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心理因素,旨在为沙滩排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与正常发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最后在如何训练沙滩排球运动员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2.
影响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心理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分析了影响沙滩排球运动员预判能力的心理因素,旨在为沙滩排球运动员技战术水平的提高与正常发挥,提供一些可参考的建议。并在如何训练沙滩排球运动员所必需的心理素质方面,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参加2007年日照"铸福杯"沙滩排球冠军赛的部分运动员进行调查,分析得出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员已经具备了世界最优秀沙滩排球选手的身高条件,但平均年龄与世界优秀选手相比差距很大,我国沙滩排球运动员绝大部分都来源于室内排球运动员,沙滩排球专业训练年限较短,比赛经验不丰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评价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根据文献资料调研及专家问卷确定其身体形态特征指标后,于2006年对中国现役全部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进行测试。国外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资料来自国际排联。与国内一般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相比,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具有身高臂长、踝细小腿长、体重大、肌肉含量高的身体形态特征。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基本身体形态指标与世界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没有差别。尽快构建、完善与世界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相适应的身体形态模式,并根据我国国情制定出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身体形态评价标准将有利于为我国沙滩排球科学选材和科学训练提供专项形态上的定量参考。  相似文献   

5.
激烈精彩的沙滩排球比赛,既是运动员精湛技术的展示,也是其心理素质的比拼.运动员只有具备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在比赛中正常或超长发挥技术水平,游刃有余地应对风云突变的赛场.本文以沙滩排球比赛"爆冷"现象为切入点,对沙滩排球比赛制胜规律进行思考,以推动沙滩排球运动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人体运动链功能发挥的同步性和高效性对运动员运动技术的发挥有着重要影响.为了验证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与其最大扣球速度之间的关系,即与人体运动链功能之间的关系,通过核心稳定性系列测试以及雷达测速枪分别对我国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和最大扣球速度进行评价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高水平沙滩排球运动员最大扣球速度与作为核心稳定性组成部分的水平面核心回旋肌群爆发力有显著的相关性,与其他两个运动面的核心肌群耐力相关性非常小和没有相关关系.建议沙滩排球运动员提高排球扣球速度的练习应侧重水平面核心回旋肌群的爆发力训练.  相似文献   

7.
黄世光 《体育世界》2008,(6):103-104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对沙滩排球运动员心理素质进行一系列的分析,并对沙滩排球运动员的选材提出了一定的见解,以期能为沙滩排球运动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参加十运会沙滩排球比赛的全部96名运动员进行沙滩排球运动损伤的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发生规律。结果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运动损伤总体发生率为47.7%;急性运动损伤发生率的解剖学分布由肢体近端向远端逐渐增高,慢性损伤则呈相反趋势;我国优秀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足踝部急、慢性损伤以及拦网时的运动损伤发生率显著高于国外优秀运动员。结论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及时调整运动负荷,创新训练方法,提高准备活动质量,完善技术动作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运动员的运动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中国优秀女子沙排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特征。方法:根据文献资料及专家问卷确定其专项运动素质特征指标后,对包括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队员在内的现役全部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进行测试。国外优秀女子沙排运动员资料来自国际排联。结果:(1)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速度灵敏性、弹跳、挥臂能力、柔韧性均优于中国一般运动员。(2)对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的评价包括评价指标及指标贡献率的确定、目标结构模型的建立。结论:(1)与中国一般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相比,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运动素质以动作速度快、爆发力大、柔韧性好、协调能力强和专项耐力好为特征。但与世界顶尖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相比,中国优秀女子沙排运动员的快速动作和爆发力相对较差。(2)速度灵敏性、弹跳能力、挥臂能力是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的核心素质。(3)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指标包括沙地X字移动、助跑摸高、掷实心球、坐位体前屈和沙地渐进式折回跑五项,且其贡献率依次降低。(4)建立中国优秀女子沙滩排球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评价的目标结构模型有助于中国国家女子沙滩排球队树立训练目标,使训练更有目的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环球资讯     
世界级专业沙滩排球运动员的运动创伤 Roald Bahr MD.PHD.研究目的:沙滩排球运动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但是,人们对因沙滩排球运动而引发的运动创伤却知之甚少,尤其是它的发病率和特征等问题。为此,美国著名学者、医学博士Roald撰文,以阐明沙滩排球世界级专业运动员们的运动创伤的发病率、临床表现的类型的。研究对象:以2001年世界沙滩排球锦标赛为背景,在188名参赛运动员中,选择了在这一赛季中参赛5次以上且有受伤当时的病案记录史的178名运动员(95%)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或召回等方式,将他们的创伤情况作一仔细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及特点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模式有课程模式、治疗模式和生态模式。心理训练与课程模式有机结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应秉持“心理建设优于心理预防”的原则,经过系统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心理调控技能,提高心理承受力。  相似文献   

12.
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的变化可在一定的程度上反应运动员心理训练进行情况、心理训练方法掌握情况以及心理训练的效果。本文通过对射箭运动员心理训练过程中心率变化的研究,了解不同心理训练内容对运动员心率所产生的影响及规律。  相似文献   

13.
优秀篮球裁判员心理素质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优秀篮球裁判员的心理素质和影响裁判员心理稳定的主观、客观因素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篮球裁判员的心理变化。研究了优秀篮球裁判员在比赛前和比赛中具体的心理准备和调整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篮球裁判初学者的心理状态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文献综述法、观察比较法和专家访谈法对篮球裁判初学者在执法过程中的心理状态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心理训练和改进不良心理状态的方法。旨在调整裁判员的心理问题,提高篮球裁判员的执法水平,培养初学裁判员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心理承受能力,对人们尤其处于人生发展重要阶段的大学生来说,是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女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遇到一些问题会心绪不宁、思维混乱、内心痛苦甚至酿成心理危机,导致极端行为(如自杀,离家出走等),而当这种心理冲突持续下去时,还会引起个体人格和“行为偏异”或者诱发心理疾病.通过有目的的体育锻炼,能缓解心理压力,摆脱挫折感,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相似文献   

16.
24例田径运动员心身疾病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英 《体育科技》2001,22(4):41-42
通过对24名专业田径运动员的心身疾病调查,发现田径运动员的心身疾病发病率高于一般人群,属高危人群,表明心身疾病的发病与职业、心理应激、性格等因素有关.指出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初步探讨运动员心身疾病的预防、治疗.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智障儿童行为问题日益得到社会的关注,智障儿童自身的特殊性,其行为问题更具严重性。本文在对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与正常儿童的区别、智障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以及当前的行为纠正技术上存在的问题等。在早期干预理论背景下,提出通过早期运动干预来预防和减少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产生。同时,对早期运动干预在改善智障儿童行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探讨体育锻炼对智障学生体质健康与心智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智障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干预,可以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参与体育锻炼不仅能促进智障学生平衡、协调、核心力量等体质健康的发育,而且有利于促进智障学生注意能力、自我认知、自我效能感等心理社会性发展。提示未来研究可结合智障学生身心发育情况,制定科学有效的体育锻炼干预方案,加强智障学生体育干预,从而促进智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张力为  林岭  赵福兰 《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疲劳及其控制是现代运动训练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对心理负荷与生理负荷、心理疲劳与心理耗竭之间的不同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进行了界定。讨论了心理疲劳的内源性因素和外源性因素,指出外源性的训练因素和管理因素是运动员心理疲劳的最重要原因。讨论了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测量方法,指出,心理指标与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较低,多维的、长期的和个人化的监测会更加有效。最后给出了控制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建议,包括变换训练及休息方式、提供社会支持、设置短期目标、悦纳自我和营养补充。  相似文献   

20.
为了进一步探索运动对情绪、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探寻它们之间关系。采用心境状态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症状自评量表,对扬州中学550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运动群体的情绪、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水平得分与非运动群体相比有统计学意义;情绪、人际关系与其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关系,且对心理健康回归非常显著。结论:运动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改善情绪、人际关系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即情绪、人际关系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