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学生活化是指以生活化的素材与方式展开数学教学,包含了"生活化"和"数学化"两个维度.数学生活化是激发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促进数学深刻理解的阶梯,培养抽象概括能力的素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形成合理数学观念的基石.生活化的情境应该体现数学知识本质,引发学生数学思维,指向数学教学目标\源自真实生活情境,基于学生知识经验.  相似文献   

2.
小学数学是小学基础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将数学学习与学科联系起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从学生熟悉的学科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积极关联现实生活与数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的经验,同时尽情地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人们离不开数学,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4.
让数学走进生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相似文献   

5.
生活化教学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了很多鲜活的生活事例,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解决真实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意义,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6.
初中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活化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增长数学教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以初中数学学科为主要分析对象,探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7.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所以说,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数学学科的很多知识和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也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本,将生活引入课堂,使学生能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知识,感受数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学会用数学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它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学习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学数学.本文围绕在数学教学中如何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这一主要论点而展开.文章阐述了就数学学科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以生活中的数学材料为背景,捕捉生活的素材,使之数学教学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达到学以致用,体现“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20,(3):86-87
小学数学是培育学生思维逻辑能力,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结合生活化教学对小学生展开数学教育可以提升学生关于数学运用于生活重要性的认知,促进学生将学习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生活化教学主要是指结合生活案例、生活实践、生活常识等展开教学,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训练,是提升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在此,仅以本文和大家就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原则、不足之处等探讨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生活化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本文所说的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是学习数学应为生活服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解决抽象出的数学问题,再回到生活中应用数学.如何让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今笔者抛砖引玉,以举一隅以反三.一、知识生活化,激活课堂氛围对学习最好的刺激就是对知识的兴趣.数学知识的生活化,能使学生对数学萌生深切的自我认知感,从而始终保持强烈的学习欲.所以,教师要不断升华教学文本,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改造成生活中看得到、摸得着、听得见,且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容,让学生真真正正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例如在讲授"不在同一直线的三点确定一个圆"这一重难点时,  相似文献   

1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体现生活性。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又广泛应用于生活。实践表明,寻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实例,让数学从生活中走来,有目的地将数学问题提炼出来,再将数学知识回归生活,既能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眼光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生活中的数学意识,又有利于发掘每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这无疑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积极性的"活力源泉"。如何实现数学生活化呢?本文介绍了笔者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兴山 《成才之路》2014,(36):97-97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也能够在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生活就是数学教学的核心,教师应该把握“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在数学课堂中融入更多的生活化的元素。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主要分析了在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加入生活化因素的意义和一些具体的措施,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数学。  相似文献   

14.
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从数学语言生活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数学情景生活化等方面借力生活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学习数学、感受数学,倡导数学回归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相似文献   

15.
数学源于生活,根植于生活.数学教学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钥匙,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趣味性.我认为要在课堂中体现生活中的数学,应从以下“四个让”着手:一、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学习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同时在新课标的理念中提出"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基本的是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掌握、运用数学,在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数学教学生活化,即在生活中发现数学、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中运用数学,是我在教学中贯彻新课程理念的一个思考。数学教学生活化,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是数学;生活的数学化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理解数学和感受数学;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问题,达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学生能在使用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问题进行了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7.
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影子,数学是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课堂中,不仅仅要教授数学理论,更要在课堂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让生活变得更美好。在生活化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兴趣能得到培养,课堂能更充满活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自主创新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范春玲 《考试周刊》2013,(48):62-63
传统的数学教学强调知识的训练,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而如今倡导的教学"生活化"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在生活实践中运用数学,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实现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在教学中构建生活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有趣的数学问题;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思考;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数学问题也来自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所以在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的教学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回归生活本身。新课标要求增强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和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能力。而小学数学的一个主要学习目标就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该以实际生活为出发点,并谨遵新课标进行教学。本文对生活化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影响做详细的分析和研究,从而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变得生活化,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相似文献   

20.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与数学紧密相关,数学教学生活化可以使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到数学中去,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文章从知识学习生活化、看待世界数学化,知识应用生活化三个角度阐述以生活化进行数学教学设计,供广大教师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