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等教育应注重对「开拓型人才」的培养郑国爱赵羽世界新技术革命在飞速发展,我国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正处于攻坚阶段,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课题——怎样培养开拓型人才。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和造就那些能适应现实社会和技...  相似文献   

2.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是高等教育研究与改革的永恒主题。人才培养要坚持邓小平的“三个面向”,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按照这一要求,高校必须建立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关系到四化建设的战略问题。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  相似文献   

3.
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要面向世界,要面向未来。作为高等教育组成部分的体育,如何贯彻“三个面向”,适应新技术革命的形势,培养出能适应本世纪末下世纪初所需的又红又专、体魄健全的各种专门建设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为此,必须对现有高校的体育教育进行相应改革,否则,是不能完成这一任务的。  相似文献   

4.
我校是一所有着80多年历史的老学校,建国以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我校先后进行过一些教改实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后,我们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开展学校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着重就如何培养21世纪需要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一课题进行探索,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办学水平跨上一个新台阶。一、适应“三个面向”需要,培养现代中国人首先,我们认识到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和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如果依旧满足于培养知识型人才,热衷于考试的高分数,已远不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学校不仅应  相似文献   

5.
李鹏同志在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高等教育要“逐步建立使学校具有主动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机制”,高等教育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他强调,高等教育工作“不仅要看培养学生的数量,更重要的是看培养学生的质量,看学生毕业后能否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李鹏同志还对人才提出具体要求:“高等学校要坚持培养美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  相似文献   

6.
今年5月2日,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中国农业大学时,对农大学生提出了“要努力成为知行合一的高素质农业科技和管理人才”的要求。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者,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对农业院校大学生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在新形势下的重新诠释。它激励我们深入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探讨如何以新的教育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努力培养知行合一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谈高校教学管理模式变革与系统创新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时代的进迁 ,科技革命和知识经济成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高等学校要向培养创造性人才转变 ,这是一项涉及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全局性的、战略性的系统工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的创新教育 ,对于现行的以传授已有知识为目的的教育观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教学方式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必须加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使之适应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教学管理模式怎样变革、系统如何创新 ?我们从不同角度与多个层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一、对象与主体同属 ,实现管理观念转变…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我们整个教育工作的一项根本方针。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教育必须更好地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为祖国的四化建设培养出各方面的人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培养人,即培养祖国四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高级专门人才。很自然的就会提出这样一些问题:高级专门人才在智育上的要求是  相似文献   

9.
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原则问题。高等教育担负着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培养输送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职责,其办学宗旨就是要输送自己培养的又红又专的“四有”人才,促进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与进步。这是发挥高等教育社会效益的一种具体表  相似文献   

10.
一、在智能培养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等教育提出了新课题。做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在正确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智能。单纯地传授知识,已不适应于“知识爆炸”的科学发展的现实。我们这学期在给机械系七九届三个班讲课过程中,对于培养学生智能进行了一些尝试,有了一些体会。这首先是个教学思想问题,也就是说做为一个教师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到传授知识与培养学生智能两者的辩证关系,要把两者有机地  相似文献   

11.
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首先表现为对人才的需求。大学能否培养出可被未来社会接受的,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有用人才,将是中国能否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之一。为此,我们要科学地估量新技术革命对大学教育的深刻影响,认真研究新技术革命向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2.
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中的结构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结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量指标。质量问题不是单纯的培养质量,而是一个结构性因素。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既要从宏观上把握高等教育的结构,明确学校、院系和学科的定位,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又要从微观上、从学校本身把握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理顺专业结构、学科结构与理论结构,使我们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由于党的路线的正确和领导的英明,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是,从当前国家形势发展的速度来看,高等教育事业还须加速开创新局面。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方向。目前来说,就是要迎接世界新的技术革命的挑战,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一、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的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缩短,且各学科之间不断产生新的渗透和结合,这就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要培养有较宽知识面和掌握多种技能的人才。为培养这样的人才,以适应新学科产生和发展的需要,十分有必要对我国现有的教育状况作  相似文献   

14.
以林坚为师     
话剧《年青的一代》不仅提出了如何当好红色接班人的问题,还提出了怎样培养坚强的革命后代的问题。这给了我们教育工作者更深刻的启示。我只从林坚身上取两点谈些体会。革命的长辈林坚在百忙中不忘记对下一代的教育,对林育生、林嵐、李荣生等青年严格要求,循循善诱。他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考虑到与“创业”紧密联系的“继业”问题:“我们这代人千辛万苦打下了江山,我们的下一代呢?他们都会继承我们的事业,还是可能出现一些败家子呢?……”林坚对培养革命后代的高度责任感和深厚的革命感情,是我们首先要学习的。我们教育工作者担负  相似文献   

15.
上海第四师范学校和其他一些单位联合举办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班,对创造教育、创造型人才的培养进行讨论和研究。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创造性是现代人才的本质特征,主动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是现代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要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要适应四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必须培养创造型的人才。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示。邓颖超同志号召全国  相似文献   

16.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要靠人才。人才要靠创新教育。创新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尤为重要,是高等教育的灵魂和天职。要学习邓小平教育理论,遵循《高等教育法》,自觉开展创新教育。要适应培养具有创新精种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需要,努力推进和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要创造一种培养创造力量的条件,营造一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教学民主氛围和环境。要建设一支善于从事创新教育的高教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17.
我完全拥护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和省高等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指出:“要实现二○○○年的目标”、“人才的准备是核心问题”。最近中央领导同志又明确指出:“八十年代要为九十年代经济振兴作好人才准备,应该把心思、精力、经费、人才首先放在培养师资的问题上”。把师范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这对我们  相似文献   

18.
教育要适应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邓小平同志提出:“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三个面向”中有个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培养开拓型和创造型的人才。那么,学校如何培养出这种人才呢?我认为,重视教学中的提出问题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也是当前教改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高等教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主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各条战线培养了大批人才,解决了十年浩劫造成的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同时提供了一批科研成果,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高等教育成绩是显著的,但是,去年春夏之交的动乱和北京的反革命暴乱表明,高等教育也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小平同志在接见首都戒严部队军以上干部时的讲话中指出:“这件事爆发出来,很值得我们思索,促使我们很冷静地考虑一下过去,也考虑一下未来。”根据这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改革应当面向信息社会就业市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迎接信息化的挑战,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世界各国把希望寄托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人才的培养上。我国一般劳动力严重过剩,但符合产业结构、适应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要求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要能在信息化社会拥有一席之地,关键是要落实“科教兴国”战略,面向信息时代社会就业市场,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培养社会发展急需的劳动者和高科技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