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如林 《中学物理》2012,(11):28-29
在高中物理“气体压强”教学中,通常会遇到“大气压强”问题,教师通常会建立两种压强模型来帮助学生理解有关问题,这两种模型分别是“重量模型”和“碰撞模型”,由于初高中教材衔接不够紧密,所以,学生搞不清“气体压强”和“大气压强”有什么区别,也搞不清“重量模型”和“碰撞模型”有什么关系,教师如不及时化解,就会影响学生对现有知识...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体现,也是取得教育良效的前提。一、教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如何对待学生,不仅仅是一个态度和方法问题,从根本上说,它是教师的“学生观”问题。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观点,就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教育方法。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评估中,经常会听到学生们反映“××老师讲课没意思”之类的话,即使一些优秀教师有时也感觉讲得不带劲儿,事实上,单从教学法的观点来看,对这些教师的课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地方,那么,何以会有这种现象呢?这就涉及了培养兴致的问题。课堂上,教师能够做到寓教于乐,教师的“一杯水”就能够全部转移到学生的“杯”里,学生也会从学习中得到满足感。相反,教师讲课方法单调,教师的“一桶水”也可能装不满学生的“一杯水”,也不能引起学生良好的情绪感觉,更不可能从课堂上培养学习愿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创设一种精神振奋的生机勃勃的“情…  相似文献   

4.
案例:周一下午刚上班,几位班主任就“冲进”校长室“理论”。原来是因为家访的事。这个学期学校对班主任的工作也进行了量化考核,其中规定班主任每月家访不少于4次。由于学校地处农村,通讯条件差,家访的路途又远,而教师有一部分又不是本乡本土的,所以很少有教师愿意去家访,学生出了问题就“叫家长”,结果学生不愿意叫,家长不愿意来,效果很差。而学校认为,家访是拉进学校与家长、教师与学生距离的一种良好的传统教育方式。所以,这学期做出决定:教师要定期家访,也得到了教师的认可。问题却出在了考核上,怎么来确定教师去没去呢?政教处采用了查…  相似文献   

5.
为体现缜密的思考、精美的设计、完美的表达,教师总想把备课中想到的问题一个不少地在课堂中呈现出来,以致大部分课堂时间都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中过去,很少有学生独立学习、思考的空间。这样的课堂虽也有许多“生成”,但大多只是对预设问题的精彩或另类回答,很少有真正的“问题”生成,即使有,也常为“顺利完成”考虑而很少认真对待,因此,也就很少有教师真正从学生需要进行施教。这种“问题一个不少”的指导思想,必导致教学设计由浅入深、面面俱到的特点,教师主导过多,学生主体不够。其最大的危害是扼制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使学生变得依赖、顺…  相似文献   

6.
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的批判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中国教育界也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呼声一片。其实,“教师中心教学”和“学生中心教学”各有特点、各有利弊,也各有自己的适应性,不存在孰优孰劣的问题。作为教学法的实施者,教师不应存有偏见,而要将他们同等看待。  相似文献   

7.
崔合 《辽宁教育》2010,(11):48-49
俗话说:懒爹娘养出勤快儿,懒师傅教出艺高徒。做个“懒”教师,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自己,都有很多好处。有时,教师的“详细分析、认真板书”反而使学生减少自己的思维活动,做作业时“照着葫芦画瓢”。也有教师对于学生的一些疑惑、遇到困难一点的问题,就急急忙忙地讲解,这样,只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懒,遇到问题不再去分析、去思考、去探究。  相似文献   

8.
王金祯 《甘肃教育》2008,(11):42-42
一、抓住契机,设置矛盾,激活思维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教师应该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会水到渠成。  相似文献   

9.
如果能以积极乐观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就会发现“问题学生”的背后也有积极的“希望”,负面问题背后也蕴含着丰富的正向教育资源,教师要用心地分析、智慧地运用它,就能收到“化腐朽为神奇”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习惯上人们把“问题生”界定为学习成绩低下,自暴自弃,不诚实,喜欢与人争吵,甚至逃学。但问题生并非一无是处,他们中有些操作技能水平较高,有些对艺术表现出很浓的兴趣。对“问题生”的教育,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教师工作的难点。其实,只要教师改变观念,教育“爱”字当头,再难教育的学生也就不那么难了,“问题生”也就没问题。  相似文献   

11.
1.要有正确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看法,对于一个教师来说,这是具有根本意义的问题。因为教师对学生有什么样的看法,就会对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也就是说,教师怎样对待学生是从他的“学生观”出发而决定的。如果没有正确的“学生观”,就没有正确的师生关系,就不能正确转化“差生”。 2.掌握学生的“向师性”。“向师性”是学生对老师的敬慕和服从,如同花草树木趋向阳光一样。主要表现有“差生”具有一定的“学生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形象很高大;学生都希望有个好老师;都希望受到老师的关注。  相似文献   

12.
一、问题提出有的教师抱怨“我们的学生提不出问题”,提不出问题,就意味着没有发现问题,就谈不上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去创新.其实,根源还是要反思教师本身,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提不出问题.老师、学生每天都在忙碌,几乎是忙于应付,这样就再也没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清  相似文献   

13.
1模糊也是—种教育技巧 教师遇到学生提出的奇怪问题,不可枉加指责,因为追求未知是学生的本能和权利;也不必对此类问题详加解释,只是告诉学生有些问题长大自然会懂。凡事不必都要让学生弄个一清二楚,有些问题不是想解决就能解决的问题。如果强求,不但不见成效,有时还会弄得一塌糊涂。譬如,学生问什么叫“意境”,教师的解释就不一定能让小学生领悟,就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准确表达出来也存在困难。  相似文献   

14.
在管理学生方面,国人向来是主张以严厉为主的。古代私塾的“手杖”之类的惩罚就不用说了,就连家长也是惯用“巴掌”与“棍子”。而对于现代教师稍显过火的“严厉”,只要不是真正的“体罚”,不少家长也是采取默许的态度。当然,现在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们对学生的管理,也是越来越有人性化的味道。对于校长来说,怎么来管理教师,实在是件头痛的事情。比起管理学生,教师好管多了,但是要想管好教师,难度却要大得多。我们探讨过许多“问题”学生的处理,但对于“问题”教师的处理,大家还是不愿意摆到台面上来议论。诸如体罚学生之类的大问题,那是…  相似文献   

15.
齐小健 《河北教育》2005,(10):10-11
教师往往把自己的感情投向‘好”学生,而往往对“问题生”抱有偏见,甚至反感。其实这些‘好学生”也只是学习成绩比较好,其他方面未必很好。久而久之。学生和老师之间就会形成一种不正常的情感状态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我认为,负责任的教师.应做到对“问题生”特别深情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对于教师来说,不能对学生施行体罚是众人皆知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就有明确的规定。然而,不能对学生施行“心罚”也许部分教师就从来没有注意过。首先谈谈“心罚”指什么。“心罚”通常指教师用不适当的语言或行为方式对学生施行的心灵惩罚。一、“心罚”的四种表现1.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表现为挖苦学生在学习、纪律、活动等方面的不尽如人意。比如对好动的学生说:“简直是长了猴子屁股,一刻也坐不住。”“冷嘲热讽,过多的指责”给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学生在嘲笑、挖苦中逐渐失去自信,成为一个自卑的弱者,在外界的负…  相似文献   

17.
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够答对时,我们往往会听到教师赞扬的语言:“对、很好!”其实,并非所有的“对”都可称上“好”。如有一位教师提出:“34□2这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有约数3,有几种填法?”的问题,学生回答:“3462、3402、3492、3432。”这样的回答就只能讲“对”,但并不一定“好”。  相似文献   

18.
俗话说:“教无定法”.这话不假,不同的教师教法各有千秋,同一个教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教学方法,在此就这个问题笔者谈谈自己的如下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9.
夏书芳 《辅导员》2014,(8):24-25
系列二:导学案编制的问题线索 在编写学案时,教师要提出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使知识问题化,从而避免以习题代替问题的倾向。这样一来,学生利用学案自主学习就不再只是做题,不同层次的学生也会因此生成不同层次的问题。学生带着不同的问题走进课堂,“对学”和“群学”也就有了合作的需求,从而也就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了。只有学生真正动起来,才会有质疑、辩论,展示才会具有探究性。  相似文献   

20.
“态度挂帅”,这是退休教师王晓春首次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形容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的一种思路:如果遇到常常顶撞老师、态度强硬的学生,老师出于自尊或者碍于面子,就可能怒火万丈,不顾一切地要压倒学生的气焰,打掉他的恶劣态度。教师并非圣人,也会有过错,我们能理解教师的心情,但是,“态度挂帅”的影响一般都比较消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