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河南省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同时又是蝗灾多发区.研究河南蝗灾的时空分布规律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历史数据,采用频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发现:河南的蝗虫灾害,从时间上看,发生的频率有递增的趋势且具有连续性;蝗灾的高发期与平静期呈现周期性,两次蝗灾高发期的间隔大约40年.从在空间上看,河南蝗灾发生呈现区域聚集性.新乡、开封、周口是蝗灾高发区;重灾区在空间上呈现由北向南转移和扩大的趋势;平原低洼地是蝗灾多发区,气候对蝗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
金代是历史上蝗灾频发的朝代之一。蝗灾的发生受气候的影响较大,从发生的地区看,以山东、河南、陕西、中都、河北等地为主。蝗灾也常常与其他灾害伴生。尽管统治者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治理以及灾后救助,但金代蝗灾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依然很大。  相似文献   

3.
书院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重要的文化、教育组织,自唐中期兴起至清末改为学堂,共延续了千余年之久,对社会生活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全国书院研究和以某地区或个别典型书院为对象的研究,从不同方面进行了论述,在学术界取得了较大的成就.该文拟利用有关的史料笔记、碑刻、地方志、文集等资料,把清代甘肃陇东的书院置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之下,就陇东书院的发展概况、发展历程、管理制度、教学内容和社会影响等问题做一详细的历史总结和深度探讨.  相似文献   

4.
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能指,以陇东南文化资源为重点即属其中之一。比较而言,陇东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在国际传播力方面还显得相当薄弱。目前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已具备良好的战略背景,从整个甘肃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角度观察,有着极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的基点分析,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存在必达的现实性和长远的可能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当探研陇东南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以助于新时代充分开发利用陇东南文化资源并且走出去,汇入国际文化潮流,以此推动甘肃的发展、陇东南的进步,紧随重大历史步伐不断迈向前进。  相似文献   

5.
甘肃文化走出去战略,包含了多方面的意义能指,以陇东南文化资源为重点即属其中之一。比较而言,陇东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明显滞后,在国际传播力方面还显得相当薄弱。目前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已具备良好的战略背景,从整个甘肃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角度观察,有着极其突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文化资源开发和创新的基点分析,陇东南文化走出去存在必达的现实性和长远的可能性。鉴于这些情况,我们应当探研陇东南文化走出去的策略与路径,以助于新时代充分开发利用陇东南文化资源并且走出去,汇入国际文化潮流,以此推动甘肃的发展、陇东南的进步,紧随重大历史步伐不断迈向前进。  相似文献   

6.
自1644年至1840年的197年间,安徽有191年发生水灾,170年发生旱灾.此外,还有风灾、雹灾、雪灾、霜冻、雷击、蝗灾、震灾等,灾害发生频率,与清代以前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清代前期安徽自然灾害呈现出4个特点,即自然灾害种类较多,发生极为频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很强的地域性.  相似文献   

7.
蝗灾是农业社会仅次于水旱灾害之后的又一大灾害,"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1]。淮河流域地处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上,南北气候的差异造成这一带旱涝异常,因此,了解这一地区的蝗灾,对于理清蝗灾与旱灾的联系,以及还原清代这一地区的蝗灾及治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唐代的蝗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唐代蝗灾发生地战可分为河泛蝗区、沿海蝗区、滨湖蝗区及内涝蝗区。蝗灾发生的年份42个,其中有6次灾情特别严重。蝗灾对农业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社会生活、政治、军事诸方面。蝗灾的救治与国家兴衰有密切关系,姚崇灭蝗为开元盛世做出了重要贡献;唐末农民起义则是由蝗灾促成的。从自然灾害的严重程度和国家政权的救灾状况两个方面,探究农民起义的原因,会更确切一些。  相似文献   

9.
陇东红色歌谣是甘肃近现代音乐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革命战争年代陇东地区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反映了甘肃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积极参加革命斗争的精神风貌。陇东红色歌谣以其时代性、思想性、群众性深受人民的喜爱。通过对陇东红色歌谣的形成与发展、音乐本体进行分析,结合革命战争时期陇东民歌的历史价值,探索甘肃近现代音乐历史中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音乐文化,从而丰富甘肃省近现代音乐历史资料。  相似文献   

10.
蝗灾,与水灾、旱灾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自然灾害.蝗灾的研究早已引起学术界的关注,但其研究多从通史、断代史的角度去进行,以全国范围或某一大区域为切入点,而对微观地区的入手分析较少.本文将视点关注在历史上蝗灾较严重的河北大名地区,通过对其县志<大名县志·祥异志>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中国历史上蝗灾发生的一些特点及由此反映出的生态、地理、社会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李涵秋的小说客观的反映出了各阶级、各阶层在那个时代的心灵史和社会的历史变迁,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代狭邪小说也有自我的独特价值,它将小说的表现对象由繁琐的家庭故事改为特殊的社会故事,将展现感情为主的清代人情小说转变为展现士人生活为主,确定了自身的历史地位。但由于表达"情"与"社会"范围的限制,狭邪小说对比于社会言情小说有着巨大的缺点,从而导致了它无可挽回的走向末路。  相似文献   

12.
沙毕纳尔是清代蒙古社会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清代蒙古寺院经济中的主要生产劳动者。沙毕纳尔主要来源于蒙古王公、台吉、塔布囊等封建主的捐献或卖给;寺院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收入的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沙毕纳尔的劳动所获取;沙毕纳尔的赋役与札萨克旗阿拉巴图所承担的赋役相对轻松;管理沙毕纳尔的寺院基层行政组织称为“鄂托克”、“扎仓”、“集赛”;沙毕纳尔世世代代作为寺院和呼图克图的属民,其人身权利和自由牢牢被控制在寺院和呼图克图手中。  相似文献   

13.
从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正式颁布为标志,现代学制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中,中小学英语教科书从无到有;从清末注重"文"逐渐发展为到民国中后期强调"语"。"文"指"英文";而"语"则指"英语"。"英文"侧重的是文字,即语言学习四项基本技能中的"读"和"写";而"英语"侧重的是其中的"听"和"说"。在清末到民国中小学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这个历史过程中,这一变化尤其明显。  相似文献   

14.
《清史.通纪》第六卷拟写作6章、35万字。第一章写道光二十二年至道光三十年(1842—1850)中国社会的面貌,着重交代咸丰朝爆发内外危机的历史背景;第二、第三章以叙述、分析战争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为主;第四章主要写"清政府为应付危机所采取的对策";第五章主要写"太平天国在江南的统治",以太平天国为叙述主体;第六章题为"同治初年的新格局"。在写作清史时,写好太平天国的历史、正确把握太平天国的历史地位很关键、很重要。  相似文献   

15.
清初孙之騄的《二中野录》是一部明朝灾异编年史,记载自然灾害、社会治安以及朝政得失等,对研究明史,尤其明代社会史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词史"意识的形成源于风雅精神和诗敎传统,与"史诗"创作遥相呼应。这种词脱离传统的"情爱"题材,用词体特有的格调意趣、抒情方式、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历史事件,表现士人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精神,从而使词这种文学体裁与诗歌合流,尤其在晚清形成了一股强大的"词史"创作的潮流。在梳理诗史与词史的内在关系的基础上,从推尊词体的文学思潮、词学理论发展的内部规律、词史意识与实践的角度对晚清词史意识进行深入的剖析,以探讨词史范畴的形成及对词论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文献丛编"之一种的《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共收录福州将军、福建督抚、福建水陆提督及其他官员巡台奏折471份,对准确反映台湾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呈现福建大员轮值巡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补证清代台湾历史史实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8.
晚清是我国近代图书馆的萌芽和产生时期。对晚清我国图书馆史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股较大的潮流,研究的方向主要定格在:1.对晚清图书馆产生原因的研究;2.对晚清单个人物与图书馆的研究;3.对晚清图书馆个案研究;4.其他一些突出问题的研究,如对晚清图书馆分期、图书馆法规制度、图书馆建立状况、图书馆社会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这些多方位、较全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至于研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理论、方法、内容、史料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清代中后期,赣南地区经历了由人口亡徙、田园荒芜到人口渐趋过剩的变化过程。清中后期赣南地区出现的"浮口"问题是清朝前期社会变革的结果,是政府的"作为"与"难作为"共同作用下的产物;"浮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赣南地区的开发和发展,也给当地社会和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部晚清思想史,也就是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而闽都文化在晚清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林则徐是晚清“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对于晚清思想开放的启动有引领之功;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介绍,成了晚清民主思想的源头活水;严复系统地介绍进化论,为晚清的思想和社会变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晚清最著名的启蒙思想家之一。除林则徐、徐继畲和严复外,还有许多福州人、或虽籍贯不是福州但长期在福州工作(或为官或经商)和生活、深受闽都文化影响的人,也为晚清思想或社会的开放做出过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