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开创了一种写史"范式",影响且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与编写。夏志清从文学性、人性和道德情感的角度评判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研究模式,与大陆以"革命斗争"思想启蒙"改造国民灵魂"等关注视角迥然不同。对言词、字句和文字本身细腻的关注是文学史编写文学性的体现,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编写的基本立足点。就此而言,夏著的典范意义对当前文学史编写如何走出困境有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杨玲 《培训与研究》2008,25(11):21-23
评价文学作品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载道,这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从其对文偏审美和文重载道的中国现代作家们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评价文学作品应该将审美与载道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3.
评价文学作品应该侧重审美还是侧重载道,这历来是人们争论的焦点。本文试以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为例,从其对文偏审美和文重载道的中国现代作家们不同的评价标准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评价文学作品应该将审美与载道充分结合。  相似文献   

4.
从当今正确的文学理论观视角,对留美文学理论家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进行分析评价,认为该书政治立场偏颇,价值观西方化,对某些作家评价过高,而对我们认可的进步作家却肯定不足。我们必须明辨是非,对此书的观点只能选择性地吸收,不可盲目照搬。  相似文献   

5.
美国华人学者夏志清先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撰写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自问世以来,即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几经曲折,该小说史终于在大陆得以正式出版。本文试图分析它的写作特点,并对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问题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6.
1961年夏志清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英语世界第一本全面论述中国现代文学的著作。作者在著作中运用了文学研究的新理论和新方法,论述了1917年文学革命至1957年反右运动的半世纪间中国小说的流变与传承。本文将从跨文化语境与主体意识两方面来探讨《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由于夏志清先生的海外华人身份,学界在研究他对待现代中国文学采取的独特视点和批评理念之时,更多的是关注其西方意识的渗透和西方理论视角,而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其生命历程和思想脉络中的潜在投影,这些恰恰是其文学理论建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故而在解读其著作过程中,要使用一分为二的观点,不能顾此失彼,只有这样才能对此进行公正的评判,也能更好地汲取到夏式独特的批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正1961年,任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的夏志清先生用英文写了使其一举成名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这是一本中国现代小说批评的专著,也是一部开中国现代小说史写作先河的文学史专著,自问世以来就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此书由耶鲁大学出版后,立即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热门书,也是欧美不少大学的教科书。当时国内已经出版了的现代文学史著作有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蔡  相似文献   

9.
作为新文学史的一个文体部类,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无疑得益于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的影响;同时作为小说史,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又必然得益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的诸多启发.通过分析,论证正是在<史略>与<史稿>的交互影响下,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得以不断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书写,从第一部到新近的一部,其间的影响与反叛之源流关系,可通过对以下议题的探讨得以呈现:1,作为体裁史的"小说"史,如何区别于普通的文学史书写?2,作为文学史之一部门的"小说史",如何处理"文学性"与"历史性"的关系?3,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现代性"有哪些理解和叙述的途径?在对夏志清、王德威、陈平原、杨联芬等学者书写实践的比较分析中,可以看出,中国现代小说史的撰写是由一系列具有鲜明时代学术问题意识串联起来的链条,在部分地、相对地解决某一时代特有的问题之时,其写作本身又衍生出了新的、为后来者所接续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夏志清将文学史的写作回归至文学本身,他将文本的价值放在文学史写作的第一位,从这样的角度出发,他对文本进行了仔细的分析和比较,这样的细读使他寻找到了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作为一名提倡"真实"写作观点的学者,他将这种观念带入到他的文学史写作中,他不惜用一些主观性较强的语言阐述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这样的做法引来了众多争议,不少学者批评他的这种做法缺乏文学史所必须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他对文本价值的评判是一种遵循文本阅读体验的"客观"。夏志清的这种写作范式赋予《中国现代小说史》不可复制的高度和灵魂,使其成为文学史写作中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2.
夏志清以布鲁克斯的新批评与李维斯的"大传统"作为理念渊源和精神内景,采用中外对照与文本细读的方法,对中国现代文学的传承与流变进行梳理和审视。他在推崇文学本身美学质素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对作品道德意识的探讨。并以"感时忧国"精神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特色,这使他的批评也呈现出了富于直觉印象和整体思维的中国式特色。当然我们在肯定这些深刻洞见时,也会清醒地看到他对"意识形态"的过于警惕与对小说人物典型化塑造的轻视,导致了他对某些作家尤其是对鲁迅解读的偏狭。  相似文献   

13.
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陈大康先生的《明代小说史》,冲破传统小说史研究中仅用作家作品分析来证实已知的古代小说发展通则的藩篱,将与小说创作有关的诸种因素视作一个多元互动的有机整体,构建了一个明清小说在作者、书坊主、评论者、读者以及统治阶级的文化政策这五者共同作用下发展的研究模式,其创辟拓展之功,得到学术界普遍首肯。全书将明代小说发展进程分五个阶段进行阐述,亦努力灌注了这一指导思想。书末12万多字的《明代小说编年史》,也是一部史料丰富、考据扎实、参用价值很大的力作。这里选登的是该书“导言”的主要部分。  相似文献   

14.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以小说与稗史的考辨为基础,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小说的独特的进化历程。这种建立在对小说与稗史考辨基础之上的小说史观,符合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实际,揭示了中国古代小说不同于西方现代小说的独特审美趣味。重新审视《中国小说史略》之小说史构建,对于今天我们构建民族小说理论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鲁迅是我国20世纪初影响最为巨大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中国小说史略>是我国第一部小说史专著,开创了我国小说史研究的体系.在此书中,鲁迅运用中西互补的研究方法论述了中国小说的发展和变迁,评述历代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评析各类小说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色.文章从鲁迅准备工作的进行和研究方法的选择两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鲁迅小说史研究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6.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影响海内外的著作,他的学术研究在海内外同样具有影响力。但他对鲁迅的评价过低一直是备受争议的部分。他的学术立场、学术个性、学术方法以及艺术精神有创见,富有启示性。但是创见就是偏见的立场并不能回避偏见存在的事实,尤其是文学史书写中,创见中应有的客观、中正与厚实是历史叙述必不可少的品质,而这恰恰是夏氏鲁迅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小说史的编撰始于夏志清,其“优美作品之发现和评审”的小说史观对贯串于20世纪80年代国内的现代小说史编撰热潮具有非凡的启悟意义。其后国内的小说史编撰从草创到繁荣,从最开始的阶级论、反映论主导的小说史观发展到杨义吸纳各家之所长,创出了开阔的综合性小说史观;再到陈平原剑走偏锋,以小说形式的演变为重心,从而扭转了以小说内容为重心的传统模式。这其中无疑暗藏了小说史观变迁的一条逻辑线索,对其加以梳理,将有利于形成一个关照现代小说史的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是一部独创性的著作,不仅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在今天仍备受争议。夏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对中国现代文学具有独创性的见解,但由于他没有深刻理解文学为人生的社会历史价值,使他的一些观点带有偏见和主观色彩。  相似文献   

19.
夏志清先生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对张爱玲、沈从文、钱锺书等人的发现值得标举,也为中国现代小说研究增添了一抹亮色。但是,他以意识形态化的批评贬抑了一部分左翼作家,尤其对于丁玲,夏先生的批评过于倾向于政治偏见,有些甚至流于对作家人身的诋毁,失去了一个文学史家应有的风范。  相似文献   

20.
童李君 《文教资料》2010,(33):236-237
《中国古代小说史》是一门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全校性选修课程。它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使高职院校学生掌握赏析中国古代小说的有关知识和基本方法.提高阅读和鉴赏小说的能力,通过对优秀古代小说的学习.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以及审美素质,塑造健全人格,提升生命境界。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可以使用精讲细读、模拟情境、自由讨论等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小说的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