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奚亚英 《人民教育》2021,(13):117-120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人这一命题应纳入新时期教育思考和实践.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核心目标,围绕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为主要任务,探索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相似文献   

2.
3.
“国际理解”既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目的,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重要方法。结构间性是国际理解的重要特征。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是指国际理解发生在两个及以上不同文化与国家之间,具体表现为由理解者及其所在的原生结构、理解对象及其所在的他者结构四个结构要素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种理解类型和六组理解关系。真切有效的国际理解必须遵循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国际理解的结构间性意味着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国际比较,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比较实践”成为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的一种方法理念,这一理念既矫正了当前国际理解教育实践中的无结构理解问题,也回应了新时代国际理解教育面临的复杂挑战。  相似文献   

4.
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以"和平文化"为核心,倡导"多元主义的教育价值观"。这一理论的提出是源于生态伦理学中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及其"人与其自身超越"观点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愈演愈烈,我国基础人文领域的教育亦在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基于这一背景,我校围绕国际理解教育开设了相关校本课程,本文就音乐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实施进行研究与整理,望与大家共同探讨该校本课程对学生国际理解能力的能动性培养.  相似文献   

6.
国际理解教育(Education for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最初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为了防止战争重演,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国际理解教育的认识更加深刻而广泛。  相似文献   

7.
国际理解教育概念产生于在20世纪40年代。当今关于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中,大多只是从现实层面阐释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但在理论层面上缺少对其思想来源的研究。本文基于杜威的经典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探究其民主社会思想与教育哲学观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指导与启示,为国际理解教育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开展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实践。地理学科本身的特点、国际理解教育的逻辑起点及新课标的支持,是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的优势条件。同时,地理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面临着“地理教师的国际理解教育意识薄弱、地理教材中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编写缺乏深度、地理学习评价忽视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培养”的困境,因此在教师发展、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价中积极寻找国际理解教育的契合点是重要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国际理解教育是世界各国在国际社会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不仅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它受到了各国差异、强势国家的霸权主义、文化本身的异质性以及对历史持否认态度之行径等的阻碍。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保证国际理解教育的顺利进行:教科文组织积极开展推动国际理解教育的多项活动;各国在实施过程中准确定位,以课程为载体;学校对教育中的诸要素的充分完善和有效整合。  相似文献   

10.
学习科学强调学习者的深度学习和理解性学习,并重视技术在其中的促进和增强作用,倡导学习者中心的技术设计观。这些观念与当前国际科学教育强调通过学习环境的系统设计,促进学习者一致性的科学理解这一趋势不谋而合。"基于网络的科学探究环境"(WISE)项目是将学习科学、技术设计以及科学教育有机整合的一个成功范例,本文最后从WISE开发的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教学模式、技术增强的学习与理解等方面对这一技术增强的学习环境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该走向何方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从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新特征出发,反思存在的新差距,明确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凸显价值引领,聚焦核心素养,架构面向新时代的区域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目标体系,形成具有地域特点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内容框架;具体通过实施“机制、课程、教师、浸润”四维策略实现区域推进,提升了师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形成了区域辐射引领效应,为深化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区域推进样本。  相似文献   

12.
谭成  柏菊英 《现代教育》2022,(10):44-47
国际理解教育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渗透国际理解教育,应依据课程标准,立足课程资源,优化教学方法,拓展课堂时空,培育学生的国际理解素养,彰显课程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的国际理解教育历经6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并被纳入中小学校长、教师在职培训的学科体系建设序列。在基础教育中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推进国际理解教育,有助于该国际教育项目的系统构建。国际理解教育作为一个创新性的学科,有独特的价值追求,其学科建设的重点内容包括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完善地方课程体系以及学习模式的构建;这些内容建设要从理论研究、教师培训、教学实践三个层面推进。  相似文献   

14.
正国际理解教育是在国际交往日益密切的背景下,为增进民族、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宽容,促进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培养学生认同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初步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  相似文献   

15.
在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F小学成立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团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形成了一定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理论和课程管理制度,建构了一定的课程和教学模式,加强课程开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教师自身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缺乏对学生参与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正确引导,社区课程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了教育革命的概念、划分标准及其与科学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的关系,辨析了有关对教育革命的一些错误观点,总结了人类教育革命的九条规律  相似文献   

17.
《人民教育》2020,(6):I0003-I0003
2019年5月,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国际理解教育的研究与实施”正式立项为江苏省基础教育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在高质量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学校以增强文化自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教育担当为使命,与时俱进地赋予国际理解教育以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19.
尤靖希 《人民教育》2012,(24):28-30
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空间里,人与人之间在特定空间里的距离,传达着丰富的人际关系信息。体态语言专家马兰德罗指出:"通过空间的使用,人们传递出从地位、身份到兴趣爱好的种种信息。"国外对"个人空间"使用所进行的研究,称之为空间语言学。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拥有"个人空间","个人空间"的大小与人的地位、影响力密切相关。与"个人空间"紧密相连的是"人际距离"。所谓"人际距离",是指人与人之间相处时距离的远近,这种距离折射着人际  相似文献   

20.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面临着全球疫情蔓延下的教育生态危机、布局结构失衡下的发展空间危机、学科体系建设下的人才供给危机、教材同质化下的课程资源危机。在国际社会正在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背景下,国际中文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应充分发挥好语言文化在促进“民心相通”中的重要作用,以“积极响应”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以“主动跟进”回应本、硕、博学科体系建设,以“合作发展”搭建世界文明交流平台,以“融通中外”构建国际中文话语体系。国际中文教育要在变局中开新局,需将自身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创新、互联互通、合作交流、共建共享为根基,打造与世界各国各区域的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合作共同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