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姓在台湾为第一大姓。陈氏子孙自居台以来,群英荟萃,人才辈出,多为国之栋梁,在诸多领域建树卓著,影响深广。经考证:台湾陈氏源于大陆,皆属中原陈氏后裔。中原陈姓在漫长的社会变迁史中,不断徙居他乡,其中大部聚居于闽,后经闽迁至台湾的。  相似文献   

2.
闽台宗教文化交流及其对两岸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明清时期福建宗教文化随闽籍移民传入台湾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福建祖庙为根、台湾开基庙为枝、台湾分灵庙为叶的宗教联系,为了维持和强化这种联系,闽台宗教保持着十分密切的往来关系,在两岸关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闽台关系更加密切,大批台湾善男信女来福建祖庙进行谒祖,客观上推动了福建经济的发展,升华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并促进两岸政治关系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林树梅(1808—1851),原名光前,号啸云,金门(今属福建)人。本姓陈,周岁后过继时为水师千总的林廷福。廷福原配卒,娶黄氏为继室,黄氏生光左,早亡;树梅本生陈姓兄弟五人亦全部亡故。树梅面临一身承继两姓血脉的重任。树梅在林氏后嗣、分润宗族为宗族兴盛以及令二男复陈姓诸关系到血脉宗族等问题上,颇有自己见解。林树梅对诸如立后嗣、宗族祀产、过继子孙复本姓等实际问题的处置,对研究近代闽南金门等地的血脉承继、宗族活动将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央政府管理台湾文献丛编"之一种的《清代福建大员巡台奏折》,共收录福州将军、福建督抚、福建水陆提督及其他官员巡台奏折471份,对准确反映台湾地方经济社会状况、全面呈现福建大员轮值巡台制度的实际执行情况以及补证清代台湾历史史实等,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5.
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慈禧太后下诏曰:“台湾为南洋门户,关系紧要,自应因时变通,以资控制。著将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行驻扎.福建巡抚事务,既著闽浙总督兼管。所有一切改设事宜.该督抚详细筹议,奏明办理。”以此为标志,清政府正式决定台湾和福建划疆而治,在台湾设立行省。台湾作为中国一省的政治和经济条件从此奠定。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是台湾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 ,福建可以借鉴台湾人力资源开发的经验 ,从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积极培养人才 ,引进国际人才 ,加强福建与台湾人才开发的合作等方面出发 ,促进福建人力资源全面开发。  相似文献   

7.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海峡两岸各方面的交往日益密切。随着台湾教育祖国化进程的加速,闽台教育关系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一、福建为台湾培养和提供师资由于历史和地域的原因,福建与台湾的渊源十分深厚。光复后,台湾教育当局在全省范围内曾开展了一个查报学生祖籍的活动。其办法是制作学生祖籍调查表一份,分发各校填报;调查程序是先进行各校儿童部学生的祖籍调查,然后再进行各校民教部学生的祖籍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在校生中有相当数量的人祖籍地在福建。以台南市为例,当时全市民教部学生共1753人,祖籍地在福建…  相似文献   

8.
以现实的地域辖区而论,台湾之有书院,最早可以追溯至南宋时期的金门。以本岛而言,则施琅所创西定坊书院应为台湾最早的书院;与其后所创的8所书院,是台湾书院发展的初期,而不应认为是“徒具书院之名”的“义学”。以卫台揆崇文书院为转折点,台湾书院进入了成熟期,并由此迎来了台湾书院发展的高潮。福建书院的成功经验,为台湾书院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办学模式以供参照和借鉴。而赴台的福建官员和学者的努力,则是台湾书院成功办学的关键。在以闽学治台的政策导向中,台湾书院起到了振兴纲纪,教化民众,促进台湾经济、文化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复兴天地会乾隆末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失败后,在台湾与福建出现的以复兴林爽文时天地会为宗旨的秘密组织。在台湾以张标、谢志为首。张标籍隶漳州,向与泉州人不睦,欲结会以防泉人。后遇曾入林爽文起义之谢志,告以天地会结合法,即商定聚人结会,复兴林爽文时天地会。会内以图书印信为证,上书“福、忠、兴、万、合、和”六字,表示入会的人如肯忠心兴会,多多招人,大家合和,便有福气。在福建以苏叶、陈苏老为首。二人俱籍隶福建同安,向在台湾耕田度日,曾参加林爽文起义。事败,躲入内山帮助高山族种地。乾  相似文献   

10.
闽台文化同根同源,80%的台湾居民的祖籍地在福建。一部部族谱记录了福建各姓氏祖先迁徙台湾、发展台湾经济的历史轨迹,利用、发挥族谱所特有的血缘文化价值,以谱为媒,加强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增强台湾同胞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认同感,对最终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台湾群岛自古就是中国大陆的一部分,与福建地区密切相连,百余万年前华南的哺乳脊椎动物就从福建移入台湾。之后,大陆的智人约于五万年前徙入台湾。旧石器时代末与新石器时代,大陆的古越人又从福建或从迁入的南洋群岛徙入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地区的诸多氏族或部落。炎帝、黄帝的后裔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相继迁入台湾,以及建国前大陆大批汉人的迁入,形成今日台湾约2100余万同胞。同时,从三国起,大陆王朝就与台湾有了交往,宋、元已在台湾设立行政机构,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又建立了尊奉明朝的郑氏王朝政权,清康熙帝统一台湾,建立了地方机构台湾府,派官员治理。其后,台湾省一直隶属于中国政府管辖。  相似文献   

12.
闽台人力资源开发比较及合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力资源是台湾现代经济高速发展的关键。台湾与福建在民间人力资本投资动机、人才就业分布、高素质人才现状、科教投入、科技产出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 ,加强福建与台湾人才开发的合作 ,对两岸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由于台湾和福建同根同源,历史上渊源关系密切,拥有共同的文化传承,它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相比欧美国家的实践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借鉴性,因此本文从台湾创业教育的定位、形式、扶持体系以及实践平台等多方面探讨了其对福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日据的五十年间,虽然闽台之间的教育往来并不活跃,但相互之间的教育联系却是客观存在的,台湾籍民在接受教育,台湾少学生赴福建学习,台湾学生在福建的爱国活动,福建学校师生赴台湾学习和工作等,都证明相对隔离的状态并不能彻底闽台两地的教育联系。  相似文献   

15.
武颂扬为清光绪朝较早参与经略台湾的甘肃士人 ,官台湾凤山、恒春县知县 ,后内调宰福建宁化 ,补道员 ,赈济漳、泉水灾 ,特授二品衔。近得其墓志铭 ,因据以考其经略台湾诸事大略 ,以供留心台湾史事及甘肃地方史志者之参考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永达学院是台湾南著名的高等技术学院之一。2008年9月,该学院与福建工业学校成立海峡西岸首个由两岸院校联合开办的培训中心。福建省教育厅在之前出台了《关于实施闽台教育交流与合作工程意见》,内容涉及招收台湾学生、两岸酝酿学分互认等方面。其中,针对两岸院校最关注的两岸学分学历互认问题也有望在福建率先试点。福建首家闽台职业技能培训定点机构、两岸金桥(福建)就业机构星采学苑已经接受了台湾36批、近800多名学子到大陆考证。  相似文献   

17.
闽台民间信仰与两岸关系的互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闽台民间信仰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十分密切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形式是福建民间信仰通过分灵、分香、漂流等途经传播台湾后,台湾分灵庙则定期到福建祖庙进香谒祖。改革开放以来,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有了新的发展,除了成千上万的台湾信众前来福建祖庙进香谒祖外,福建祖庙的主神也应邀频繁赴台湾巡游,接受信徒的顶礼膜拜。自古以来,闽台民间信仰在两岸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桥梁和纽带的重要作用,还有力地推动当今海峡两岸政治的改善和经济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试论闽台高等教育资源互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两岸"三通"的实现,闽台在高等教育领域里互惠共赢的合作突显巨大潜力,有待进一步拓展。目前台湾高等教育学额面临严重的"供大于求",而福建高等教育供给相对紧张,两者可成互补之势;台湾一些高校师资优秀、国际化水平高,又可带动福建提升高等教育竞争力。福建作为大陆与台湾沟通的"先行区",在沟通两岸关系方面具有与台湾"隔海相望、血脉相连"的"五缘"优势。闽台文化的统一性及近年来闽台日趋频繁的交流都为两岸高等教育资源的互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唐宋时期,福建士子学风大振,特别是入宋以来,福建更是人才辈出,这些知名学者中,有不少与三坊七巷有着不解之缘。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院教育的发展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其中福州鳌峰书院严谨、创新的学风更是对晚清台湾各地书院教育影响深刻。  相似文献   

20.
云豹属大型猫科动物,分布在喜马拉雅山东南,经缅甸以至中国大陆秦岭以南、广东、福建地区。台湾以分布在东、南部海拔1000米左右的山地为主。台湾云豹又叫乌云豹、荷叶豹、龟纹豹。虽名为云豹,但和真正的豹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