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与古代科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古代科技华文在儒、释、道三者中,与中国古代科技关系最密切、影响最大的恐怕莫过于道教了。关于道教与科学的关系,著名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博士在其名著《中国科学技术史》卷2第10章"道家与道教"中说了这样一句话:"道教能将理论付诸实践,所以东亚的化学...  相似文献   

2.
巴蜀文化研究概述文玉如果以1931年四川广汉真武官出土古蜀文化遗存,1934年华西大学博物馆葛维汉前往主持发掘清理和研究为开端,巴蜀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60个年头。而1942年"巴蜀文化"作为一个考古学和古代文化史的新命题问世以来,也经历了50多个春秋...  相似文献   

3.
读《中华文化论坛》创刊号李明友我以为,《中华文化论坛》是一本旨在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即所谓"接引"这一时代大课题的文化研究刊物。它的闻世,不仅是四川一省的文化学术大事,也是西南地区乃至全中国的一件文化学术大事,值得庆贺,令人鼓舞。我读了创刊号...  相似文献   

4.
关于建立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之设想徐颖果季羡林先生在《中国比较文学·发刊词》中说;"同志们不是常讲:我们要建立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国学派吗?对这样一件工作,我们一则感到要当仁不让;二则我们也会感觉到,我们心中的底并不是太具体的。"杨周翰先生也说道:"现...  相似文献   

5.
道教“仙葫”与彝族“葫芦”崇拜李世康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崇拜的神灵对象很多,例如,道教中就有对"仙葫"的崇拜。在道教徒看来,"仙葫"是道教的标志之一。四川青城山道教宫观刻印《太上老子道德经》附有"老氏圣纪图",上画老君骑牛,牛前一道童肩扛老子...  相似文献   

6.
九鼎源流考     
陈益民 《寻根》2013,(4):11-14
"九鼎"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化符号。它的象征意义,远非一般夏商周青铜彝器所能比拟。从"一言九鼎""问鼎中原"这样的成语中,我们还依稀可见九鼎在国人心目中所形成的至高无上的影子。九鼎,因象征国家权力,即古代王权,曾经具有非凡的分量,  相似文献   

7.
道德修养的基石──信陈国庆信义是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之一,也是我们的祖先留下的优秀道德传统。中华民族不但以信义著称于古代,而且同样以信义闻名于今世。什么是"信"呢?《说文解字》解释道:"信,诚也。"又说:"诚,信也。"以信与诚互训。...  相似文献   

8.
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古代帛画阎秀芝当你走进绘画艺术的殿堂,去了解中国画的渊源和成就时,就会注意到古代帛画,它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帛,是丝织物的总称。中国人很早就用帛作书写材料了,韩非子说:"先王寄理于竹帛",墨子说:"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古...  相似文献   

9.
论《太平经》中的儒家思想龙晦道教在古代号称"杂而多端",作为道教最重要的经典《太平经》,经王明先生加以整理后,为它写的《合校序》文中,也说《太平经》"全部内容多而且杂,杂而不纯"。王先生从宇宙观、认识论、社会思想三方面举出《太平经》里"自相矛盾的言论...  相似文献   

10.
尊师爱生与启发诱导──中国古代教育经验漫谈之一黄书光一次成功的教育活动,往往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密不可分,在中国古代,由于具有"尊师爱生"的优良传统,这一点就表现得格外突出。大教育家孔子最懂得爱护学生。不论学生是"贫贱"、还是"富贵",只要真心愿学,...  相似文献   

11.
书法家与酒     
书法家与酒潘银良我国古代不少著名的诗人都和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象三国时"对酒当歌"的曹操,东晋"把酒话桑麻"的陶渊明;更有人称"诗仙"加"酒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他的豪饮与诗兴似乎是密不可分的,怪不得杜甫说他"斗酒诗百篇"呢!其实,古代不少书法家,尤其...  相似文献   

12.
名片古今谈     
陈益民 《寻根》2014,(6):94-98
中国古代称名片为"名刺"。它的前身可以溯源到秦汉时期,当时称作"谒"。《释名·释书契》云:"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所至诣者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载,郦食其求见正驻军于陈留的刘邦,让使者拿着他的"谒"进去通报。刘邦认为他是儒生,拒绝接见。  相似文献   

13.
茶与宗教     
茶与宗教葛波茶的历史,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而宗教的兴盛,对中国"茶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茶与宗教的关系至密,传说、佚事和记载甚多。古代汉族流行道教,宣扬"得道成仙""长生不老","仙翁"道士择名山胜境修道,也有不少人就地种茶饮用或施舍。"仙...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统教育漫谈之三黄书光由博返约博与约也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没有精约的广博是不得要领的,而离开广博作基础的精约则是不可靠的。古代教育家对此都有足够的认识。孔子平时教人颇重多闻多见,但他强调在适当的时候要由博返约,对所闻所见能够"一以贯之";"君子博...  相似文献   

15.
论老子之“德”[美]A·J·巴姆"德"是自然之所以成为自然,或任何事物遵循、仿效它自己的自然本性的能力。"道"和"德"不是两个不同的事物,然而它们又是能够区别得出来的。如果说,"道"是自然的,"德"是"道"自然地行动能力的话,那么,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  相似文献   

16.
诗苑奇葩回文诗葛磊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回文诗是诗苑中一株绚丽多彩的奇葩,文彩四溢,妙趣横生,被人称为中国古代的魔方。回文,又称作"文"或"回纹",也有叫作"回环",是一种使词序回环往复的措词方式,正读倒诵,皆能成文,人称...  相似文献   

17.
我们是怎样编写《中国文物鉴赏辞典》的高大伦从八十年代中期起,在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宣传普及的出版物上,出版界似乎偏爱上了"鉴赏辞典"、"古书今译"、"历史连环画"这三类书,图书市场上的广大读者也乐于接受这种形式。在这个潮流影响下,我们就动了编写《中国...  相似文献   

18.
道德的崇高     
道德的崇高郑晓江俗人寻觅的幸福略有四:财货的多,处境的顺,婚姻的美满,寿命的绵长。可是,偏偏有些人并不认为这些东西的得到是幸福。在他们眼中,唯有精神上孜孜以求道德高尚的"君子",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它是人间最大最高的幸福。持这种幸福观的是中国古代的儒...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在先秦及秦汉时期就形成了通过经济活动追求财富的传统。司马迁形容之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和“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此后开始批判逐利思想,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此举固然是对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进取逐利设置了一大障碍,但它却从未真正消除先秦以来形成的传统。民间的追逐财富的意识和经济上的进取精神已是根深蒂固,它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在古代平民的各个阶级和阶层之中。中国古代的平民主要是农民,中国传统…  相似文献   

20.
黄帝的治世方略与中国古代政治洞庭黄帝本是我国古代华夏部族集团的一位部落首领,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氏族之间的不断兼并和融合,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代表,被中华民族尊奉为"人文初祖",这与黄帝所采取的一系列积极有为,行之有效的治世方略紧密相关。从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