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巨大的水柱从地下喷射而出,大雨日夜不停地下着。地上靠肺呼吸的动物都死了,只有方舟里的人和动物安然无恙。大船载着心惊胆战的幸存者漂泊在汪洋上……这是在说电影《2012》吗?错误!实际上,这是《圣经》里诺亚方舟的传说。在传说中,它是  相似文献   

2.
诺亚方舟     
《初中生阅读世界》2013,(4):F0004-F0004
古时候,上帝看到人世间人类、动物都互相厮杀、掠夺,他就想把人和动物都消灭。但是他又舍不得全部毁掉,他希望新一代的人和动物能悔过自新,建立一个理想的世界。上帝认为诺亚这个人比较本分,于是,就选中诺亚一家作为新一代人类的种子保存下来。上帝告诉他7天后就要实施大毁灭,  相似文献   

3.
通过探寻佤族的牛崇拜原由,介绍了佤族宗教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宗教信仰,并与西方神话进行对照,以便让外国人能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陈为强 《中国教师》2012,(10):56-57,67
<正>案例背景新颁布的《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活动主题,以问题解决为活动的主线,学生活动贯穿于始终,教师要精心维护活动的空间,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后的交流与反思,在活动中体验,在交流中感悟,在反思中升华。一项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诺亚方舟是出自圣经《创世记》中的一个传说。自从亚当与夏娃因为偷食禁果而被赶出伊甸园之后,他们的后代越来越多,逐渐遍布了整个大地。但人类的种种恶行也与日俱增,他们无休止地厮杀、掠夺……上帝看到这一切后,非常后悔造了人,他说:我要将所  相似文献   

6.
“不会有比我们将在这儿提供的更好的贮藏条件了。它就像你存放贵重物品的银行里的一个保险柜。”  相似文献   

7.
“诺亚方舟的职业,我也曾梦想过” 事业单位,月薪超—万元,领导面前的大红人。如果时间倒回到五年前刚毕业找工作时,目前的职业成就和状态,恐怕连冯夏斌自己都觉得是一个传说。  相似文献   

8.
朱良才 《师道》2010,(9):9-11
自从《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指点诺亚建造坚固的方形大船以逃避滔天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后,“诺亚方舟”就已经成了“拯救之舟”“希望之舟”。  相似文献   

9.
10.
作为西方基督教的"经书"--<圣经>,曾被许多作家不断借用到作品中.名字本身就具有象征意义的剧本<诺亚方舟>也是借用了<圣经>中的情节和人物.通过对<圣经>在<诺亚方舟>中的情节、人物的构建分析,更能全面的了解作家普拉东诺夫的创作.  相似文献   

11.
明雷 《今日教育》2008,(6):52-53
这是课本中找不到的勇敢在山崩地动面前你没有一点慌乱果断地把同学推出险境然后用你渗透在教室废墟里的鲜血完成人生的最后一次解词——什么是勇敢。  相似文献   

12.
自从《圣经&#183;创世纪》中记载了上帝指点诺亚建造坚固的方形大船以逃避滔天洪水带来的灭顶之灾后,“诺亚方舟”就已经成了“拯救之舟”、“希望之舟”。  相似文献   

13.
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凸显创作意图,往往借助孩子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人物的性格;或寄希望于孩子,让他们承载作家的光荣与梦想、在他们身上寄托憧憬与美好。  相似文献   

14.
《八小时以外》2013,(1):126-126
“诺亚方舟”的故事出自《创世纪》传说。诺亚是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花了整整120年才建造成一只庞大的方舟,之后把全家8口人和一些动物带上了船。7天后,洪水从天而降,一连下了40个昼夜,人群和动植物全部遭受没顶之灾,连世界上最高的山峰都低于水面7米。诺亚一家人则幸免于难。  相似文献   

15.
16.
章夫 《中文自修》2010,(2):24-25
以古代玛雅人的预言而热卖的特技电影《2012》上映后在全球引起轰动。如果说《2012》是一部世界末日的寓言,那么比末日寓言更有趣也更令人深思的则是在危机时刻全球治理过程的社会与政治想象,其中精英主义与平民主义的博弈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7.
德国是世界上培养博士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德国的博士就业统计数据表明,尽管定位于学术型科研后备力量的培养,但由于学术职位有限,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幸存者”成为讲席教授。所幸德国的经济领域为博士提供了充足的就业岗位。博士学位成为学术领域外就业市场的“通行证”,确保了博士的稳定就业,降低了博士选择学术职业可能承担的风险。高竞争与高参与的学术后备力量培养体系,加剧了博士的学术就业难度,却保证了德国学术职业体系的良性运转。  相似文献   

18.
《小学自然教学》2007,(2):59-59
淇淇是受到过人类伤害,又被科学家精心呵护的幸存者。 它当时只有两岁,“年纪小,体质好,能较已然适应周围的环境”,是它在人工环境存活下来的惟一特例。  相似文献   

19.
风浪中,船沉了,—名幸存者被冲到一座荒岛。为了生存并等待援救,这位幸存者千辛万苦搭起了一间房子。然而有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不知怎么引起的大火把这间房子化为灰烬。幸存者看着滚滚浓烟消失在天空中,充满了绝望。但第二天一早,当他还在痛苦中煎熬时,风浪拍打船体的声音惊醒了他一只大船正向他驶来。“你们是怎么知道我在这里的?”“我们看到了你燃放的烟火信号。”他得救了。  相似文献   

20.
《家教世界》2011,(10):32-33
“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中。最后一名幸存者——两岁半的小伊伊牵挂着无数国人的心。人们在关注她的每一个新情况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电”——也许自然界的雷电是罪魁;也许动车电力驱动速度太快;也许人们对新技术带来的变革在认识和管理等各方面还不能跟上需要……这让我们不禁对“电”再次产生敬畏,其实,自“电能”为人类利用以来。它的危害就一直与我们同行。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合理使用它。有一些灾难是可以避免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