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城市文化是由人类通过长期的聚集性活动创造出来的,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两方面的形态总和,深刻影响城市人群生产生活状态和城市物质空间生产方式.城市文化空间体系的构建是实现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支撑,许多城市片面地将城市文化理解为非物质层面的成果,忽略了城市文化空间这一文化物质载体的深刻作用.绿地空间是城市文化空间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历史文化街区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蕴藏着城市独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历史文化街区独具特色的空间肌理逐渐被破坏,探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对城市的文化延续与保护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空间句法作为定量分析的工具,能为研究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几何结构提供客观的量化结果,从而为其更新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以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的技术方法,结合实际现状,从整合度、选择度、可理解度3个方面分析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空间特征,进一步探究其空间形态特征与业态分布及历史文化要素分布之间的关系,从而为舟山定海古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保护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随着消费社会的深化发展,现代消费已成为影响城市空间形态演化的重要因素。以此为出发点,以消费文化的视角来考察城市空间,揭示20世纪80年代以来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形态的演化特征。研究表明:消费时代,城市主要根据经济诉求组织空间的生产,借助资本的熔铸,澳门半岛滨水空间建设呈现出博彩旅游化、高层豪宅化和空间巨构化等特征,并最终实现空间形态的重塑。在此基础上进行批判性反思,如城市消费空间与传统城市意象的协调发展、城市空间的阶级化和滨水空间的公共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国际学术界对城市文化空间的研究自21世纪初才逐渐被学界所重视,相关研究成果较少。近年来,随着不同学科、不同视角的融入,城市文化空间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内容日趋丰富。为探究国际城市文化空间的文献特征、趋势与研究热点,以1997—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中4844篇与城市文化空间研究高度相关的论文为基础,借助科学计量工具CiteSpace,对国际城市文化空间研究的发文数量、期刊分布、文献共被引、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显示:(1)城市文化空间研究领域发表的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多学科交叉研究特征相对明显,且相关研究领域与合作网络呈拓展趋势。(2)城市文化空间的经济、政治与社会生活等属性共同架构了城市文化空间不同层面的研究内容。(3)结合时代发展特征、避免学科间研究的割裂与断层,跨学科多角度融合成为城市文化空间未来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央文化区"作为城市的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中心,对于城市文化活力的增强,城市人文品质的提升有着重要意义。通过对江苏省13个地市城市公共文化空间集聚度的空间分布调查,认为,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空间的集聚度和集聚数量,与城市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集聚性与城市文化能级正相关;城市公共文化设施的集聚性也与城市规划的理念有着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6.
客家节日与城市文化空间的融合,即是客家节日对城市文化的物质空间、精神空间、行为空间中的塑造,具体阐释为以下三个方面:客家节日在城市文化中的价值传承,具体包括保持良好的道德价值、扩大城市文化空间群体的文化认同、传播生态发展意识;客家节日的娱乐性与公共性开发;节庆旅游资源开发。  相似文献   

7.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长江经济带和长江流域城市群规划建设,长江流域城市是国内城市现代化建设和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典型样本。近几年来,城市治理现代化问题的研究主要从经济、法律、公共管理、技术、生态等方面探索实现智能化、人性化、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现代化治理路径,鲜有将“文化”作为城市现代化治理的主要手段进行深入研究。《长江流域城市文化与治理研究》一书,从城市文化形象、文化精神、文化资源、文化遗产、文化空间、文化产业、文化品牌等7方面入手,以长江流域典型城市为研究对象,深入探讨城市文化现代化及其治理的相关问题。今后可以扩展研究对象,在长江流域城市文化及其治理关联性、城市群文化及其综合治理研究等方面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8.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人民城市”理念指出要切实提高人民在城市建设中的幸福感知,同时保留城市历史文化记忆,让人们记住历史与乡愁,坚定文化自信。文学对城市的文化记忆与审美想象可以转化为空间设计需要的叙事语素。叙事空间建构通过物质要素将抽象的人文叙事要素还原到时空体中,以便人们直观、系统地感知事件在时空中的面貌。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的叙事设计传达街区所蕴含的人文及情感记忆,形成街区独有的文化场域,从而建构既有外在艺术表现力又有内在情感吸引力的街区空间。该文以济南芙蓉街-百花洲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叙事进行空间微改造的可能途径。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欧洲和中国城市家具的历史溯源,还原城市家具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与发展轨迹,澄清城市家具在塑造空间与场所性格方面不可取代的空间与文化价值,并以苏州观前街城市家具的现状调研为案例,从城市家具的视角对我国当下城市空间设计在场所营造方面所存在的功能单一、场所特征缺失以及缺乏地域文化特色等关键性问题进行探讨,以此唤醒城市家具在场所特色营造中的角色认知,从而揭示城市家具在城市空间场所营造中的战略性地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10.
城市森林文化的内涵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城市森林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城市森林文化是生态文化的重要内容。它是关于城市中保护和建设森林以满足城市和谐发展和市民健康需要的文化。其内涵包括物质、行为、制度、精神四个层面,即城市森林物质文化,城市森林行为文化,城市森林制度文化和城市森林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促使道路的功能更加丰富,除了基本交通功能外,更要与文化、旅游、景观、保护等功能有机结合,风景道的多重功能正满足社会发展对道路建设的新要求,传统道路如何向风景道转化成了一个难题。基于景观绿地的角度,分析道路绿地的景观特性以及当下道路绿地规划的问题,种植模式中引入"延续"的理念,从研究范围、空间结构、文化表征和构景单元四个角度探讨了风景道绿地营造的规划策略,形成了一种从"连续"转向"延续"的地域景观长廊。最后,以江苏金坛长荡湖西路的植物设计来说明"延续"理念的应用过程。  相似文献   

12.
响应山地空间特征的公园城市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容量下降、绿色产品供给不足、风貌特色趋弱等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满足城市居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新困境。公园城市作为重要的人居环境建设理念与模型,是营造美好城市生活的创新途径。基于公园城市理论溯源与多元途径探索,对标建设目标与实践路径,针对山地空间特征制约下的地域城乡风景彰显不足、城市生态安全格局较低、山地社区活力品质趋弱等问题,提出城乡一体背景下的区域风景建构、山地水绿交融下的局地生态优化、立体组团式的市民休闲空间布局等建设策略,以期对不同地域探索公园城市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数字媒介艺术嵌入历史文化实体空间,成为历史文化空间的一部分,能够延伸人们对历史文化空间的场所体验.不同于真实的物质建造,数字媒介艺术可以在不改变已有物理空间的前提下,为参与者提供易于理解的文化信息和复合的感官体验.这一特定类型的数字介入不仅为历史文化空间的更新提供新的设计策略,而且进一步将原有的历史文化空间转变成为一种...  相似文献   

14.
规划实施评估作为城乡规划编制的重要一环,作用日渐凸显,尤其对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更为重要。其不仅能全面了解保护规划实施效果的真实情况,也利于摸清"家底",找准保护工作中的短板,进而在新一轮保护规划中,以此为要义,有针对性地提出保护措施和发展路径。以周庄古镇为例,将"人"的感受和作用纳入评估对象,坚持真实性、完整性、可持续性的原则,通过综合定性、指标定量和实施成效可视化的评估方法,从"人"的群体因素、"物"的空间形式、"事"的实施管理3个维度出发,归纳出人本视角下保护规划实施的评估框架,建立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实施评估体系,为保护规划的周期性评估发挥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城市的公共空间中一直存在群众自发形成商业活动的传统.在超大城市拥挤且有限的公共空间里,如何创造群众自发参与的公共空间,形成积极的城市生活意象,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中国有很多"草根夜市",是大城市作为"不夜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城市的发展,传统的夜市形式逐渐被取缔.以上海、武汉等超大城市为研究对象,调研夜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