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石敢当"为基本考察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史书记载和考古实证为依据,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民俗信仰结合起来,对"石敢当"这一民俗信仰的内涵有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古代灵石崇拜体系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浅析“泰山石敢当”的民俗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石敢当"为基本考察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史书记载和考古实证为依据,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民俗信仰结合起来,对"石敢当"这一民俗信仰的内涵有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古代灵石崇拜体系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万道明 《知识窗》2006,(12):4-5
2005年11月24日。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今年10月。又有媒体报道.韩国在成功申报端午祭之后,又拟将中医改为韩医申报世界遗产。其后,消息不断传来,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欲将“灯谜”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等等。一时间。外国人争先恐后地将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申请为本国的文化遗产蔚然成风。对此,国内有识之士忧心忡忡。他们不禁追问——[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5.
浦安 《科学生活》2008,(6):66-69
芒种与养生今年的芒种节气在6月5日。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时节。由于这个节气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故此得名。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错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播种的成活率便越来越低,所以农谚有"芒种忙忙种,一过白白种"的说法。农谚"芒种逢雷美亦然,端阳有雨是丰年"。是说芒种与端午日下雨对粮食的丰收是十分有利的。这个节令虽说天气开始炎热,但气温还会有变冷的时候。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多在芒种日的前后(今年是6月8日),民间有"未食端午粽,破裘不可送"的说法。就是说端午节没过,御寒的衣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嘉兴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考察和研究,结合嘉兴学院的实践做法和成果,以此来探索嘉兴学院在日常工作中以"红船精神"为引领的创新点。嘉兴学院从多方面发挥"红船精神"在意识形态、课堂、学生活动中的作用。其已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可以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道路中给以借鉴和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端午新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强 《百科知识》2009,(10):54-55
2005年末,韩国“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头和无形遗产”。韩国“端午祭”成功申遗的消息传至国内,引发国人震动。虽有学者指出,韩国江陵“端午祭”与中国传统的“端午节”有所迥异,然作为“端午”故乡的中国人不免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8.
正2020年12月16日,"科创中国·嘉兴"试点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嘉兴市秀洲区麟湖智谷举行。会议按照"科创中国"工作总体要求,总结"科创中国·嘉兴"试点建设开展情况,部署推动下一阶段工作,并举行"科创中国"创新基地设立仪式。中国科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束为出席会议并讲话。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郑金平,嘉兴市领导张兵、马永良、敖考权等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9.
正古代孩子玩玩具吗?据考古发现和古籍记载,古人最早管玩具叫"玩物",距今约5000年的湖北京山屈家岭遗址出土的"陶响球"是最早的"声响玩具",汉代已出现"泥车""瓦狗"等玩具。但真正的玩具市场则出现在公元10世纪,与现代玩具芭比娃娃颇为相似的宋代泥塑玩具"土偶儿"穿"红背心"、系"青纱裙儿",可以搭配不同服饰,甚至还出现了节令玩具"黄  相似文献   

10.
尹浩英 《科教文汇》2007,(11Z):197-197
本文以“石敢当”为基本考察的对象,从民俗学的角度出发,以史书记载和考古实证为依据,将神话传说与民间民俗信仰结合起来,对“石敢当”这一民俗信仰的内涵有了初步的探讨,这对整个古代灵石崇拜体系将是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吉祥的服饰图案经过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漫长时期的发展,终于在封建社会末期——清代发展到了顶峰。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人们对于生命本身的敬畏都在服饰图案上有所反映。服饰图案最早始于商周,至唐宋时期已经得到广泛发展,到了明清达到了鼎盛。通过符号学的角度观察清代服饰纹样的变化,通过符号学来解读清朝宫廷服饰纹样演变过程,对清朝宫廷服饰纹样的造型、色彩、构图方式传达寓意等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提出了将纹样符号转化为现代服饰的设计中,起到承前启后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波 《知识窗》2006,(10):30-31
皇帝穿什么衣服 清朝皇帝的服饰既保留了满族服饰中的风俗,又沿袭了中国历代皇帝“崇尚黄色、衣纹云龙”的传统,在黄色龙袍上缀有象征皇权的日、月、星辰、山、龙、火等12个图形。  相似文献   

13.
《科学生活》2008,(8):91-93
在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成立50周年之际,由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上海市服饰学会承办的"海派服饰展演"在上海科学会堂拉开了帷幕。会上,市科协副主席杨广生先生首先发言;然后,原第五届全国妇联副主席、第八届上海妇联主席、上海市服饰学会首届理事长谭茀芸女士为活动祝词;最后,上海市服饰学会秘书长宓忆琴致答谢词。  相似文献   

14.
夏华 《知识窗》2007,(10):25-25
"衣冠禽兽"一语来源于明代官员的服饰.据史料记载,明朝规定,文官官服绣禽,武官官服绘兽.品级不同,所绣的禽和兽也不同,具体的规定是:  相似文献   

15.
食文化,中国的主食文化源远流长,追溯到公元500年以前,当佛教传入中国时,人们就发明了"五味粥"(后称谓腊八粥),每年农历的腊月初八,祭典佛祖"释加牟尼".现今到了公元后21世纪,人们已不再为"衣不遮体、食不果腹"而奔波.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吃已经到了是一种文化与艺术的享受.而且还不仅于此,还应该是营养、健康.我们要不断研究各类病人、老年人、中年人、青年人和儿童所适合的食品.其实,很多病就是吃出来,如当今称谓的"富贵病"也叫"三高病"(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古榆牌五彩香保健米"就是为了避免上述"三高病"和丰富我国主食文化而研制的.其目的就是为把长寿献给顾客,把绿色食品奉献给人类,把饮食文化推向世界.  相似文献   

16.
<正> 衣——生态、抗菌、智能服饰服装制造业的创新技术能为你设计出自动调节温湿度、抗菌、防紫外线、任意改变颜色等功能的服饰。这些服饰既安全又舒适美观,绝对符合环保健康要求。不久你就可以尽情地享用这样的服饰。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公共设施缺少地域特色的现状,在分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研发了基于嘉兴地域特色的户外家具"船椅"。从工作原理、设计理念、造型和人机等角度分析"船椅"的基本特点,并对市场前景与产品价值进行了分析与预测。"船椅"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是一款具有嘉兴地域特点的户外公共设施产品。  相似文献   

18.
近日,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宣布,该区将为前不久去世的,中国人工成功驯养的第一头麋鹿"醒醒"建亭立碑,以记载它短暂而又精彩的一生,供公众缅怀。"醒醒"是近百年来中国人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重点从着装方式的角度去阐述民俗服饰文化,而一改过去从传统的文化史的角度去探索民俗服饰的惯例,具体阐明了衣装的原点——“缠绕”的定义,赋予“缠绕”以智慧的历史、方法,以及对生活、设计、裁剪所产生的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20.
春色正中分     
正春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四个节气。此时恰逢春季之半,因此得名"春分";又因为是昼夜时长相等之日,古人也称其为"日中""日夜分"。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春分是节气,也是节日。节气来了,提醒着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节奏;节日到了,帝王祭日,民间祭祖,同时民间也有其他一些民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