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二十四节气”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潜藏的教育资源(歌谣、谚语、书画、工艺品等)、丰富多彩的节令活动以及特色鲜明的饮食习俗也深深地融入了人们的生活中。因此,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中,将“中华二十四节气”文化与幼儿园的活动相结合,对构建具有可行性、可推广性的“二十四节气”课程体系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彦 《福建教育》2023,(22):42-43
二十四节气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既能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也能强化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幼儿园教师需要主动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活动,落实生活化原则,借助实践活动做好幼儿培养工作。  相似文献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对于少年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小学以“二十四节气”为抓手,以“项目化推进”为活动形式,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校本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4.
"二十四节气"作为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凝结了中国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可将生物学科教学与二十四节气文化相结合,引导学生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知识。重庆市云阳县第三初级中学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二十四节气融入教学实践活动,丰富了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学校教育的内涵,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学生在感知、领悟、践行二十四节气文化的过程中拓宽了知识面,提升了观察、思考、实践运用的能力,增强了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5.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基础上得到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在庆阳乡土地理校本课程中开展“二十四节气”教学活动,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学生中传承发展的教学实践思考,是新时代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营建和赓续特色地域文化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富有民族价值观及民族特征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一流传至今,依然对现代农耕有着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二十四节气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是一种无形的精神财富,将之应用于幼儿课程资源建设中,可以培养幼儿的传统文化观念,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群体中传承的重要举措。基于此,幼儿园需融合传统文化,并将二十四节气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优化幼儿园课程建设,完善幼儿田园教育,以提高综合素养、塑造幼儿核心价值观念、培养幼儿传统文化意识为核心思想,打造具有特色的幼儿课程。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大力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也面临巨大的挑战和革新,改变以往单一、枯燥的说教式品德教育方式迫在眉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能极大地丰富小学德育教学的内容,历史名人、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爱国故事等都为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教育素材。文章针对如何有效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切实提升小学生品德的方法进行研究,梳理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小学德育工作效果的实施策略,以便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陈海英 《教师博览》2023,(30):10-12
随着党和国家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也越来越关注。挖掘传统文化的育人元素,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体系,成为教育工作者教学与科研的新方向。本研究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创编节令儿歌为例,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9.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二十四节气就是劳动人民经验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为了拓宽学生视野,汲取节气文化精髓,培育审美素养,我们开设“二十四节气拓展课程”,以二十四节气等丰富的传统文化为教学素材,采用学科融合的形式,进行主题式教学.这不仅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扎根于学生的记忆和情感最深处,而且能...  相似文献   

10.
<正>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季节、物候的记录,是人们在生活中经过不断探索与发现,总结出的一年四季的自然现象和季节特征,主要用于指导人们的劳动生产与生活。二十四节气作为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被誉为“时间里的中国智慧”,201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录。教育传递文化,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文化价值确实激发了国人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很多幼儿园也纷纷尝试将其引入课程中,旨在让幼儿体验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人文科学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科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弘扬中华传统科学文化必须从小做起,通过“寻觅二十四节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年轻一代学子的心中厚植民族文化情、涵养中国根。本文应文化自信背景,从节气文化教育出发,结合二十四节气的精神特质与教育价值,从目标归宿和内容架构两大方面提出了“寻觅二十四节气”主题活动课程的设计构想。在目标归宿上,从认知性、情感性、体验性、探究性四个维度上提出构建年段主题目标框架,细化年级主题活动目标;在内容架构上,提出以二十四个节气为主题打造序列化整体化内容,重点优化组合活动方式。  相似文献   

12.
汪文静  黄菲 《中学生物学》2022,(9):74-75+96
将劳动教育结合二十四节气知识和相关的古诗知识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领学生们到学校阳光农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课。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关爱生物的生命观念、勇于探索与实践的科学精神、热爱劳动的社会责任,也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3.
《福建教育》2022,(3):4-5
<正>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人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启蒙教育等各领域。“二十四节气”蕴含着中国人对自然、  相似文献   

14.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特有文化因子,是古人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体现。在小学劳动教育中,融入二十四节气文化,能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校开发了《节气物语》劳动教材,开展跟着节气去劳动的体验教育活动。学校根据《节气物语》教本,设计节气的主题活动教学,在“巧”字上下功夫,注重实践与养成、形式与内容结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呈现出来。这样使学生的创造力被激活,生命力被唤醒,他们既受到传统文化的洗礼,又受到了劳动教育,教育效果斐然。  相似文献   

15.
《考试周刊》2020,(19):153-154
古人通过对自然规律的不断探索总结出二十四节气,如立春、惊蛰、寒露等。将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一方面能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本文通过对节气与幼儿园课程的有效分析,详细阐述在幼儿园生活化课程中融入二十四节气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旨在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在语文课程中开展节气教学,沿着二十四节气的路线,引领学生读节气歌、填节气表、过节气日、做节气卡以及诵读节气诗文、撰写实践习作,进行语文综合学习,使学生了解节气气候现象,体验风俗人情,感受节气文化,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良好发展,自从进入到现代化社会以来,很多人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上出现了很多在认知方面的偏差。这其中就包括二十四节气,通过二十四节气歌能够充分体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智慧结晶。在二十四节气歌当中所包含的不仅仅是人们开展的农事活动,为人们的衣食住行提供良好的保障,其中还包含着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当中不能够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初中生对这样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是十分重要的。基于此,本文针对初中生学习二十四节气、感受先人的智慧,促进学校教育的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有着悠久的历史。二十四节气中包含着有关农业、生活、风俗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有着极高的传承价值。《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小学时期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初始期,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剖析二十四节气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设计多样的微课程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丰富学识与认知,促进文化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基于历史经验的思考,科学总结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博大精深,承传5000余年而经久不衰,新时代通过哪些措施来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西方文化思潮泛滥、文化传播不平衡以及传统民间技艺传承出现断层,是造成文化强国战略阻滞的主要因素.本文提出如下提振策略:挖掘中国当前成就背后的文化渊源,开发传统文化数据的规模优势和潜在价值,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方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育和生产生活,提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步伐.  相似文献   

2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缺位主要表现在缺乏前瞻性的教育理念、系统性的培育机制、多元化的输送方式三个方面.究其原因,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足以及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冲击.应搭建立体的文化教育平台,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推动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素养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