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前,各高校的科创竞赛培育模式主要是以大学生兴趣发现、学校组织引导、社会资本扶持为基本框架,普适意义较强但发掘深度不够,缺乏对在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研究。本研究以情境领导理论为基础,探究该理论与大学生科创竞赛内生发展模式的契合点,以期为进一优化大学生科创竞赛组织与指导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校企共建的高校科创实验室是利用高校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基地、实训实践基地等平台,采用"学生自主式学习、高校企业双导师辅导"为主要培养形式的创新实验教学平台。将高校科研教学与企业产业需求相融合。该文分析了科创实验室的项目来源和服务对象、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以及实施成效。基于对南京工业大学开展的校企共建高校科创实验室的实践的分析,提出了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项目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理念,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协同融合,针对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将该专业的核心课程《鱼类行为学概论》的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项目有机融合,以课程教学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传授创新基础知识,以组织学生参与科创活动实践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训练创新方法,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上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践课程存在学生难以接触到新的工艺方法和手段,发现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不足,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提出了基于课堂基础学习、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训练、学科比赛和毕业设计综合应用培养学生的机械创新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该模式包括4个环节:课堂学习专业基础知识,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学科比赛强化创新设计能力,毕业设计巩固专业知识,最终达成专业实践培养目标。实践表明,该模式系统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强化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有利于培养独立钻研、勇于创新、面向工程应用的高水平机械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实践能力是当今社会特别是工科行业对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北华航天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对依托科技竞赛,构建“系部、教师、学生科协和班级”四位一体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实践与研究。该模式包括:系部导向,自主搭建平台扩大受益学生数量;教师负责,竞赛教师负责制和指导教师按“课题项目+科技竞赛+毕业设计”的模式持续培养学生能力;科协联接,积极发挥学生科协的“三自教育”功能;班级支撑,创新班级建设等。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成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而创新实践项目作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平台具有重要的作用。首先结合2018年宁夏大学在校本科生调查数据,从大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的现状出发,运用二元Logit模型实证分析影响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学生专业、年级、学业排名、兴趣偏好、学生对创新实践项目相关政策的了解程度和参与科研项目的经历等变量对其参与创新实践项目意愿有显著的影响。其次依据实证结果提出建议:高校要依据学生的实际需求提供多样化的创新实践途径,逐步拓展覆盖范围;通过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创新实践意识;促进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参加创新实践的兴趣;建立激励机制带动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以提高学生参与创新实践项目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以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为载体,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装载机电器实验台架设计制作研究。通过该项目锻炼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沟通协调、实践创新等综合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相似文献   

8.
科创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探究实践能力,很多中小学校通过开发科创课程积极探索科创教育实践。本文提出了多元融合视角下科创课程的设计思路,从目标、工具、内容、思想、方法五个层面阐释了多元融合的内涵,并以“海岛电波”跨学科项目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的高校教学质量工程项目。在项目实践中,应用CDIO工程教育模式,能使学生在项目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等方面得到锻炼。实践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0.
从研究型高等院校如何培养工科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问题出发,提出了一种借助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和指导教师科研课题,充分利用重点实验室资源优势,对本科生进行技术装备研发能力的培养模式。该模式实施后,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得到很大提升,并获得了多项科研成果。该模式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形成了一系列发明专利,增强了实验室的自主研发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提升,通过贯穿创新意识和工匠精神,我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与实践。以大学生课堂内外为空间,以科创项目为依托,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行业优势,校企合作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逐步探索出一条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思维和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的应用创新型培养模式,对培养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向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和我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以上海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发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现状是:既具有注重人才培养、实行课程综合化,吸收国外课堂教学方法理念,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优势,也存在着大学生自身缺乏创新素质,办学特色不突出、缺少创新类课程,缺乏与就业市场的有效衔接的问题.建议实行精英教育培养模式,加快完善产学研合作模式,以此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3.
以机械类大学生的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和比赛项目为背景,创建基于项目驱动的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有效地解决目前机械类大学生缺乏实际项目研发经验和团队合作精神及创新实践能力弱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4.
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的方法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创新计划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深远影响,现代化大学教育需要在稳步扩大大学生创新计划覆盖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实施质量,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秋季、2013年春季、2013年秋季三期大学生创新计划结项成果分析表明,学生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学科差异化培养模式对于创新计划实施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提升大学生创新计划质量可从三方面着手:坚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学生科研基础训练;明确指导教师引导作用,提高教师对学生指导能力;积极探索大学生创新计划中学科差异化培养模式,更有针对性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专业实践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从事某种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或技能,也是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从高校本位出发,产学研结合促进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企业为高校提供了学生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科研、双师型教师培养等有利条件,而这又是培养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重要因素。笔者选取产学研结合这一视角,试图探讨加强大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产教融合背景下,构建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是各高校创新教育改革方案得以落实、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前,校企合作存在缺乏互动机制和实践平台、合作培养体系不完善、双方合作缺乏项目的依托等问题和不足。从校企合作共同搭建数据平台、构建培养创新实践机制和体系、依托创新型项目发挥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等方面展开研究,为提升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作为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在项目指导过程中,发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认真分析原因.此外,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对本科生综合能力培养经验,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通过高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实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目标,使本科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高校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上的薄弱现状,从教师—学生、学校—企业、理论—实践、机制—环境四个方面对电子信息类专业大学生的创新教育进行了探索.构建了针对应用型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多方位、系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一体化培养平台.实践表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了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强化,该平台的应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加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为有效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当前社会需要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与科研平台优势,积极探索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当前机电专业创新实践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创新实践教学目的、优化途径和发展趋势出发,提出基于项目主导的无缝对接培养模式,以期为机电专业人才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针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理论教学与项目实践、创业教育与专业创新、双创教育和地方产业相脱节。本文基于产教科创融合理念构建"三平台三梯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以"产业为依托,教育为支撑,科技为引领,创业为导向",搭建第二课堂活动、"赛训研学"综合训练、"政校行企"指导服务等三大平台,旨在提升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综合素质以及实战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