问题是小学数学中最常见的题型之一,下面介绍这种题型的几种形式。一、简单的平均数问题例1.一个班分成3个小组去果园采摘桃子,第一个小组有8人,共摘了350个,第二小组有7人,共摘了250个,第三小组有10人,共摘了420个。问这三个小组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解析:桃子总数350+250+450=1050(个)总人数8+7+10=25(人)平均采摘数1050÷25=42(个)答:平均每人采摘了42个桃子。总结:对上面这种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其总数不难求得,解题时就是求出总量,然后除以份数,即得平均数:平均数=总数÷总份数。二、加权平均数问题例2.五年级3个班期末数学考…  相似文献   

5.
巧求平均数     
[题目]下面是某服装店2005年一月份-六月份的销售情况统计表,你能求出该店这6个月平均每月销售服装多少套吗?  相似文献   

6.
巧求平均数     
题目:某汽车过一段有上坡、弯道、下坡的路程,各段路程相等,已知上坡的速度为每小时行30千米,过弯道的速度为每小时行40千米,下坡的速度为每小时60千米,求汽车在整个路程的平均速度。分析与解:要求汽车的平均速度,应该用三段路的总路程除以行三段路的总时间,而题中这两个条件都未知,这时,我们可以假设上坡的路程为120千米(30,40,60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按平均速度的数量关系列式为:(120+120+120)÷(120÷30+120÷4+120÷60)=360÷9=40(千米)。答:汽车在整个路程…  相似文献   

7.
巧求平均数     
[题目]有三个数,甲数和乙数的平均数是81,甲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85,乙数和丙数的平均数是86,甲、乙、丙这三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8.
巧求平均数     
数学活动课上,丁老师出了如下一题:有9个不等的自然数: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上,韦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五(2)班女同学的人数是男同学人数的一半,男同学  相似文献   

10.
丁老师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道题:有9个不相等的自然数,分别是123456789、234567891、345678912、456789123、567891234、678912345、789123456、891234567、912345678。请同学们求出  相似文献   

11.
教学内容:五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第119页。目的要求:1.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结构及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这类应用题。2.在教学中渗透“集合”等现代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通过“移多补少”的实际操作,建立平均数的概念。 1.揭示课题,引起悬念。教师:今天我们开始学习求平均数应用题。什么叫“平均数”?怎样求出平均数?这种问题在你们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遇到,希望大家好好学习。 2.实际操作,引出概念。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三个玻璃杯放在讲台上,并在三个杯里分别放进2支、3支、7支彩色铅笔,边放边让学生默默数数。放好后,引导学生观察并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四省市教材,第六册,第78页。教学目的:(略) 新课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宣布我班四个组的部分学生的数学测验成绩,请每个同学当一次裁判员,公正地判断出哪个组的成绩最好。小黑板上记着: 第一组:95,87,94,79,86,76,65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14.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就是有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实质就是在总数不变的条件下,使几个数由不等转化为相等。转化的方法有二:一是对“和”进行再分配;二是对“差”进行再分配。等分除法是解决这种再分配的基础,这是从不等中求相等的两种重要的思考方法。了解这种转化的道  相似文献   

15.
一位教师在教学六年制第九册(五年制第七册)求平均数应用题的最后,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某校学雷锋小组,他们学雷锋做好事,积极主动帮助采茶专业组采集茶叶:┏━━━━━━┳━━━━━┳━━━━━━━┓┃小组┃人数┃总重量(千克) ┃┣━━━━━━╋━━━━━╋━━━━━━━┫┃第一小组┃ 18 ┃ 135 ┃┣━━━━━━╋━━━━━╋━━━━━━━┫┃第二小组┃ 21 ┃ 177 ┃┣━━━━━━╋━━━━━╋━━━━━━━┫┃第三小组┃ 18 ┃ 142 ┃┗━━━━━━┻━━━━━┻━━━━━━━┛这道题的练习,她采用如下三个教学层次: 一、(1)根据上表,把下列问题与相应的算式用  相似文献   

16.
【题目】A、B、C、D四个自然数,两两相配可配成不同的六对,分别求出每对数的和为:24、30、26、38、34、40。这四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相似文献   

17.
一、目的要求:使学生理解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并能正确地列式解答。二.教具、学具准备: 1.教具:复习用的幻灯片,小结用的幻灯片。三个杯子,12根小棒。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小棒12根。测量高的测量角具(分小组准备,4人一个小组) 三、学具操作及教学  相似文献   

18.
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点是,已知几个不相等的数,要移多补少,使它们完全相等而总数不变,求所得的一份数是多少。其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总份数=平均数”。教材按两个层次分别安排了简单的和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教学简单类型时,应注意下面几点。一、依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理解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发展他们的思维  相似文献   

19.
一、基本性练习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基本数量关系,概括解题规律。 1.小兰有故事书17本,小华有故事书11本,小兰给小华____本,两人故事书的本数就一样多了。这时平均每人有____本故事书。 2.一辆汽车第一小时行31公里,第二小时行39公里,第三小时行37公里,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公里? 列式:______________ 数量关系:________ 解题规律:________ 二、突破性练习在总数与总份数之间建立严格的对应关系,是解答较复杂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关键。安排突破性练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解题关键,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数量关系及解题规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