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英国平均每2郾1人有一辆汽车,每2郾3人有一辆轿车,汽车普及率位列全球第7。可能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少年会羡慕英国少年上学有校车接送、出门有父母当司机,可英国人自己却并不怎么引以为豪,因为他们担心这些“轮子上长大的一代”可能失去走路的能力,说不定将来双脚会变成“摆设”。不过,最近英国兰开夏大学的一项调查却给人们吃了颗“宽心丸”:英国少年没那么娇贵,因为他们外出行程的60%还是靠双脚走出来的。调查者还指出,对于17至18岁的青少年来说,双脚和公交车仍然是他们主要的交通手段,占据了他们所有行程的四分之三。因此说,英国“21世纪的…  相似文献   

2.
一天傍晚,朋友的一个刚进初中的孩子放学回来,见到我,很有礼貌地问了声好。我便把他拉过来问:“老师教给你们些啥?”孩子高兴地说:“老师可好啦,经常讲新鲜事给我们听。老师说,美国有世界上最高的摩天大楼,美国有计算最快的电子计算机,美国平均两个人有一辆汽车,三个人有一架电视机,老师还说,电灯、电话、飞机都是美国人发明的。”孩子说完便一蹦一跳地溜了,可一连串的“美国”、“美国”,却使我忽然想到了医学上的“立体盲”症。患这种病的人,检查视力可能都是一点五,但看东西往往会出偏差,因为患者视网膜上得到的物象,是一个  相似文献   

3.
曾听张中行先生说,英国的教材上讲拿破仑是被英国人打败的,德国的课本上则讲是被德国人打败的。有人问罗素,“让我们的孩子相信谁呢?”罗素答道:“让英国的孩子读德国的读本,让德国的孩子读英国的课本。什么时候大家不再轻易相信什么。教育就有成效了。”  相似文献   

4.
班里的孩子大部分都很活泼开朗,但也有一些孩子郁郁寡欢。没有哪个孩子天生会是悲观的,悲观心理倾向的形成,更多是受到了后天的影响。有些父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时候,往往是否定性的,譬如:“他是个胆小的孩子,从来不敢举手发言”、“他是个调皮的孩子,根本就坐不住”。如果孩子老是受到否定的评价,长此以往,他会觉得自己“很坏”、“很笨”、“很不讨人喜欢”,会觉得“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的身上”、“都是我不好,事情才会这么糟”。孩子对自己、对周围的人失去信心,慢慢地就会形成悲观心理。不仅如此,孩子还有可能遭遇一些“不幸”事件,如…  相似文献   

5.
生活天天     
英国人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两岁时就开始系统学习用餐礼仪,稍大一些,家长会要求他们做一些在餐前摆好餐具、餐后收拾餐具等力所能及的杂事。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家长的负担,另一方面也让孩子有一种参与感。 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给予积极鼓励。并且家长们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因而他们特别重视幼儿的偏食、挑食,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们还认定,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不仅会影响孩子摄入全面、充分的营养,而且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人见人厌的性格。  相似文献   

6.
记录     
英国孩子“数字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英国一项研究指出,贫穷家庭的孩子已经成为“数字两极分化”的 牺牲品,因为他们的父母没有能力像中产阶级那样帮助他们使用互联 网。这项南伦敦经济学院针对1500多名使用互联网的孩子进行的研 究表明,来自较好经济条件背景的孩子不仅有更多接触互联网的机 会,而且在利用其资源方面也有更大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在发达国家的家庭里,父母普遍都重视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强精神,因为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要求社会成员必须具备这种能力和精神。英国的家庭教育,在西方各国中是较有特色的,被称为“绅士教育”。在英国的家庭中,你绝对看不到对儿童没有理由的娇宠,犯了错误的孩子会受到训斥甚至惩罚。英国人普遍认为:对孩子的溺爱和娇宠是孩子独立人格形成的最大障碍。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适应社会的需求,独立地去生活、工作,就必须从小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英国人的家教是非常严格的。言谈举止符合标准,对人彬彬有礼,是对每一个孩子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8.
《家庭教育》2011,(7):95-95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越是要求孩子吃净盘中餐,他们可能越挑食,严格控制孩子的食物摄取却可能培养出“大胃王”。  相似文献   

9.
人格是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似乎是一个很学术的名词,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观察到“人格”。比如,一个孩子乐观自信,不怕失败,活跃而有创造力,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具有健全的人格。”若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常常自卑,或常主动攻击他人,我们会说:“这个孩子可能有人格障碍。”  相似文献   

10.
人有追求快乐的本能,所以当面对痛苦的时候,总是表现出极大的不情愿,本能地想要逃避。孩子也是如此。但是“痛苦”又是人必然要经历的。人生不可能只是一种节奏,有变化,就会有不确定性,也就会有不适应。对于发展中的孩子来说,尤其如此。  相似文献   

11.
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了。目的是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用餐习惯,学会良好的进餐礼仪,具备种种值得称道的素质或性格。鼓励孩子自己进餐。孩子长到一岁至一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菜。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杜绝偏食、挑食。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的坏习惯多是幼儿时期家长迁就造成的。如幼儿一个劲儿地只吃某种菜而对其他菜不屑一顾时,家长往往会把此菜收起来。他…  相似文献   

12.
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终归要有面对失败的时候。如果孩子还小,家长们就会一笑了之,抢着帮他把问题处理掉,或者干脆让孩子放弃,认为他的能力还不足以完成这个任务,等他再大一些,就完全能够胜任了。英国人麦克夫妇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常常会让孩子去做些力所不及的事情。麦克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只有经历过失败,才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也只有一步步成功,孩子才能真正地长大。”麦克的儿子查理就是这样长大到10岁的,如今这个小男孩不但会自己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修理家里的水管、电器,就连修汽车也能说个头头是道。查理第一次做事,是在2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3.
有一位农村学生家长,欣喜地对别人说,他最近从自费订阅的一本杂志中看到一篇文章,是有关人的差异问题的,文章说:遗传学指出,人的雄性和雌性染色体“混合”时,会产生8,300,000多种组合。当染色体中的基因进一步“混合”时,可能产生6千万亿种组合,再加上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世上不可能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明白了这个道理,这位家长就再也不拿自己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相比了,也不硬逼自己的孩子处处向别人家的孩子“看齐”了。又比如,有一位家长,通过看书  相似文献   

14.
<正>说起自己的未来,同学们肯定都有特别的期待和想象,谁不希望自己将来颜值出众,事业有成哪。可要说到未来的人类,你有想过再过很多很多年,你的孩子的孩子的孩子会是啥样子吗?哇,这可真是个考验“脑洞”的有趣话题!爱学习的你可能知道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物种会为了生存而千方百计做出适应环境的改变;  相似文献   

15.
《小学生》2005,(7):16-16
期望是动力,但期望过高就会变成压力。不少父母希望孩子成为“人上人”,孩子考试稍差,便冷眼相对;如果排名靠后,便暴跳如雷,甚至大打出手,给孩子造威强大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这样做的结果,就会像法国人海涅所言:“即使种下的是龙种,收获的可能是跳蚤。”使孩子成为一个最没有志气的平崭之辈,变成“人下人”。  相似文献   

16.
陈杭 《教育》2012,(7):64-64
英国人对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视的。孩子出生后,家长便把家庭教育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英国人的家庭教育,可谓“无空不入”,就连餐桌都成了父母教育孩子的家庭课堂,而且形成了一种社会传统。“餐桌教育”内容主要分为三方面:一是进餐礼仪,二是进餐习惯,三是环保意识。寻常的餐桌,成了英国人见缝插针的家教课堂。  相似文献   

17.
幼教博览     
英国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做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们就开始了有意无意的“餐桌教育”了。鼓励幼儿自己进食。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幼儿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应该积极鼓励。杜绝孩子偏食、挑食。英国家长认为,餐桌上对孩子的迁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放纵,不仅会影响孩子营养的摄入,而且还会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难以自控等不良的性格。3岁以上孩子如进餐时不慎弄脏了桌面,家长会叫其向旁人道歉,并要求孩子清理弄脏的桌面。英国家长认为,此举可培养孩子礼貌待人的习惯。另类…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餐桌教育英国家庭素有“把餐桌当成课堂”的传统,从孩子上餐桌的第一天起,家长就开始对其进行了有形或无形的‘进餐教育”。孩子长到一周岁至一周岁半时,开始喜欢自己用汤匙喝汤吃莱。绝大多数英国家长认为,孩子想自己进食,标志着一种对“人格独立”的向往,完全应给予积极鼓励。英国人普遍认为,一个人偏食、挑食  相似文献   

19.
从中世纪开始,在英国年满16岁的孩子就有资格参加一种独特的“成人礼”——一次规划好的欧洲大陆之旅,当然旅程里会有一些特别的安排以考验孩子是否勇敢坚强,是否会沉湎于享乐与风花雪月不能自拔。  相似文献   

20.
李仁 《家教指南》2003,(3):49-50
“父母是什么?”面对这道试题,您可能不加思索地就会侃侃而谈:父母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父母是孩子忘年交的朋友,父母是孩子的心理医师,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监护人……等等,等等。但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父母的言行同他们的自我标榜大相径庭。严格地说,有些人竞亵渎了“父母”这一神圣的称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