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研究在国内已取得相当多的成果。在华裔男性形象方面的研究虽然数量上不多,但研究的深度及范围仍较深广。这一主题的研究已越来越引起研究者的关注,这对于整体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从明治末期到大正年代,随着大日本帝国的建立,日本文学中形成了“东方主义”视角,拥有了一套用来表述其他亚洲国家的霸权话语体系。中国由于悠远的历史、广袤的国土、适度的距离成为大正年代日本作家普遍关注的“东方异国”的主体。他们用经典文本中的幻象取代中国的实体,在中国寻找神秘浪漫的异国情调。同时,中国作为日本的“东方”使日本作家自身的殖民者身份得以确认,中国因此成为日本帝国文化的有效参照系。但是,当大正年代的日本作家对“中国”现实的了解达到一定深度时便普遍停止了对中国的“东方主义”叙事——既是出于对记忆深处的美好的中国古典的回护,也是出于对真实中国的失望。  相似文献   

4.
东方主义的一个重要支点在于东西方关系的二分法上,具体来说就是先进与落后、优与劣之分。美国华裔女作家为了融入美国主流文化,获得美国作家的身份,通过不同的言说策略,不自觉地成为美国东方主义的同谋。  相似文献   

5.
以《喜福会》中的男性角色为对象,分析该作品中华裔男性与西方白种男性形象的差异以及其背后所隐舍的文化意义.进而讨论以谭恩美为代表的华裔女性在文化认同上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中关文化的碰撞与渗透中如何建构华裔独特的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文学翻译与"东方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的叙事话语里,东方被塑造成了一个相对西方而存在的神秘落后的可供驯服的异国他乡.翻译,尤其是文学翻译一方面要受制于这一虚构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强化了不平等的东西方文化关系,这为后殖民时代的文学翻译提出了新的思考和挑战.  相似文献   

7.
当下一些比较极端的女性主义文学作品,存在着反文化、非主流、拒斥现实的自闭现象,其方体叙述有着对男性窥视欲望非同一般的依赖。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梳理汉文学在朝鲜、越南的传播事实,论证了历史上汉文学在周围国家、地区文学中的中心地位;日本文学在深受中国文学影响的基础上,超越、创新、衍生出一个富有民族个性的文学。此外,文章还通过对“性爱观”的剖析,展示了中、日、印三国在审美向度、价值判断和伦理范畴上的差异,从而凸现出其不同的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9.
东方主义是后殖民文学批评的核心理论。东方主义把东方和西方对立开来,认为西优东劣,西方代表着先进、成熟、理性,东方则是落后、幼稚、非理性。东方主义根植于欧洲社会的文学文化中,主宰了西方社会对东方的认识与想象。在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的误解和歧视暗含了东方主义的观念。随着华裔文学的发展,一部分华裔作家选择了主动发出华人自己的声音,对东方主义发起挑战。汤亭亭是新生代华裔美国作家的代表人物,本文解读其著名短篇《无名女人》,试图表明汤亭亭的写作既有对东方主义解构和超越的部分,也有东方主义的建构残余,也说明了美国华裔文学对东方主义的克服非一朝一夕之功。  相似文献   

10.
托马斯·品钦是当代最杰出的美国小说家之一。虽然是身处20世纪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品钦仍然无法摆脱东方主义的影响。在他的《葡萄园》一书中,日本是一个经常出现的形象。在文章中,笔者介绍了《葡萄园》中东方主义语境下的忍者和忍术、主人公武志及其和丹瑞尔·露易丝的关系以及既宁静又混乱的日本。同时,笔者还指出这种矛盾的日本形象是美国人渴望宁静生活和惧怕强大日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最后,笔者指出作品中的东方是作为一个西方人的托马斯·品钦在东方主义的影响下创造和虚构出来的,是为西方人服务的。  相似文献   

11.
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里,男子汉是女人的保护者、主心骨和人生的靠山,这样的观念经代代相传而成为一种女性的“集体无意识”。在新时期女性主义文学中,这种传统观念遭到挑战,男性逐渐从女性世界的中心地位移居边缘。本文通过对男性地位变化的分析,论述了我国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变革和女性文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2.
林燊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7):84-85,91
早期的华人移民在美国受尽排挤和歧视,基本上处于失声状态;而东方主义者为了巩固及加强其中心霸主地位,对其进行刻板化描写,严重地扭曲了华人的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结合东方主义理论和巴巴关于刻板化描写的批评分析了华人移民被刻板化描写的原因,最为典型的几个刻板形象及其造成的后果,同时指出华裔美国人正在积极地重塑自身的形象,重新定位自己在美国的位置。  相似文献   

13.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的美国华裔作家中.赵建秀和汤亭亭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两位作家.作为美国华裔文学和文学传统的先驱和开拓者,他们都积极找回并重述被美国主流文化淹没的美国华裔的历史.颠覆历史的权威以及历史是延续、无缝隙的观念,在历史的裂缝和断裂处重新塑造美国华裔的历史.本文试图对美国华裔作家的杰出代表赵建秀的<唐老亚>和汤亭亭的<中国佬>进行深入地解读,窥一斑而知全豹.从而探讨美国华裔作家如何在文本中借助中国文化资源寻找精神的"父亲",改写中国文学与文化书写,消除性别化的刻板形象,建构华裔的男性气质.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美国学者爱德华·塞义德的《东方学》的分析,剖析西方人的“东方主义”情结。文章指出东方主义在本体论和认知论的关系上是矛盾的,“东方主义”是西方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虚构的一整套关于东方的形象。在当今全球化的语境下,必须消解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思想,才能建构新的和谐的东西方关系.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开启了中国现代启蒙主义文学传统,但是因其与民众在身份和意识上的隔膜而失败。丁玲把启蒙带入解放区,但是当其创作受到政治批判的时候,她主动放弃了启蒙使命。赵树理在满足农民某些特定阅读期待的同时,转变新文学的讲述策略,实现了文学承担启蒙功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萨义德《东方学》为理论框架,分析霍桑的小说《红字》中"白种"对"红种"印第安人所执行地残酷的宗教统治以及严苛的种族歧视政策;并且通过对《红字》中女主人公海丝特形象的深入分析推断出霍桑眼中的东方女性形象——美丽、贤惠、荒淫、愚蠢、甘愿牺牲、丧失话语权、一成不变,再一次证实了霍桑无意识的东方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7.
从《典型的美国人》看任碧莲的东方男性形象与想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任碧莲研究较为忽略其关于东方男性形象、想象尤其是两者之间的关系。文章把性别研究和文化研究结合起来,从《典型的美国人》的分析入手,指出任碧莲东方男性形象具有性别意识上的双重缺失和压抑的特点。这一特点,与任碧莲作为一位华裔女作家女性写作和多元文化的双重视域有关;它们共同构成了任碧莲东方男性想象的基本框架、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8.
西方作品对中国男性形象的建构大致分为两类:"乌托邦化形象"和"意识形态化形象",而这两类刻板形象并不是西方对文本之外的中国男性真实情形的原样复制,而是欲望化的他者、一种幻想、一个虚影。这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总体认识与主体情感,另一方面,又代表着整个西方对中国文化的集体想象,同时也是作家和本民族的精神关照。直到20世纪,美国少数族裔文学作品的兴盛,才逐渐打破了这一刻板形象,塑造了全新的华裔男性形象。  相似文献   

19.
东方主义,是西方有关东方的观点,是西方发展出的一种解释、描述、建构有关东方的思想。其在叙述上缺乏清晰的思考、客观的标准、以及基本的谦逊、容忍与节制。因此,在这样的一种视角之下,比较法研究的开展,无论是对于西方来说,还是对于东方而言,无不意味着一种极端盲目却永不自醒的状态。  相似文献   

20.
东方文学的整体是由作家文学和民间文学构成的。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文学是所有民族文学的母体,民间文学与作家文学之间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部民间文学作品和一部作家文学作品之间的关系。而是一种民间文学传统或者口头传统与一个民族文学传统之间的关系。东方各国的民间文学共同构成了东方民间文学的实质内容,是东方民间文学作品描述和理论探讨的基础。目前东方民间文学的研究状况还基本处于“一国民间文学”的阶段。各国的研究状况很不平衡。研究东方民间文学要关注民间文学的口头传统。重复和程式化是其最主要的特征。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建设,既要吸收和继承东方文学研究领域里的一些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还要吸收民间文学界的理论成果。并以东方各国一国民间文学研究为基础.逐步建构东方民间文学的理论结构和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