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2.
谢丽娟 《文教资料》2010,(30):82-84
浪漫主义剧作《海上钢琴师》一经问世,便紧紧吸引了中外观众的眼球,这一轰动效应不只在于它所具有的唯美的视觉冲击力、令人匪夷所思的故事情节,重要的是.它以深邃的思想阐释了一种“别样”的人生。本文通过该影片所包含的人生意蕴,分别从剧作中透露出的以有限生命传达出无限的人生真义、人在自身所处困境中的艰难抉择及其不遗余力地宣扬生之意义三方面来进行品评.以寻求人生当中有限与无限这两者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与《红楼梦》中主人公在追寻生命价值过程中体现出的孤独感和个体独立性的对比,从文化差异的视角分析阐述其社会渊源,展示在中德两国传统文化影响下个体共性与个性追求的差异,从而映射两个民族不同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4.
正义和邪恶就像一个杯子里的两种液体.早已融合在一起。永远分不开了.  相似文献   

5.
《浮士德》这部作品洋洋大观,涉猎极广,出现了多样母题,如死亡与重生、爱情、巫术等,而行文紧凑,结构精巧,母题的纷呈没有影响其整体意韵,反而赋予其独特的魅力。通过分析其中的主要母题,从全新的视野解读了这部经典作品。  相似文献   

6.
文学与音乐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考察外国音乐史,特别是欧洲音乐史,我们就会发现大量的这样的实例:音乐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借鉴音乐的表现形式,二者互相渗透、互相阐发。自从歌德的《浮士德》诞生以来.欧洲许多第一流的音乐家都从宏大的《浮士德》中获得过灵感,  相似文献   

7.
歌德的伟大诗剧《浮士德》取材于中世纪的民间传说 ,与原素材相比 ,诗剧有两处重要的改动都与圣经有关 ,一是开头“天上序幕”中上帝和魔鬼的打赌 ;二是结尾浮士德的得救升天。圣经对《浮士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作者对素材的提炼上 ,也表现在诗剧的主题上。《浮士德》的两大主题———“信仰得救”和“自强不息”都打上圣经的深刻烙印。它的三大戏剧冲突 :上帝和魔鬼的冲突、浮士德和魔鬼的冲突、男女主人公浮士德和玛甘泪各自的内心冲突都遵循了圣经提供的善恶二元对立的美学原则。诗剧还吸收了不少圣经的典故和经句 ,成为它有机的组成部分。可见 ,圣经是《浮士德》的重要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8.
《离骚》与《浮士德》虽然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作品,但两者存在可比性。从时代背景来看,《离骚》吸收了战国士文化的精神;《浮士德》虽然不是典型的狂飚突进时代作品,但歌德仍然将狂飚突进的时代精神带进了《浮士德》。从作品精神来看,《离骚》主人公用九死未悔、体解未变的精神来追求美政理想;《浮士德》则执著地寻求宇宙人生的真理。在求索形式上,《离骚》采用了上叩天阍、下求佚女的追求方式;《浮士德》则让主人公出入天人古今,在神魔幻境中展开热烈浪漫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浮士德》是哥德创作的一部伟大的诗体悲剧。由于它巨大的文化内蕴、深遂的思想和不朽的艺术形象,从一诞生便被欧洲一流的音乐家谱写成大量音乐作品。本文就从这个角度着重评述了瓦格纳、莫扎特、贝多芬、门德尔松、舒曼、斯卜尔、柏辽兹、古诺、李斯特、柴科夫斯基等人创作音乐作品《浮士德》的特点及艺术成就,说明文学与音乐的互相关系和互相作用。  相似文献   

10.
<道德经>以古汉语写成,多为三言、四言韵句,偶尔有些散句,是当之无愧的哲化诗.这里从阐释学视角出发,选取同时期不同译者的第一章译本-Arthur Waley(1934)和林语堂(1942)为文本材料对比探讨他们翻译的异同并分析他们译本的合理阐释,最后得出由于道德经原文本的开放性,在阐释多样性的空间里,一个合理阐释应包含有无限和有限的辩证统一关系.合理阐释的无限与有限的有机结合,可以为以后的诗歌翻译活动提供更多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12.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浮士德》     
<正>推荐者语如同莎士比亚写下《哈姆雷特》一样,作者写下《浮士德》同样是出于内心那个快要爆炸的自我矛盾。是艺术创造的力量使他获得了这样一种认识:人的矛盾的根在人的内心,艺术家的一生,就是在这个矛盾  相似文献   

14.
讨论了数学中有限与无限的联系:无限是有限的基础;无限是由有限构成的;有限由无限组成;无限是有限的延伸。有限与无限虽密不可分,但它们也有质的区别,而超限数更是远离了有限数。  相似文献   

15.
母题是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对这一概念的误用和滥用。对概念误解和模糊界定的结果致使母题数量惊人膨胀,这不仅让人无法分辨那些新发现母题的真假,也让母题本身的概念日益泛化模糊,甚至挑战了学者们对母题的一些基本理论界定。这种理论上和实践操作上的矛盾正是源于对母题数量的有限和无限无法确定,只有对这个问题的确定才能矫正当下研究的偏颇。从各种权威与经典的母题定义和界定入手,综合研究的结果表明母题在数量上既是有限的也是无限的,即在特定的时空中它的数量是有限的.在永恒的时空内它又是无限的。  相似文献   

16.
运用根纳普理论,发现《浮士德》潜藏着“通过仪式”原型,并结合荣格“阴影”“自性”“阿尼玛”等概念,挖掘《浮士德》的艺术魅力。《浮士德》的心理学内涵在于浮士德之路即是追寻人的完整自性之路,魔鬼即是人的阴影,人要学会同化和控制阴影。海伦等形象是浮士德的阿尼玛,起着内心导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德国《个人所得税法》根据纳税人义务范围不同将纳税人分为无限纳税义务人和有限纳税义务人。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在德国境内拥有住所或习惯性居住的自然人。扩展的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为德国公法法人所雇佣,并领取工资薪金的德国籍人,及其德国籍的、没有所得或仅有承担德国纳税义务所得的家庭成员。虚拟的无限纳税义务人是指从德国取得绝大部分所得的欧盟其他国家居民兼公民及其配偶。有限纳税义务人则是在德国既无住所,也不习惯性居住的自然人。无限纳税义务人就其境内外全部所得向德国承担纳税义务,但应适用客体和主体净所得课税原则,并允许其与承担无限纳税义务的配偶共同缴税。有限纳税义务人仅就其来源于德国境内的所得承担纳税义务,但不适用主体净所得课税原则,设最低税率25%,且原则上实行源泉预缴。  相似文献   

18.
《圣经》作为歌德创作《浮士德》或隐或现的重要灵感来源之一,使得这部诗剧的思想、情节、结构等不可或缺的创作要素都可在《圣经》文本中找到原型。同时,由于作者歌德本人生活时代的变迁,又使得《浮士德》文本创造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从而形成了原型的"归化"与"异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歌剧《浮士德》中玛格丽特从单纯美丽的形象变为爱慕虚荣,再从虚荣到疯狂,最后自杀灵魂得到救赎的形象变化过程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旨在告诉大家把握形象的重要性,特别是声乐表演者,只有准确把握人物的形象,才能完美地再现作品。当然这对音乐教育工作者也很重要,如果做的不好,会误人子弟。文章最后提出了研究的现实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运用阐释比较方法,基于《红楼梦》与《浮士德》文本和文化的共相和异相表现形式,揭示二者所显示的文化精神内涵,以促成异质文本间或文化问的对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