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数字时代的高校教师需要具备数字素养。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对提高教师数字素养水平、赋能学习者数字能力提升、培养富有创新性和批判性的数字公民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需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符合我国实际国情的成分要素和评价标准。通过梳理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构建,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分为专业素养域、教学素养域和促进学习者域,并下设二级指标:将专业素养域分为数字软件使用、与他人合作交流、数据分析能力和专业发展能力;将教学素养域分为数字资源选用与创造能力、数字教学设计能力、数字教学组织和数字教学评估能力;将促进学习者域分为学习者数字学习能力、数字交流与合作能力、数据安全意识。未来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构建需要结合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确保框架构建的实时性、科学性和规范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数字素养已经成为高校教师教学中的必备素养。但当前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仍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有待提升、数字化课程设计能力不足、数字化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数字素养意识不够等不足之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来提升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和措施,包括加强教师数字素养自觉意识、建立数字化教育教学培训体系、加强教师数字素养课程设置、建设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推广数字教育工具的应用,以及加强数字化教学研究实践。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和数字化教育应用能力,推动高校教师数字化教学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新一轮教学变革并改变了教育行业的格局,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水平则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业的质量和效果。本文主要概述了数字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分析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从建设数字教育资源平台、引进优秀数字教育资源、细化教师数字素养标准、开展数字素养培训和提升活动、建立数字教学评价系统等方面提出了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提升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和思路,帮助其提高数字素养与教学质量,以实现教育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数字能力是为了工作、休闲和交流,自信和批判地运用信息社会技术的能力,被称为数字时代个体终身学习的八大关键能力之一。培养学习者的数字能力成为当下教育教学的重点,作为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在数字时代的发展,数字布鲁姆为学习者数字能力发展提供了一种信息化教育实用框架,通过建立数字布鲁姆与数字能力发展之间的映射关系,从学习目标设计、关键行为外显、技术工具应用3个维度,具体阐述了数字能力3层次、11项能力要点的信息化教学思路和实施建议,为有效提升学习者数字能力提供了数字化学习策略。  相似文献   

5.
数字化时代高校教师的数字素养不仅包含认知、收集和获取数字信息的能力,而且包括数据分析、交流、沟通和评价的能力,在解决数字问题中保障数字安全的能力。高校教师提升数字素养有利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适应数字经济发展需求和变化,以数字变革推进教育强国建设。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面临“数字信息茧房”“数字意识形态风险”和“数字鸿沟”的现实挑战。教师数字素养的提升有赖于贯彻落实教育数字化战略,推进数字技术与数字素养融合发展;优化数字资源配置,推进数字信息与数字素养协同发展;营造良好数字生态,推进数字治理与数字素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6.
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是“十四五”时期推进数字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探究数字时代大学生数字阅读对提升大学生综合素养意义重大。在阐述数字时代加强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重要性的基础上,文章分析大学生数字阅读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宏观层面提出政府制定与出台相关数字阅读教育政策、加强网络监管、搭建全国网络资源平台的相应对策;从中观层面提出高校推动数字阅读课程化和制度化、加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阅读指导、完善图书馆数字资源的相应对策;从微观层面提出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数字阅读观、明确数字阅读目标和养成良好数字阅读习惯的相应对策,以期提升大学生数字阅读素养,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7.
数字科技的爆发式发展对公民应有的能力素养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欧盟为了从教育实践层面培养合格的数字公民,于2017年专门面向成员国教师发布了欧盟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期望通过此框架指导和提升教师的数字胜任力,以赋能学习者数字胜任力的发展,从而培养富有竞争力的数字公民.此框架由专业化参与域、数字化资源域、教学和学习域、评价域、赋能学习者域、促进学习者的数字胜任力域构成,共涵盖22项具体能力.值得提及的是,此框架还从胜任力发展的视角研制了教师数字胜任力进阶发展模型,以指导教师对其胜任力水平开展自主评价和个性化发展.该框架对我国教育信息化2.0阶段推进教师发展具有启示意义:应尽快开展教师数字胜任力研究、制定教师数字胜任力发展标准,以及从以人为本的发展视角持续推进教师发展实践.  相似文献   

8.
王霞  原洪玉  李宗威 《教师》2024,(4):93-95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的提升对于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领导力的高水平研究人才至关重要。文章旨在构建一种适用于人工智能时代的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框架,并探讨其提升路径。通过对国内外教师数字素养内涵的比较,文章以信息获取与评估、数字工具应用、数字数据管理、数字沟通和协作、创新教学方法应用五个能力为基础构建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框架,建议从提升数字化意识与责任、提升教学素养和专业素养、利用数字技术指导学生发展三个方面提升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文章为提升硕士生导师数字素养提供了新思路,有助于培养符合人工智能时代所需的高水平研究人才。  相似文献   

9.
数字技术越来越成为教育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数字素养作为未来教师的核心素养,欧盟及其成员国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已发行七个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经分析,七个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核心构成要素为: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内容创造、数字化交流协作、数字化安全、数字化评估。为推进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落地,欧盟及其成员国积极探索培育路径,提出完善数字化新基建、提供融合数字技术的多样化培训项目、构建数字化学习共同体、加强数字科技伦理和法律规范建设以及开发数字化评估工具与标准。欧盟及其成员国教师数字素养框架的多维立体结构、发展进阶模型及其开发的自我评估工具,为不同利益相关者制定专业化教师数字素养框架提供了基本参照,为其他国家(地区)建立联动式教师数字素养培养和培训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国际社会构建高性能数字教育新生态提供了现实指导。  相似文献   

10.
在数字教育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决定着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包括基础层、实践层、探究层三个层级,具体涵盖数字意识与伦理、数据驱动教学设计、数字化教学研究与创新等12个具体维度。调查显示,当前高校教师数字素养与数据驱动教学新范式发展并不完全同步,存在数字技能薄弱、“数字+教学”融合程度及数字教学创新能力较低等问题。构建核心能力具体化评价标准、提升教师数据驱动教学实践技能及加强教师数字研修是转变现状、增强高校教师数字素养内驱力、推动高校教学范式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应然之道。  相似文献   

11.
随着以技术整合为特征的数字时代的到来,教师数字胜任力备受关注。结合角色理论对近十年国际颁布的教师数字胜任力政策文本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政策文本要求教师在数字时代作为公民的教育者,要有数字思维与伦理;作为教学工作者,要具备教学设计与创新能力;作为管理者,能建构与评估组织数字化的学习组织;作为专业学习者,应进行持续、合作、反思性的专业学习。未来应促进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创新者,在教师教育中落实数字胜任力培养学科化,并加快我国教师数字胜任力框架的更新迭代。  相似文献   

12.
数字化正在广泛深入变革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模式与成就。全民数字素养为创新、全纳、绿色、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支撑。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加速了世界各地的数字变革,也警示了提升社会韧性有赖于数字素养、数字技术、数字经济、数字公共服务以及数字基础设施的协同建设。本研究围绕欧盟在2022年发布的2.2版《欧洲公民数字素养框架》的创新特征展开讨论,以点面结合的方式比较分析该框架与欧洲数字素养框架体系中各项框架以及与欧洲终身学习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中多项框架的关联配合,进而研讨欧洲数字素养框架建设的经验。  相似文献   

13.
贾源 《甘肃教育》2023,(4):54-57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新时代教师纷纷主动适应时代变化、科技进步,不断探索将最新成果运用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上。基于新时代、新要求,教师需要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数字技术的应用价值和策略进行探究。通过研究发现,现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媒介素养不足、运用数字技术形式较单一等问题。为了真正提升数字技术的有效性,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的数字化转型,这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教师教育平台、创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全时、全域育人;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科学制定课程,培养数据分析意识;体现教师主导,转变课程形态,形成立体评价体系;拓宽教学时空,优化教学环境。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生存成了数字时代人们的生存方式,因而数字素养就必然成为数字时代人们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数字中国建设对公民数字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公民不仅要具有“数字意识”、学会“数字思维”、掌握“数字运用能力”,而且还要遵循“数字伦理”。尽管如此,公民数字素养培育并没有受到充分重视。在实际的培养中存在公民对数字素养培育重要性认识不足、公民数字素养培育缺少顶层设计和具体规划以及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欠缺等问题和困境。因而,要推进数字中国建设,走出公民数字素养培育的困境,必须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理论研究层面,要积极唤醒公民对数字素养重要性的认识,积极推动公民数字素养培育标准和培育内容的研制;在实践探索层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积极探索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公民数字素养培育模式和课程教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数字阅读素养作为数字时代公民必备的一种新素养,受到社会普遍关注。近年来,不同国家、组织机构、学者开展了数字阅读素养的相关研究。数字阅读素养是胜任数字阅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质,数字阅读素养框架构建是培养或涵化数字阅读能力和品质的前提。文章在对PISA、PIRLS、NEAP、ORCA、PIAAC等5个国际数字阅读素养测评项目,国内17个数字阅读素养框架,共22个框架梳理、比较的基础上,建构了公民数字阅读素养结构框架,框架分为4个一级维度及12个二级维度:(1)数字阅读意识维度(数字阅读态度和情感、数字阅读兴趣和动机);(2)数字阅读知识维度(数字技术知识、数字资源知识、数字阅读知识);(3)数字阅读能力维度(定位获取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反思评价能力、交流创造能力、元认知能力);(4)数字阅读伦理维度(隐私安全、规范道义)。  相似文献   

16.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者、学习者相互关系的深刻变革。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个性特征,才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的学习场所。本文基于数字时代背景的阐释,对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学习方式及其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7.
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数字时代,数字素养目前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普遍重视的国家战略竞争力。数字素养是指在工作、就业、学习、休闲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批判和创新性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欧盟十分重视公民的数字素养,将之确定为欧盟8项核心素养之一。为促进公民数字素养发展,欧盟于2011年实施“数字素养项目”,这一项目建立了数字素养框架,框架包括信息域、交流域、内容创建域、安全意识域和问题解决域五个“素养领域”,呈现一种多维立体结构,具有多元适用性。欧盟数字素养框架研究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研制与科学决策方法论,高质量完成这一系统工程;欧盟数字素养框架在内容上体现了将素养理解为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跨学科领域复合体素养观;欧盟坚持数字素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进,既保持持续跟踪研究的连贯性,又体现研究的宏观系统性。欧盟数字素养及框架研究的方法和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数字素养成为了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必须具备的一种基本能力。以初中英语学科师生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法,分析了他们的数字素养现状,发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师生对数字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和深入;二是师生的数字技能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多元化的数字环境;三是师生的数字创新能力较弱,缺乏利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创新和学习创新的实践经验。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强师生数字素养的理论培训和实践指导;二是丰富和优化数字资源和平台的供给;三是激发师生的数字创新动机和潜能。  相似文献   

19.
数字技术的出现,让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人类以往所使用的认知地图已经不能代表当前教育的现状,课堂教学需要重新构想、成像、设计和创造未来发展图景。面向数字技术新赛道,如何抓住时代机遇、主动寻求技术赋能,更大范围地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是课堂教学数字化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议题。宏观社会教育系统提出:将现代教育技术与整个社会环境相结合,以学习者为中心,面向更大的社会教育系统范围,并加强系统与其他组织机构的连贯性,从而打开应用一切学习资源的广阔空间。文章基于宏观社会教育系统理论思想与指导框架,构建了数字技术赋能下信息化教学的未来图景,并描绘其核心理念、关键层级、支持要素与推进理路,以期为数字时代信息化课堂教学实践提供创新方案。  相似文献   

20.
从数字素养到数字能力:概念流变、构成要素与整合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能力被视为数字时代重要的生存技能和知识资产,是指在工作、职业、学习、娱乐以及社会参与中自信及创造性地使用ICT的能力。数字能力包含工具性知识与技能、高级知识与技能、知识与技能的应用态度三个维度,这一概念框架聚合了从信息素养到数字素养等一系列相关子概念。通过知识、技能和态度三维度将数字能力概念框架映射至教育领域,重构其构成要素,从而建立起数字能力的整合模型。数字能力整合模型的建构为培养个体数字能力灵活考虑各种知识、技能和态度提供了基础,同时也勾勒了学习时代个人基本素养和教育目标的最新图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