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育并举,德育为首。通用技术这种实践性和创新性较强的课堂有效渗透“德”的养成,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理念指导倒推通用技术学科教学改革,实现学生“德育”与“技能”双向素养的有效提升,是促进高中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落实落细的有效途径。成都市龙泉中学校通用技术课堂教学,在教学设计中做好项目选择,在真实情境中渲染立德树人品质;教学实施做好目标渗透,在“1+1”互助合作中体验立德树人品质;以“过程+结果”的评价方式验证立德树人品质,从这三个方面进行通用技术教学立德树人学科教学表达探究。  相似文献   

2.
王冰清 《学周刊C版》2019,(18):191-192
文章重点分析了新时代小学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理念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小学教育"立德树人"理念的落实现状,并从五个层面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在小学教育中的渗透路径,将"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研究和探索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策略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秉持立德树人的理念,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提出高职英语教学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有效策略,即不断加强师德修养,提高教师的育人意识;明确德育目标,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优化教学内容,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孙瑜潞 《学苑教育》2019,(14):43-43
中国强调以德服人,而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当前教育体系正处于改革阶段,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要抓住这一发展时机而有效地渗透在教育教学的各个角落中。而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是一种比较受欢迎的德育教育模式,尤其是与语文这一学科相结合,更是可以利用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来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例,探讨立德树人教育在其教学过程中的渗透策略。  相似文献   

5.
立德树人是我国新课改背景下主张的一种新教育 理念,也是当前我国教学的基本任务,因此,在高中体育教学中 渗透德育教育,则必须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四个字,优化教学 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本论文主要探讨的是高中体育教学中德 育渗透的价值及途径。  相似文献   

6.
高中政治课程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其内容与思政教育密切相关,但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只关注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在落实新课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对高中政治课程教学的要求有所提高,需要教师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渗透立德树人理念,促使德育教育走进学生内心,让立德树人理念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7.
冯硕 《天津教育》2021,(3):36-37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有效指导,有利于转变教师传统理念,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语文作为小学课程体系的重点,在立德树人教育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加快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本文将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探索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策略,为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文章以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参与活动设计、教学经验总结等方法研究立德树人理念下活动课程的实践策略.在课程开展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全员参与、细节渗透的原则,将立德树人理念贯穿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结合研究结果,文章简要阐述了立德树人理念下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践策略:指向德育树立明...  相似文献   

9.
新课标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是语文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渗透“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既能充分发挥其育人价值,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由之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需要教师把握课前阶段,做好渗透准备;紧扣课中阶段,采用多种渗透方式;关注课后阶段,延伸德育渗透。基于此,文章以课前阶段、课中阶段和课后阶段为立足点,详细论述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1.
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与重要目标——立德树人为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从立德树人的理念出发,建立数学学科与学生道德素养。人生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才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从更深层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因此,围绕新时期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立德树人理念渗透以及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等角度展开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2.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为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和目标准则。高校教师唯有要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理念,自觉承担立德树人重任,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天职;牢固树立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真正做好学生的引路人;注重发挥自身榜样的作用,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行为世范,方能更好地践行好立德树人。  相似文献   

13.
《考试周刊》2020,(23):23-24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要求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德育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保证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准确定位教学目标,采用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14.
立德树人在当下教育中是十分重要的,同样,立德 树人的教育方法也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严肃对待。历史教育 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学生从初中学习历史开始就接收到从古 至今中国及世界历史的发展变化,同样,高中历史中运用立德 树人的教育方法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高中历史教学在任务的安排上不仅需要引导学生 增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储备,增强对世界历史的认知与把握,更 重要的是需要教师通过史料教会学生立德树人,提高学生自身 的道德素养,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步发展。本篇文章就高中 历史运用史料立德树人的教育展开部分思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立德树人"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先贤早已认识到培养有德之才是长远之计。当今社会,教育改革发展的主题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对于一线的历史教师,学科渗透就是实施德育最基本的途径之一。历史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德育资源,缜密制定教学环节中的德育目标,把落实基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正迈向纵深,强调要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素养的核心学科,面临着新的挑战。新课改要求将立德树人理念渗透至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做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引导及德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促使学生成长为具有优秀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基于此,本文对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渗透立德树人理念的路径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发挥着积极作用,将其渗透在数学教学中,可以使教学工作逐渐向科学的方向发展。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对学生的品德进行培养,使其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成为一名有责任、有担当的人才。在立德树人教育理念渗透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相应的引导以及支持,通过渗透情感教育,使学生感受到尊重与关爱,从而在学习当中越发自信。小学数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引入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使其真正理解学习的含义。  相似文献   

18.
高中语文新课标基本理念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字的输入、输出,它是交流的工具.语文课程学习融合了多元化内容,其中人类最为基本的德育内容也是其中一部分.可以说,高中语文是渗透立德树人教育的最佳途径,也是塑造学生正确人格的主要途径.然而,受多方面元素的影响,高中语文教学重点更多的是语文知识系列的构建,从而忽略了学生德育培育,使得立德树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显得薄弱.现如今是信息时代,多元化信息不断冲击学生的视野,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和学生甄别信息,并借助互联网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谈一下"互联网+"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中立德树人教育策略.  相似文献   

19.
当下高等教育要求各科和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三全教育”,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根本目标。“课程思政”具有多重属性,它是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是新的课程观、新格局的教育体系和教育实践活动。该研究立足于高职院校公共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精心设计单元教学实施方案,将英语教学和课程思政相结合,智育与德育相互渗透,达到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资助工作的历史沿革、主要目标、内蕴逻辑指向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由于资助工作还未真正纳入到教育环节,因此在立德树人层面还存在理念缺乏、工作矩阵尚未形成、资助客体意识不到位等问题.对此,提出提高政治站位,强化"立德树人"理念、增强资源配置、搭建"立德树人"矩阵、激发成长动力,根植"立德树人"意识等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