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第二单元“应用题”一节,编排了3组7道例题,三步计算的一般复合应用题(例1-例4);相遇问题(例5、例6);四步计算的应用题(例7,选学内客)。例1解答应用题的走过程,总结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步骤;例2、例3在巩固固应用题解题步骤的基础上,看重展示一般更自画用题的结构特征及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考过程,教给学生一般的解题方法和策略。例2前的准备题是解答相遇问题的基础,要使学生把握”同时、两地、相向、相遇’R两人所走路程和乌两卖的距离相等这一相遇问题的特征。例又例6的教学需紧扣相遇问题…  相似文献   

2.
“相遇问题”应用题具备典型的结构特征,它的数量关系富有思考性,它的解题有着一定的规律性。因此,组织好这类题的复习,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与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很有裨益。揭示特征,归纳解题规律。基本的“相遇问题”应用题在结构上是由两个物体相向运动而形成,且运动时间具有相同的特殊关系。基本的“相遇问题”有三种情况:“相遇求路程”、“相遇求时间”与“相遇求另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在组织复习时,每种情况我设计了一道基本题,采用先练习后归纳整理的方法。在解答后,引导学生从数量关系、题目结构上进行比较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3.
“相遇问题”应用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的教学内容,该课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同学们,我们在鼓掌时,两只手是怎样运动的?谁能从两只手开始运动的位置、时间、方向及运动的结果告诉老师?生1:完成一次鼓掌的两只手开始运动的位置先是在两侧,运动时间是同时进行的,方向相对,结果是两只手合在一起。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位置:两侧(两地)两手运动时间:同时结果:合在一起(相遇)方向:相对(相向)师:很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相遇问题”(板书)。(投影出示)张华家距李诚家390米,张华每分钟…  相似文献   

4.
一、从实际问题出发抽象解题思路,建立常规习题解题模型 相遇追及问题在高中物理中都是以各种习题展示在学生面前,由于运动的复杂性,在学生的脑海中头绪混乱,毫无着手点.因此,可以通过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帮助学生建立运动模型,通过分析体会,理解并总结成口决:“时间关系,位移关系,运动各描述各.”  相似文献   

5.
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基本解题法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通过“反例”,可以巩固、深化概念,培养学生解题的准确性;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为学生提供问题的直观背景:利用“一题多解”的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深化概念,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解题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6.
柯岩 《物理教师》2008,29(10):51-54
运动学是高中物理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相遇类问题能较好地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是高中物理的常见题型,其共同特征是两物体相遇时刻在空间上处于同一位置。追及问题也可看成相遇问题的一种。本文对高中所及的各种运动相遇问题进行例析,其基本的解题思路是:(1)对两物体运动过程进行分析,有时要画出示意图;  相似文献   

7.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只编入“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数量关系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  相似文献   

8.
相遇应用题是行程应用题的一种,九义小学数学教材里的行程问题只教学“相遇”问题,即“两个运动物体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若干时间相遇”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相遇应用题及其教学。相遇问题题中反映的仍是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由于涉及两个运动对象,解题时除了考虑速度、时间、距离三者关系外,还要考虑:运动方向、出发地点、出发时间和运动结果。数量关系比较复杂。掌握基本数量关系及其它们之间的变化和发展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如下三个层次:一、在视例题前的教学,充分做好解相遇应用题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解题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我们在实践中体会到,在解题教学中巧设陷讲,让学生经受挫折,可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愤”、“排”状态,积极进行思维活动,提高教学效果.1设置陷阱,深入理解概念根据学生理解、运用概念上的常见错误,设置馅饼,让学生步入误区,而后纠正,可使他向更深刻地理解概念,促进灵活应用.在复数三角式教学中,我们编拟了如下判断题,使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例1判断下列结论是否正确?说明原因.(1)复数1+itga的辐角主值是。;(2)若argz—0,则arg。一2。-0;(3)若。gzl一八,。rgl。…  相似文献   

10.
何豪明 《中学教研》2014,(12):44-45
解题教学,我们教的不是解题技巧,而应该是解题的通性通法(“通性”是概念所反映的数学基本性质,“通法”是概念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解题的通性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普遍联系的观点和辩证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幻灯片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尤其在教学诸如较为抽象的“相遇问题应用题”时,效果更为明显。在教学开始时,我在投影仪上放置两个可活动的展示两人相向行驶的灯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上两个人在干什么?(运动)怎样运动的?(重点理解“两地”“同时”“相对”“相遇”等词义)然后在学生理解运动状态的前提下,教学例题。我是这样设计的:在第一组灯片下加一组两人每分钟行进的背景图,抽动第一组灯片,让学生观察1分钟、2分钟、3分钟后张华、李诚各自走的路程,直至两人相遇。…  相似文献   

12.
相遇应用题属于典型应用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仍然是速度X时间一路程。但是有些稍复杂的相遇应用题,因为运动对象的运动时间不一,增加了解题的难度,如果指导学生处理好“先”与“后”、“静”与“动”的关系,可以大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一、处理好“先”、“后”关系相遇应用题是两个人#两个物体参与运动,如果出发时间有先有后,造成运动时间不一,容易导致学生解题错误。例l.甲、乙两地间有一条公路,客车以每小时25千米的速度从甲地升往乙地;1.5小时后,货车以每小时对千米的速度从乙地开往甲地;再过3小时,两车还相距15千米。…  相似文献   

13.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第九册第二单元第2小节的教学内容是“三步计算的应用题”,共有6例,包括归一、归总、计划与实际比较和相遇问题。各类应用题各有特点,解答也就有不同的规律和方法。归一问题要先求单一量;归总问题要先求总量;计划与实际比较的应用题则要从两者的比较中找到解题的方法;相遇问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速度和”。例1-例4要求先分步列式,再列综合算式解答。相遇问题可以通过两步计算解答,但求路程则要掌握两种解答方法。一、做好铺垫,促进转化教学中要找准新知识的起点,做好铺垫,促进学生心理机能由最近发展区向现有…  相似文献   

14.
相遇问题例1教学谈贲友林相遇问题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路程、速度、时间三个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主要特点在于走的人数(运动物体的个数)由一个变成了两个,需要考虑到物体运动的时间、方向、结果等问题。六年制第八册第40页的例1是相向运动求路程;例2是...  相似文献   

15.
物理题不论什么题型,解答时都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即物理概念(或定义)、物理规律、物理定律和物理公式.很多同学在学物理的过程中总感到所时懂了,自己解题时却很容易出错.其原因就是解题时不依据任何物理规律,而是凭着没有经过认真分析、思考过的感觉或想当然就妄下结论,出错就在所难免.下面就《力和运动》谈谈解题时如何依据“四项基本原则”.(注:此章没有公式)一、惯性现象有关惯性现象的问题,解题时抓住两个物理规(定)律:其一,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其二,惯性定律.这类题目以问答题出现的居多,答题时不…  相似文献   

16.
丁玉莉 《物理教师》2011,32(6):24-25
追及和相遇问题分析的一般思路包括:(1)分析两物体运动过程,画运动示意图;由示意图找两物体位移关系;据物体运动性质列(含有时间的)位移方程.(2)找到两个关系:①两个物体运动的时间关系;②两个物体相遇时必须处于同一位置,即两个物体的位移关系.  相似文献   

17.
奥苏伯尔认为,“教育者的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够推导出一套带有普遍意义、适合教学的原则;学生如果遵循这些原则,便会产生有系统地导致解答的转换作用,我们把这一套原理称作策略(strategy)”。在数学解题的实践与研究中,“回到定义上去”是一个非常有用的解题策略。该策略能使我们从名称走向概念,从名称式的把握走向概念式的理解,在一定意义上使我们成为有效的思考者和推理者。  相似文献   

18.
雷丽珍 《湖南教育》2005,(24):42-42
一直以来,应用题中的行程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总是一道难题,每次考试或测验,都有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解答。尤其是在一些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行程问题中,往往只有时间这一种量(一般的行程问题中都要有路程、速度、时间这三个量中的任意两个),根本没有明示两个运动体的相向、相遇,或者同向追及是在多少路程中发生的,这就给解题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的过程中,能引导学生根据题意恰当地设某段路程为单位“1”,并以此为尺子来度量两个或几个运动体在不同的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的长短,就能使数量关系明朗化,将问题化难为易。  相似文献   

19.
“追及问题”是对研究单个物体(或质点)运动的延续和拓展;这类问题常涉及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质点)在某段时间内发生的相关运动。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相撞的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追及问题主要研究同向追及问题,同向追及问题的特征是两个运动物体同时不同地(或同地不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一定时间之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追股问题中的相撞问题是运动学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该类问题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和记忆 “速度、时间,路程”三量间的相依关系。 (二)理解 1.相遇问题事理及“相对开出”、“相向而行”,“相遇”等词语的含义。 2.“速度和”、“单一量”等概念在题中具体含义。 3.相遇问题,归一问题及三步计算的一般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