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代数课程的主要特点是概念多,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前后联系紧密,环环相扣,相互渗透。它充分体现了数学的严密逻辑性、高度抽象性、广泛应用性。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加强能力培养与科学思维方式培养,注重现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是高等代数教学的重点。科学思维与科学方法教育教学不仅是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高等代数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确教学定位,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科学思维方式的培养;注重一章内容的总结与概括及将现代教育技术融于教学之中等几个方面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的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观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传统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会使学生形成传统的科学本质观,容易导致学生机械性学习而非理解性学习,使学生很难具有批判性精神和创造性精神。当代科学本质观下的教学话语有可能促进学生对于科学本质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于科学内容的理解,对学生的思维方式产生积极的影响。理科教师科学本质教学话语重建的基本策略有:反思科学本质,重建科学本质观;转变认识角度,重建认识论范式;区别观察和推论,重建跨越性话语;区别定律和理论,重建产生式话语;设计认识论主题,重建认识论话语;设计反思性活动,重建认识论反思性话语。  相似文献   

3.
美国俄亥俄州小学科学教材设计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注重科学思维方法与实验探究技能的培养,设计多元化的科学课程评价方式。该教材对我国基础教育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是:促进学生科学学习基本规律的研究,构建匹配学生认知水平的科学课程,加强科学思维方法与实验探究技能学习的系统性,提供实施教学评价的可操作性指导。  相似文献   

4.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在科学探究教学中,探究问题的设计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关键。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模拟绘图类问题、归纳分析类问题、质疑改进类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探究能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重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中实验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学会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设计、思维、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这要求教师必须充分掌握教材的特点,精心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科学地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学生实验的关系,更加重视实验教学。  相似文献   

6.
在对学生诸多能力的培养中,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显然是重中之重。作为新课标要求下的物理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探寻学生科学思维的共振点,最大限度为学生创设最优化的思维空间、时间和情境,才能把学生的学习内化为物理思维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笔者实践教学经验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几种方法:展示科学思维典范、引导主动思维、矫正错误思维、训练多维思维。  相似文献   

7.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外在形式,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目标。科学探究中,注重学生思维的训练,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教师要将学生思维方法的习得、思维能力和品质的培养渗透于科学探究活动的始终,在设计方案中,提升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在分析数据中,提升学生思维的系统性;在强化说理中,发展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重要特点是探究,教育基本功能是“提高人的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方法和能力、情感、意志、态度、价值观等多维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让学生以自土的方式在学习科学的进程中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笔者认为探究教学模式是实施多维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研究探索科学知识体系,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探索思维,在探究思维中获取知识,丰富了科学知识的内涵。笔者结合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谈谈自主学习与问题的探究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赵俐 《甘肃教育》2014,(5):94-94
一、重视多维教学目标定位,多角度考虑并设计学习活动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向。如何精心设计三个维度目标,并强化目标定位与实施中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呢?我认为有三点不容忽视:一是关注对知识的体验与探索,二是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表达,三是教师适时、有效地指导。  相似文献   

10.
高中音乐鉴赏单元教学设计围绕单元主题,整合教学资源,重构教学内容,从知识、体验、分析、技能、表现、迁移等维度进行多维教学目标设计,以问题驱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思维、孕育能力,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提升和发展。单元教学多维目标设计应基于音乐学科性质明确指导思想,聚焦音乐课程内容确定多维目标,立足音乐课程实施层面设计驱动问题,依托多维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相似文献   

11.
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是当下科学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小学科学教师结合儿童思维发展特点,采用以问引学、以探促学、以辩思学、以用迁学的教学策略,能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探究—研讨—应用”,参与高水平的思维活动,真正达成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探究、合作交流、学以致用的教学目标,有效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品质。  相似文献   

12.
新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科学研究过程的本质特征,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教师是儿童学习的支持者和引导者。引导儿童主动探究,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有利于保护儿童的好奇心和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主动性。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是多样的。教学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他方式的学习充分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的学习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训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智力,始终是学校的重要教学目标,而初中生的思维还处于经验型的抽象逻辑阶段,他们在理解抽象概念时,仍然需要具体形象材料的支持。在科学教学中,实验直观明显,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掌握学习科学的方法等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教学设计是提高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起组织者、主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掌握学情、挖掘教材、研究学法、选择教法,根据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精细教学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设计创新实验、设计自主学习、设计物理模型来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训练科学思维,形成物理观念,进而提高物理素养。  相似文献   

15.
科学思维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以“水的浮力”单元为例,提出发展科学思维的教学目标;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绘制图示或设计模拟实验、分析与说理表达、获取事实和数据、设计实验探究方案等策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简易密度计的制作为例开展科学思维的评价探索。  相似文献   

16.
高阶思维是一系列认知成分协同作用的复杂思维过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凭借情境整合学习任务,铺设思维进阶之梯;引导儿童在情境中探究、反思;引领儿童通过操作、想象参与模型建构。这可促进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逐步演进。  相似文献   

17.
学科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指向学生思维成长的课堂教学包含的要素有问题情境、思维内容、思维工具、思维迁移、思维评价等。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成长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直接体验、基础思维、进阶思维。相应的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应该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附加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多维地设计教学过程: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基于思维,展开学习活动;通过变式,实现思维迁移;回顾反思,总结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8.
高中生物学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问题驱动是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用好教材,通过教材“思考·讨论”栏目中的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尊重历史,依托生物科学史设计问题发展科学思维;尊重事实,利用真实情境创设问题发展科学思维。问题设计应遵循指向教学目标、问题有层次性、问题情境真实和科学、科学处理问题预设与生成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培养学生适当理解科学本质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理科教师要设计出促进学生科学本质理解的教学活动,科学本质教学设计应以建构主义为哲学基础以探究性教学为基本活动方式,以显性和反思性活动为基本教学策略。具体策略是:将科学本质理解作为显性教学目标;设计具有认识论水平的教学主题;显性区别观察和推论;注重知识的产生方式;进行反思性评价活动;在作业中关注科学本质。  相似文献   

20.
科学思维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发展科学思维水平是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目标。在学习进阶理论指导下,以分类讨论题的设计为例,根据"评估水平,设置适宜的进阶起点""活化模型,研析推理的严谨性""建构模型,考量分类的有序性""统筹难度,把握适切的进阶终点"四个方面,阐述了有助于思维进阶的习题设计及其在教学上的启示,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有序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