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雷宇 《文教资料》2011,(31):25-26
英国女作家J.K.罗琳所写的《哈利·波特》系列一经出版就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魔法风潮。主人公哈利·波特作为魔法世界的拯救者。被命运推动着完成惩治邪恶.保护弱小的神圣任务。这与神话原型批评代表之一C.G.荣格所总结的英雄原型不谋而合。而乔瑟夫·坎伯的《千面英雄》对英雄历险的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细化,反映在《哈利·波特》主人公的创作中,符合了人类的英雄崇拜心理和对英雄历险的期待和预设,使主人公形象得到升华.赢得各阶层读者的青睐。  相似文献   

2.
蒋樟健 《海外英语》2012,(1):140-141
根据图里翻译规范理论,译者的翻译会受到诸多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制约和影响。按照这种社会文化约束力的大小,可归类为:规则、规范和癖好,其中"规则"与"癖好"分别被置于强与弱的两端,而"规范"便是其中的中间部分;同时"规范"通过其逻辑和时间先后顺序可划分为:原始规范、预先规范和操作规范。所以通过以描述性研究方法为指导的译本研究,我们可以重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受的规范制约,并以此来理解更多相关的翻译现象。该文以《哈利.波特》系列中第四部的人民文学出版社译文版和皇冠出版社译文版为对比研究对象,描述和解释译者在人名翻译时所受的翻译规范影响。  相似文献   

3.
《哈利·波特》与《西游记》是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经典,但我们仔细思考这两个作品,会发现它们之中有着一致的共性,那就是游戏精神。这两个作品都是成功的幻想小说,两部作品所体现出的是读者真实的内心需求。都走进了儿童独特的生命的空间,切中表现了他们的欲望、愿望、渴望。相较而言,《哈利·波特》是专门为儿童而创作,而且是为当下的儿童,因此,比并非有意为儿童而写的《西游记》游戏精神更集中,更亲切,更浓烈,更迎合儿童的情趣爱好,这也是它为全世界读者倾倒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4.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以儿童的思维方式建构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并以细腻的文字、独特的构思演绎了一批优秀的小魔法师们在魔法学校生活、学习,直至最后成长为成熟魔法师的故事。J.K.罗琳通过小说主人公哈利·波特顽强生存、迎战各种未知、战胜心魔、坚持正义来展现他的勇敢品质,揭示了哈利·波特正是坚持追求人性的真、善、美,执着地走自己的道路,敢于直面生存与死亡等重大问题,才最终扫除了自己内心世界的魔性,完成了自己肩负的重大使命,成为真正的勇者。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B·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理论对<哈利·波特>意义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哈利·波特>作为童话小说,符合接受美学;是一种幻想艺术;同时,其母题体现了人类的共同关注,因此受到亿万小读者的喜爱.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近年来风靡全球的一部神魔幻想小说。作者以为《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成功得力于哥特式手法的成功运用。虽然这不是一部哥特式小说,罗琳却巧妙地借助哥特手法来服务于她的创作。从《哈利·波特》的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情节和主题出发,透析哥特手法在《哈利·波特》中展现出的无穷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杨坤 《华章》2011,(13)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在人文主义思想影响下创作出来的一篇反思人的命运以及社会的忧虑的代表作品;<哈利·波特>是J·K罗琳创作出的一系列关于"魔法世界"的神奇冒险故事.两部作品看似相差甚远,细读也可读出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8.
《城南旧事》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叙说童年往事的小说。文本采用了儿童叙事视角,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眸,描述了一幅20世纪20年代老北京生活的风情画,展示了成人世界的悲欢离合,呈现出稚拙、纯真和诗意的美学特征,温馨动人。  相似文献   

9.
《哈利·波特》系列自出版以来一直深受全球读者的喜爱。本文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哈利·波特》系列译本为研究对象,在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指导下研究《哈利·波特》系列中特色词汇的汉译,这些特色词汇主要包括拟声词、咒语词以及名称词三大类。本文发现译者在翻译特色词汇过程中采用了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以及音译法与意译法相结合的方法,实现了词汇层面的对等,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使目的语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相同阅读感受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生:我们写儿童题材的作文,总是有一股成人味,老气横秋的。《社戏》是怎样写出可爱的童真童趣的呢?  相似文献   

11.
In the story,Harry Potter becomes a hero in the end.What makes him a hero? This paper discusses i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in the following 2 aspects.First,it discusses the educational system of Hogwarts.It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educational system in China.And the two educational systems are compared and contrasted in 3 aspects,the transition in middle school and high school,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houses,and the exams.Secondly,the educational thoughts in Hogwarts are very special.  相似文献   

12.
哈利·波特     
《初中生》2012,(4):30-31
正《哈利·波特》是英国女作家J.K.罗琳创作的系列小说,共七部。小说的前六部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霍格沃茨魔法学校六年的学习、生活、冒险的故事。第七部描写的是哈利·波特在野外寻找魂器并消灭伏地魔的故事。小说被翻译成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达四亿多册,位列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  相似文献   

13.
皮亮  张志宏 《海外英语》2011,(7):241-242
随着作品《哈利.波特与密室》的不断升温,对其的研究也不断增多,但主要都是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出发,分析小说的主题、人物、写作技巧以及与文化的关系等等,鲜有学者从认知科学的视角对其进行分析。该文第一次运用认知科学中的图式理论来研究小说与读者之间的互动关系,分析小说中的描写如何使读者头脑中的图式发生同化和顺应,从而刷新读者的日常生活体验。这种文学的认知研究方法,为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增添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哈利·波特》系列图书出版后,很快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波特风”,形成“哈利·波特现象”,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哈利·波特现象”经历了“文学经典/文化幼稚病”之争后进入了回归文本、走向多元的学术研究时期。十年问《哈利·波特》研究已经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势,学者们已经从文本内外对《哈利·波特》做了较深入的剖析,下一步在往纵深继续发展的时候,也应注重联系,走向多层次的互文研究。  相似文献   

15.
理性支配下的现代社会,现代工业高速发展,物质文明不断膨胀,也带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矛盾。英国作家J.K.罗琳的系列小说《哈利·波特》却展现了与现代文明不同的面貌。小说所展现的为现代文明所不容的魔法世界的奇妙,以及主人公哈利·波特所体现出的英雄主义都反映出小说本身所具有的反现代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已确定于2008年11月21日上映,这对于"哈迷"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在此编者将这部电影的相关介绍提供给读者朋友们,希望大家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17.
18.
"哈利·波特"系列的第六部电影《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已确定于2008年11月21日上映,这对于"哈迷"们来说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在此编者将这部电影的相关介绍提供给读者朋友们,希望大家一睹为快。  相似文献   

19.
Fans of the Harry Potter series of books have flocked(聚结)to Harry’s second big-screen adventure,Harry Potter and the Chamber of Secrets. And for director Chris Columbus,the deci—sion to use both digital and traditional special effects in themovie appeared to have helped make the magic come alivefor Harry fans.  相似文献   

20.
读者们注意了!J.K.罗琳这部气势恢宏的《哈利·波特》的完结篇绝对会让您的心脏难以承受——在最终回《哈利·波特与死圣》中等待大家的种种启示、战斗和背叛一定会让粉丝们心情跌宕起伏地看到最后。第七部故事的核心是关于一个英雄的使命——这不仅仅存在于哈利在霍格沃兹求学的过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