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研究性学习在数学课堂和数学学习中的渗入,我们的数学教学和数学学习出现了新的生气和活力,使我们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形成了新的学习理念.在新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该只停留在“知识的传授者”这个层面上,应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树立“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积极倡导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和“观、想、究、悟”八字方针.下面结合新课程的要求和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开展这“八字方针”.  相似文献   

2.
总评 回味整个教学过程,每个教学环节都体现了一种新的数学教学理念。一、改编教材——演绎知识发展过程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材料,往往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也就是要把“冰冷美丽”的学习材料回到“真实的情境”中,以便学生在解决“真实”的问题时,学会数学的思考,掌握学习的方法,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  相似文献   

3.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是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教学理念.作为一线的教师,笔者在教学中不断地尝试着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力求让每节课出新、出彩、出亮点.  相似文献   

4.
新的数学课程理念、新的数学教材,强烈的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广大数学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它要求数学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一种崭新的教育观念.要把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的运作,需要寻求“中介”,找到联系它们的环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下,数列教学的“四驾马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课程中,数列在教材中的地位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原来的高二学习,改在高一学习,由原来的放在不等式后面学习,改变为放在函数后面学习;而且现在高考对数列的考查力度有增无减.重要内容,重点考查.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拿什么样的“数学”给我们的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应该围绕着学生的主体发展组织教学,我们的教学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如我们在数列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围绕着化归思想、函数思想、类比思想、数学文化,层层展开教学,这是学习好数列的“四驾马车”.这也是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刻意追求形式之风仍存在于不少数学课堂,使数学教学极具“观赏性”,显示出一派“喜人”景象。我们在数学课堂常常看到孩子们“小脸发红。小眼发亮,小手直举,小口直开”的现象。特别是一些公开课、展示课、优质课,教师几乎是使尽浑身解数。实践操作、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游戏竞赛,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得鼓鼓的,学生的参与热情被调动得淋漓尽致。这似乎说明数学课程标准理念已经落到实处。但形式的背后露出浮华,折射出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倘若不冷静反思,则很容易使数学教学步入“歧途”。当务之急是要把握住数学教学的“根本”,防止以下几种错误倾向。  相似文献   

7.
数学的定理是数学的重要内容。如何上好定理课一直是数学教师研究、探讨的热点问题。在中学数学教材中常用“先给结论,后加以证明”这一传统模式编写教材,侧重于让学生接受,而忽视了让学生去发现。新的数学教学理念强调教师用新的数学教学理念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发现  相似文献   

8.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恐惧”。本文对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进行了探讨,以期使数学课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新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要求。如何贯彻课改精神,从新的角度审视现行的教学,使课堂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一、重生活———盘活教材谈到传统的数学教材,人们最直接的认识是“数学题目”。远离生活实际,缺乏生活背景的数学是一种枯燥乏味的数学,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教学中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一个个“小世界”。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更多地以学生已有有的“数学实际”为出发点。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进入课堂,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悟…  相似文献   

10.
张俊堂 《时代教育》2012,(24):140+158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挑战下,新的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下,学生的潜能得以提升,课堂充满勃勃生机和活力,有效教学模式和高效课堂异彩纷呈.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一套“做中学、教中学”高效课堂模式,探索出了一套符合教学实际的“做中学、教中学”高效课堂学习流程,使笔者的教学课堂呈现独有的特色教学模式和先进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1.
分析近几年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在优化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手段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和研究,但还普遍存在着种种问题,主要表现为“牵制式”教学模式制约着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教材的滞后性和教学思路的单一性制约了教师教学的自如发挥。  相似文献   

12.
本文是我们在“校本教研”活动中,通过初中二年级数学“正方形”教学的两个课例分析与反思.试图反映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影响下的课堂教学——基于发现的学习与基于接受的学习.比较两种“课堂互动”方式下师生的活动、思维的层次、教学效果等,即比较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问答的“质问式”与“对话式”.以教师为主的互动.或是教师引导下的以学生为主的互动——在课堂学习中的运用,提出新的教学建议,研讨若干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进入21世纪,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新世纪、新形势要求我们更深入地进行课程、教材及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一点是强调教学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强调学习过程,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认为学习是一种建构,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根据这些新的理念,1997年,我对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提出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数学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角。  相似文献   

14.
陶行知先生所主张的“活的教育”理念,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了,其中有关“活的教育”即“活的老师用活的内容、活的方法,培养活的学生的实践活动”的主张,对今天探索有效数学课堂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新课改如火如荼的情况下,作为施教者,教师要根据新《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构建出适应新形势的“活”课堂.教师要使自己的教学有效、高效,就应该深刻领会《数学课程标准》的精神内涵,贯彻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理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活用教材;要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充分展现生活的魅力,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活动中“做”数学;充分利用各种迁移来教学,使数学知识更加生动明了,数学学习更接地气,营造一个“活的课堂”.  相似文献   

15.
伴随着教育不断改革与“双减”政策的出台与实施,初中数学教育也加入改革的浪潮,“双减”政策提倡减负增效,为初中数学的素质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将课堂质量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并重,让数学课堂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本文结合深度学习的理念与“双减”政策的内容,对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转型策略进行深层次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阅读和思考,使他们能够掌握教材的要点,把握好教材的重难点,借助读的过程激活自身的数学思维,从而提升自己对数学的理解,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数学学习中,以提高整体学习的效果。基于此,本文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读”与“思”的意义及价值进行了简要分析,就如何搭建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读”“思”框架展开了研究,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读“”思”增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赵晓龙 《成才之路》2020,(4):114-115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需要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活动。数学课程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生活化应引起教师的重视,文章从数学教学现状出发,阐述数学“实践与综合应用”教学生活化的具体措施,强调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利用多媒体等先进手段增加课堂学习的趣味性,注重教学活动的生活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通分”是小学数学第十册教材上的一个教学难点,由于这部分内容属于“纯数学”,学生学习时感到比较枯燥:如何让这部分数学知识“活”起来?我们在教学中进行了尝试,现以课始的教学实录为例具体谈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大数学”教学观.“大数学”教学研究加强教材整合,拓宽生活数学渠道,增加数学实践活动,突出数学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学生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体验数学、学数学、做数学,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实现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目标.最后,我们提出了实施“大数学”教学的基本策略和做法,对实践效果做了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教学进程中,由于应试教育种种因素的束缚,广大的语文教师考虑较多的是怎样把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教完。以便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而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忽视了语文能力的培养。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教师的教学理念也在逐渐发生转变。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进行着大胆探索与实践。有些教师探索出了诸多有效的方式方法,因此在教学中结出了硕果。相反。有些教师却走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误区。未能在教学中达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